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都走光了,20世紀的美國現代舞大師們

都走光了,20世紀的美國現代舞大師們

繼莫斯·坎寧漢、皮娜·鮑什、翠莎·布朗等之後,美國20世紀現代舞最後一位宗師保羅·泰勒(Paul Taylor)8月29日辭世,享年88歲。至此,宗派仍存,宗師全部隕落。

20世紀,伊莎多拉·鄧肯脫掉腳尖鞋,引領著世界舞人走向自由和激情的現代舞之路,開啟了美國引領世界的全盛一代。露絲·聖·丹尼斯、瑪莎·葛蘭姆、何塞·雷蒙、默斯·坎寧漢、崔莎·布朗等大師承前啟後,開闢了美國舞蹈參與社會政治與文化身份的社會歷程。他們將舞蹈從表演之地帶入社會話語的空間,讓舞蹈不再是娛樂及飯後享樂的工具,更完整地以自身為符號闡釋社會與人心之變。

保羅·泰勒是美國20世紀中期現代舞的代表人物,被稱為「第三代」。和許多半路出家的大師一樣,泰勒非舞蹈專業出身,只因具備了舞蹈所需的體格和純粹的熱愛,才天生註定走上了舞蹈之路。上世紀40年代後期,他成為了大學裡的游泳健將,並畫得一手好畫。熱愛詩歌和文學,父母離異所帶來的動蕩和孤獨,賦予了他藝術家的敏感與品位。在圖書館受到一本書的感染,他毅然考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舞蹈,這是開放的舞蹈世界賦予泰勒的第一道通關符。試想芭蕾對演員外形條件的苛刻要求及童子功訓練基礎,近20歲才改行跳舞的泰勒如何才能敲開專業之門?後有現代舞Gaga流派創建人歐哈德·納哈林,也是在以色列服完兵役後,22歲才半路出家開始舞蹈之路。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領路人——現代舞第一代領軍人物瑪莎·葛蘭姆。那哈林應到訪以色列的葛蘭姆邀請,加入她的舞團,來到紐約開始自己的職業舞蹈之路。泰勒也是在1955年受葛蘭姆邀請,加入了舞團。

1米93的身高,動作還能夠行雲流水,這是上天賦予他的稟賦,但他註定不只是舞者。1958年,泰勒為瑪莎·葛蘭姆的經典名作《克呂泰涅斯特拉(Clytemnestra)》創作了惡魔埃癸斯托斯一角。隨後他不斷受邀為當代的各位大師表演和創作,何塞·雷蒙、莫斯·坎寧漢、傑羅姆·羅賓斯都曾與他合作。1959年,喬治·巴蘭欽邀請他成為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客座藝術家。不到30歲就能夠與同時代的各位大師同行,一方面因為泰勒過人的天賦,另一方面也是美國20世紀開放多元的藝術環境和前人不斷探索革新所建立的舞蹈體系,讓他的才華有了施展的土壤。

瑪莎·葛蘭姆摒棄了古典芭蕾拘泥於王子公主的題材限制,終生致力於拓展舞蹈創作的表達。美國印第安人與原始宗教儀式、美國先驅的事迹、希臘神話,都是她所關心的題材。在她不斷的嘗試中,儘管作品的象徵意義、心理學含義和文字圖解都極其複雜,但舞蹈第一次成為真正的符號和載體,被賦予了社會學的意義。

舞蹈的肢體表達建立在嚴謹的訓練和技巧之上。古典芭蕾是將身體的緊張對抗和不確定性都隱藏起來,而葛蘭姆將芭蕾舞的傳統舞步、虛飾的外表與技術技巧統統拋在一邊,她的技巧以呼吸為基礎,隨著身體的伸展和收縮改變重心,傳達生命的脈動。這些技巧和創作思維成為後繼者進一步拓展的基礎,也被泰勒所借鑒。

這些技巧和創作思維成為後繼者進一步拓展的基礎,也被泰勒所借鑒。泰勒的時代承前啟後,既繼承了20世紀前半葉現代舞開山者們的技術和精神財富,也趕上了美國後現代藝術的興起。上世紀50年代中期,由於紐約自信地成為世界藝術中心,各種實驗藝術蓬勃興起,當代藝術偉大的實驗者約翰·凱奇、羅伯特·勞森伯格和賈斯珀·約翰斯都曾與泰勒為伍。1953年,當這些後現代實驗派教父以黑山學院為基地,莫斯·坎寧漢建立了自己的舞團,泰勒也成為早期元老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泰勒也開始思考藝術形式、結構和觀念的問題。是否像初露崢嶸的改革者所暗示的那樣,舞蹈是可以「任意而為」的?「度」在哪裡?他在爭議、懷疑和誤解中進行了創作試驗。曾經轟動一時的作品《Duet》,一對情侶身著生活裝斜倚在舞台上,用4分33秒無動作的靜默詮釋了約翰·凱奇的音樂,將人們的注意力保持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作品引來了《舞蹈觀察(Dance Observer)》雜誌白版的評論回應,僅標註了演出的時間和地點,文章與演出一同成為藝術表演和評論史上的重要事件,作者路易·霍斯特是瑪莎·葛蘭姆舞蹈王國的幕後功臣。

之後,保羅·泰勒將極簡主義與芭蕾結合,進行了數次嘗試。《Three Epitaphs)》(1956), 《Orbs》(1966),《The Book of Beasts》(1971), 《Airs》(1978)等作品雖曾飽受爭議,但他的創作聲名大幅度提高。

但泰勒終歸還是生活哲學的詮釋者。他很快厭倦了實驗舞蹈的冰冷,與前衛的審美觀分道揚鑣。運動員出身,他對身體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熱愛。對生命的思考又在自己涌動的內心中時常發酵。他的作品主題鮮明,小到生活中的走路和戀愛,大到戰爭、道德和死亡,甚至昆蟲的移動方式,都可以成為創作的母題。他的作品音樂不拘一格,從巴赫、海頓、亨德爾、貝多芬、德彪西到美國民謠和流行樂,信手拈來,無所不包。1957年的經典作品《海濱大道》,用巴赫的音樂捕捉了一位趕公交的姑娘的身影。連衣裙、燈芯絨緊身褲加上日常生活的動作語彙,這些青春靚麗的舞者在黑暗中跳出了生命的歡歌,也讓看似街頭的舞蹈成為大師級經典。站立、行走、跑步、滑動、跌倒,放在舞蹈中容易流於瑣碎,但泰勒在線條、節奏和力度的處理上做到了不易察覺的控制。對於泰勒而言,舞蹈是讓觀眾回歸陽光生活,重返簡單動作美感的第一步。舞蹈家王曉藍說,保羅·泰勒作品中所表達的痛苦、恐懼、孤單等情緒是含蓄的,也許大家能夠拿中國人含蓄的一面來看他的舞蹈。他不在台上啜泣和掙扎,他把情緒和感情升華到一種淡然而深厚的境地。

《海濱大道》初演那年,泰勒因病從舞台退休,由舞團繼續上演他的作品,並為諸多演員提供表演的機會。努里耶夫曾是他舞團的常客,皮娜·鮑什和特懷拉·薩普都曾在此駐足。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於1993年為保羅·泰勒頒發了「國家藝術獎章」。他坦言自己不愛出門,除了編舞,一無所知。他是最早代表美國去世界巡演的美國舞蹈團體,有機會接觸世界各地的舞蹈文化,這種眼界讓他不願將自己的舞蹈定義在美國。

保羅·泰勒舞團1997年首次來華演出。作為美國四大現代舞團之一,它的名字早已是業界之仰望。上世紀60年代,林懷民就是在台灣看到了他們的演出才堅定了自己的舞蹈之路,金星也曾在紐約訪學期間報考舞團。筆者曾在2017年紐約訪學期間,在林肯中心觀看了舞團的經典之夜演出。《紐約時報》對演出極盡刻薄之詞,認為泰勒江郎才盡,苦苦支撐。舞團重金拍攝了精美的節目冊,在商業包裝上也盡顯大團之風範,只可惜舞台上的演員肌肉鬆弛,早已不復當年班底的輝煌。

今年6月,泰勒任命年僅35歲的舞者Michael Novak繼任藝術總監,一片嘩然。這位2010年才加入的新人將帶領舞團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所幸,2014年值舞團成立60周年之際,在林肯中心成立了保羅·泰勒現代舞中心,希望將他的147部作品傳承下去。老先生也許沒有先走一步的同行莫斯·坎寧漢的擔心,不怕自己的作品被歪曲,留給後世放心繼承使用。這一中心的成立,也是他在遲暮之時為舞團拓展了另一個渠道,除舞團的保留作品外,還將排演其他名家的作品。2017年林肯中心的演出就囊括了瑪莎·葛蘭姆的《Diversion of Angels》、莫斯·坎寧漢的《夏日空間》等上世紀經典。

群星璀璨的時代可遇不可求。泰勒的故去,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美國20世紀現代舞的落幕之時。大師遠去,在天堂回頭遠望。新時代接踵,何以再創新篇?

文| 劉冰

本文刊載於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 《北京青年報》b 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是枝裕和與小津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勇於重複自己
《小偷家族》:動機並不高尚,但愛與溫暖特別珍貴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