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世界公認「恐龍墳場」:祿豐恐龍家族不斷「添丁」

世界公認「恐龍墳場」:祿豐恐龍家族不斷「添丁」

世界公認「恐龍墳場」:祿豐恐龍家族不斷「添丁」

世界公認「恐龍墳場」:祿豐恐龍家族不斷「添丁」

(化石網報道)據云南網(李成生):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拉開的第二波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研究熱,至今熱度不減。

這個地處南國的化石埋藏區內持續有新的發現及研究成果,使中生代生活於此的恐龍家族不斷「添丁」,家族成員日趨龐大,為科學研究和文化旅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世界公認的「恐龍墳場」

1938年至今,祿豐境內發掘出的恐龍骨骼化石碎片數以萬計,組合裝架的完整個體超過120具,僅恐龍山鎮老長箐一處(今世界恐龍谷),科學家們根據地層埋藏密度預測,仍至少有400多具恐龍化石個體埋藏於地下。在東河、川街河峽谷一線,恐龍化石的埋藏密度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脊椎動物學家驚嘆不已,就在不久前,棠海村一位小夥子放牛時還在一個山坡上發現了裸露於地表的巨大恐龍骨骼石頭;在一些經過沖刷的溝壑中,恐龍骨骼化石俯首可拾,甚至成為村民的建築材料。

經過80年發掘與研究,祿豐恐龍化石被專家們劃分為三個動物群:「祿豐蜥龍動物群」「川街恐龍動物群」「馬門溪龍動物群」,其中「祿豐蜥龍動物群」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祿豐因而被國內外學術界稱為「恐龍墳場」。

胡承志、董枝明、趙喜進、方曉思、程政武、周世武、張弈宏、蔣志文、趙准、張子雄、鄭良等專家認為,祿豐盆地是中國的恐龍之鄉,是世界最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川街恐龍動物群」與「祿豐蜥龍動物群」一起可構成侏羅紀恐龍動物群演化、遷徙的完整系列。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同一剖面上找到的侏羅紀早期、中期以及晚期三套不同類型恐龍化石的地方,阿納恐龍化石地點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和科普價值:祿豐地區川街盆地具有類型完整、連續的侏羅系剖面,恐龍化石及伴生的古生物化石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時間連續且跨度大,在世界範圍內十分罕見,是我國繼自貢大山鋪之後又一個世界級恐龍墓地,其化石保存的數量和質量可能超過著名的美國猶他州恐龍紀念地;祿豐盆地大窪出土的恐龍化石及伴生動物化石,總稱「祿豐蜥龍動物群」。

已出土的恐龍化石中,有蜥龍類、虛骨龍類、鳥龍類三個種類,達25屬35種,代表有許氏祿豐龍、巨型祿豐龍、金山龍、大地龍、馬門溪龍、雲南龍等,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豐富、最完整的古動物群之一,阿納發現的新恐龍化石種類,又極大豐富了「祿豐蜥龍動物群」的家族;在阿納同一系列剖面上連續出現早、中、晚三套侏羅世恐龍動物群化石和伴生的古生物化石,具有世界唯一性,從原蜥腳類到蜥腳類、獸腳類的演化,以及植食性恐龍、肉食性恐龍、脊椎動物化石與無脊椎動物化石共埋一地的少有奇觀,必將對侏羅紀恐龍動物群的演化、遷徙、區域分布以及原蜥腳類與蜥腳類之間的親緣關係等重大問題的研究有所突破。

胚胎化石終結「有龍無蛋」說?

至今為止,在祿豐縣境內沒有發現一枚恐龍蛋化石,成為祿豐恐龍的「千古之謎」之一。

2013年 4月,英國《自然》(Nature)雜誌以《恐龍胚胎骨化石》為題的「封面故事」指出:「恐龍胚胎化石極為少見,主要限於晚白堊紀。因此,人們對中國一個新發現的『早侏羅世』蜥腳類恐龍胚胎骨化石層很感興趣。這個骨化石層距今約1.90億—1.97億年,是迄今所發現最古老的這類化石層。」這枚化石的產地就是祿豐。

2003年,來自台灣的著名古生物學者黃大一教授,在祿豐縣大窪恐龍山發現一枚世界最古老恐龍胚胎骨化石。黃大一教授領銜,學者們自費發起了這一研究項目。後來,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羅伯特·賴斯也加入到了這一研究行列。

2012年7月簽訂了由中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學者個人參與的「楚雄州內祿豐動物化石群聯合研究計劃協議書」。台灣方面的專家通過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精密的紅外線光譜造影系統,在恐龍化石胚胎骨內發現了被保存近2億年的有機殘留物的關鍵證據。羅伯特·賴斯與黃大一均認為,這些有機物質是「膠原蛋白」。賴斯指出:「胚胎化石中能找到複雜蛋白質的有機殘留物非常難得,特別是這些樣本中的有機殘留物,比過去歷來所發現的,在年代上更早1億年之久!」

專家表示,這項深受國際矚目的新發現,首度開啟了「恐龍胚胎學」研究的新領域。

恐龍家族依然處於壯大中

2007年,我省科考人員在祿豐恐龍山核心區外圍區域早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一種與祿豐龍同一時期的小型食肉類恐龍化石。經過近7年的發掘、修復和科學研究,並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和祿豐縣國土資源局資助下,目前這一科考研究已取得新的成果。2014年10月27日,《中國科學報》發表《雲南祿豐發現亞洲首個腔骨龍類恐龍》一文,文章源於《動物分類學》發表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尤海魯等人的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亞洲首個腔骨龍類恐龍,再次豐富了對該動物群的認識。

腔骨龍類屬於基幹獸腳類恐龍,體型較小,僅發現於晚三疊世和早侏羅世,在北美和非洲具有豐富的化石記錄。尤海魯等人在祿豐早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一具保存較好的腔骨龍類恐龍新屬種——祿豐盤古盜龍,對研究該類恐龍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獸腳類恐龍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盤古盜龍標本保存了較完整的頭部和頭後骨骼,體長約2米,高約0.5米,死時很可能接近成年個體。

今年8月,《科學報告》刊文報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尤海魯、中國地質大學王婭明及其同事,在祿豐縣發現了三具埋藏在一起、相互補充的骨架標本。這些骨骼標本,拼裝後成了一具幾乎完整保存的蜥腳型類恐龍,它後部背椎神經棘頂部具有橫向擴展的板狀頂;骶骨存有四塊薦椎;相對寬闊的肩胛骨;延長的恥骨板約佔恥骨總長的40%。考古人員認為它是蜥腳型類新屬種,取名為程氏星宿龍。

9月,《科學報告》在線報道了雲南祿豐基幹蜥腳型類另一新屬種——孫氏彝州龍的發現,種名獻給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孫艾玲,紀念她為祿豐及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孫氏彝州龍於2002年由祿豐縣國土資源局發現並組織挖掘,目前裝架並陳展於「祿豐世界恐龍谷」博物館中。該標本發現於毗鄰祿豐盆地的川街盆地,化石點位於祿豐組張家坳段的最上部。分支系統學分析結果顯示彝州龍屬於蜥腳型類,較祿豐目前已知的所有其它基幹蜥腳型類更為進步。

文章第一作者、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張茜楠介紹,孫氏彝州龍的頭骨形態尤為特殊,如上頜開始出現唇側齒板,眶前孔和外下頜孔縮小,淚骨垂直等特徵都與蜥腳類更為接近。新屬種的報道不僅提供了難得的較為完整而立體的頭骨形態學信息,也豐富了祿豐及中國基幹蜥腳型類的多樣性。同時,這一研究也表明頭骨的鑲嵌式演化在蜥腳型類不同屬種間的差異比以往認識的更為複雜,而彝州龍代表了向蜥腳類起源的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發現依然繼續,祿豐恐龍家族仍在壯大之中。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清晨高血壓 千萬要留意
揭秘俄羅斯「第四代」主戰坦克:T-14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