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24幀》結束,他已睡去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24幀》結束,他已睡去

每一篇提及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文章,都免不了要提到戈達爾的那句評價:

「電影始於格里菲斯,終於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在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逝世兩年後,他的遺作《24幀》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引起一些回蕩的聲浪。

從伊朗新浪潮里誕生的阿巴斯

阿巴斯誕生於1940年的德黑蘭。從他幼年時期的成長經歷來看,阿巴斯不能算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孩子。他從小不善言辭,對藝術的興趣起源於做房屋裝潢師的父親。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他決定以美術為生,但很不幸他的第一次考試並未成功,只能給交通警察部門畫畫報為生,後來他再次參加高考,被德黑蘭美術學院錄取。

這位伊朗電影第二次新浪潮的領軍人物,以電視廣告開始了自己的導演生涯。據數據統計,他在從事廣告行業的九年之間,拍攝的廣告片高達150部,他自己也很喜歡拍攝廣告的過去,在簡短的時間內,通過可視性極強的印象創達信息,吸引觀眾,他一次磨鍊了自己的專業技能。

阿巴斯生逢其時,恰逢1969年,伊朗電影的短暫的新浪潮時期開始了。1971 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達瑞許·邁赫爾朱伊的影片《奶牛》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伊朗電影的「新浪潮」由此以極快的速度,猛地萌芽抽葉。 在這一時期,伊朗出現了多位新人導演,如索拉布·沙希·薩雷斯、基姆拉維等人,都開始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這一種蓬勃發展的時期並未長久,雖然1970年到1974年伊朗電影蓬勃發展,但在四年後,國內政治風向收緊,經濟發展態勢出現苦難,電影發展勢頭立刻急轉直下。達瑞許·邁赫爾朱伊的新作遭受禁映;索拉布·沙希·薩雷斯則搬去了德國。但在這短短的幾年中,多個機構開始招攬有發展潛力的新銳導演,而阿巴斯則被伊朗青少年教育發展協會的主席看重,他的邀請,正式令這位大師進入了電影的殿堂。

在青少年教育發展協會的幾年,阿巴斯的創作主要以短片為主。在這一階段,他的創作包括第一部短片《麵包與小巷》、《一個問題兩種解決方法》、《色彩》、《課間休息》等一系列教學片。

從廣告到短片,阿巴斯積累了足夠的創作經驗,開啟了他真正的創作歷程,他的第一部長片也是在此期間拍攝。而他真正走上國際影壇的時間,則應追溯到 1987 年創作的兒童電影故事長片《哪裡是我朋友的家》,這部影片獲得第42屆戛納電影節藝術電影獎。也標誌著阿巴斯成為伊朗電影產業支柱性導演。隨後他繼續拍攝了《生命在繼續》和《橄欖樹下的情人》,這三部影片被譽為他的「鄉村三部曲」,在此期間,他還創作了紀錄片《特寫》,這也是阿巴斯自己宣稱最為滿意的一部影片。

在拍攝《鄉村三部曲》後,1995-1999年間拍攝的幾部電影,為阿巴斯贏得了個人創作道路上最大的榮譽。拿下金棕櫚的《櫻桃的滋味》和榮獲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獎項的《隨風而逝》都是在此期間拍攝完成。隨後他宣稱不再參與電影節,但卻在其他方向上開展了更廣闊的探索。在邁入21世紀後,他開始在其他國家和文化背景下進行創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此前試圖拍攝的《杭州之戀》,想必已是再無緣面世了。

從《24幀》到《五》

阿巴斯的遺作以16世紀布勒哲爾的油畫《冬季獵人》開頭,他自己顯然也曾發表言論,認同布勒哲爾的「去中心化」思想。這一觀點體現在了他對全景長鏡頭的偏愛上。「現在看來,我應放棄某些特寫鏡頭,使用長鏡頭更好,為的是讓觀眾能直接看到完整的主體。特寫鏡頭剔除了現實中的所有其他元素,為了讓觀眾進入情境和做出判斷,必須讓所有這些元素都在場。以尊重觀眾為原則採用合適的近景鏡頭,能讓觀眾直接選擇感動他們的事物。在長鏡頭裡,觀眾可以依據自己的感覺選擇特寫。」

在阿巴斯的自述中,他的個人偏愛展露無遺。他的電影大量運用長鏡頭,以大全景或者全景長鏡頭為主。特寫和近景寥寥。而這一特色,在《24幀》里被表現得更加明顯。整個電影的24幀,都表現了這一特點。牛群和潮水,清寂的海灘和鳥兒,讓人想起《隨風而去》里,烏龜幾經努力翻轉身體的長鏡頭。從這一點上來看,《24幀》確實是一部驚喜,一部在大師逝去後被偶然發現的驚喜。

在這部遺作中,仍能看他對攝像機「眼睛功能」的偏好:在一定視域內的觀察。第2幀中最開始的透過車窗看到窗外的馬,和《櫻桃滋味》開篇汽車擋風玻璃看到街上的人群;《生生不息》開場時以車窗為軸線看到的風景如出一轍。

考慮到《24幀》誕生的時間,《24幀》與他在2005年拍攝的紀錄片《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或是這部遺珠之作,正是阿巴斯再次對於長鏡頭表現力的一次探索。

《五》就像是《24幀》的初次嘗試:全片無對白,五個鏡頭,沒有任務和語言,使用純粹的影像,試圖展現更為多元的意義。鏡頭一的海浪沙灘和樹枝;鏡頭二的大海、木橋、四個老人;鏡頭三的海灘和六條狗;鏡頭四的海灘和鴨子;以及最後月亮的倒影、電閃雷鳴以及動物的聲響。不難看出,有部分意向甚至和《24幀》形成了對應的觀感。

阿巴斯在闡釋《五》創作意圖時表示,他試圖在影片中呈現「虛無」的概念,是對生活的靜態觀察,更多的是帶著詩意的、富含哲理的「虛無」感受傳達。敘事和傳達情感的方式,已經成為所有執掌鏡頭的創作者的常規表達模式,在此之上,阿巴斯仍然在探索電影畫面更深層的表達模式。阿巴斯曾認為這是他在豐富的電影創作經歷之後,最期待嘗試的一個方向——給觀眾以自由想像的空間,並明確進行對於生活的思考。

《24幀》的誕生來自阿巴斯個人收藏的照片,隨後以3D動畫、擺拍的方式,重現畫面的前世今生。但在影片中觀眾也不難體會到,這部影片多少有後人的參與在其中,並非是純粹的大師手筆。由此也衍生出了更多的解讀和暢想,自然也有更多的觀眾,將以這部影片為起點,了解這位逝去的大師。

所謂「電影至於阿巴斯」,卻不如說是更多的思考和延續的開始。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導火線計劃」進程——找尋星星之火,引爆燎原之勢
中國青少年電影之現狀觀察:脫離「暗黑套路」變成「文藝體」,更多可能性值得挖掘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