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我們剛剛發現了兩個巨大的天體,這挑戰了我們對恆星演化的理解!

我們剛剛發現了兩個巨大的天體,這挑戰了我們對恆星演化的理解!

恆星和行星之間的分界線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精細得多。

棕矮星是質量比行星大的天體,但質量還不足以成為恆星。但是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兩個巨大的棕矮星,它們挑戰了我們對恆星演化的理解。

它們被稱為Epsilon Indi B和C,根據新的估計,它們的質量是木星的70多倍,它們非常接近成為恆星的重大時刻。

但它們暗淡的光度表明它們肯定還不是恆星,這迫使天文學家重新考慮一個物體到底有多重,以便它能夠通過核聚變而閃爍。

褐矮星通常被描述為失敗的恆星,它缺乏足夠的物質來使氫原子受到巨大的擠壓並點燃核熔爐。

目前,褐矮星被認為具有約70木星質量的上限。除此之外,他們有機會開始閃耀。

但這一發現表明情況並非如此。

早在2003年,在印度星座內,大約12光年遠,Epsilon Indi系統由大約四分之三太陽質量的小主序列恆星和一對棕矮星組成。

甚至最近還發現了一個木星大小的物體,它圍繞著恆星運行,這顆恆星是目前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類外行星。

天文學家先前根據組成這個系統的三個最大的物體所發出的光量計算出了它們的質量。

這些基於紅外線成像和低解析度光譜的初步觀測結果預測棕矮星的質量大約是47和28木星的質量,大約是25%。

但是這次來自華盛頓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採取了一種稍微不同的方法,觀察它們的擺動。

在這項新嘗試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來自兩項長期研究的數據——卡內基天體測量行星搜索,以及由附近恆星組成的研究聯盟進行的Cerro Tololo美洲天文台視差調查。

通過將這些天體的最小運動與它們的宇宙背景進行映射,他們能夠對這兩個褐矮星質量進行更精確的測量。而且最初的預測似乎有點不靠譜。

現在人們認為Epsilon Indi B的質量大約是我們行星之王的75倍,大約是0.82個木星浮動。

對於Epsilon Indi C來說,與木星相當的體積接近70.1,有0.68質量的擺動空間。

當然,這些質量超過了目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的褐矮星質量上限70。

然而,要把一個精確的數字精確到這個神奇的極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去年,一顆質量約為木星90倍的結實天體被重新分類,從一顆相對較冷的紅矮星變成了一顆想要成為溫暖的褐矮星的星體。

最大的問題是這個罕見的物體是代表實際極限還是某種異常。事實上,巨大的歌利亞(goliath) SDSS J0104+1535也因其原始的氫和氦混合物而引人注目。

自然界從來都不是整潔乾淨的,所以任何關於恆星演化的有用模型都需要大量的觀測資料來建立一個清晰的圖像,考慮到它們的演化和組成。

「綜合起來,我們的研究結果意味著現有的模型需要修正,」該研究的第一作者Serge Dieterich說。

除了計算出這兩個棕矮星的質量外,研究人員還提出了描述這些巨大的亞恆星天體生命的各種假設,希望能建立更好的模型來預測它們的演化。

有了這些新發現,圍繞轉折點的邊緣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薄。

迪特里希說:「我們證明了最重的棕矮星和最輕的恆星在質量上可能只有細微的差別。」

「但儘管如此,它們註定要過不同的生活——一種是奔向暗淡而涼爽的世界,另一種是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閃閃發光。」

眾所周知,棕矮星很難被發現,就像昨天在熊熊燃燒的篝火中燃燒著的煤炭。

然而,了解這些黑暗的太陽系有多普遍,可以告訴我們很多宇宙中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我們感興趣的是恆星和棕矮星是否總是以相同的比例存在於恆星形成區域,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星系的整體宜居性,」研究人員之一Alycia Weinberger說。

我們真的對這些表現不佳的太陽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們走得很近,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仰望星際 的精彩文章:

2018年天文日曆!血月、滿月和英仙座流星,最值得一看的東西!
科學突破!神經科學家們偶然發現了小腦的一個全新角色

TAG:仰望星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