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凡是大乘經典,無論哪一部經,都可以用實相作它的體

凡是大乘經典,無論哪一部經,都可以用實相作它的體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8

伍.能詮教體

什麼叫「教體」?為什麼又要有教體呢?所有佛所說的法,都有它的教體。這一部經的教體是什麼呢?是「聲、名、句、文」。聲,就是「聲音」;名,就是「名字」;句,就是「一句話、一句話」;文,是「文章」。

在文殊菩薩答覆釋迦牟尼佛所問時,說:「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如來出現於世,所說的教體是什麼呢?又說:「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此方,就是娑婆世界;真教體,真正的教體是什麼呢?清凈在音聞;這個「音聞」就是教的體。音聞就是聲音,可是單有聲音,不能謂之教體,好像風也有聲、水也有聲,可是那不能成為教體。

什麼是教體呢?「聲、名、句、文」。聲,就是佛說法時的聲音,佛所說法,有一種聲音;有聲音,然後就有了名目;有名目,就有了句讀,一句一句的;因為有一句一句的,然後就變成了文章,就有文采可觀了!所以這一經的教體,就是以「聲、名、句、文」,做為本經的教體。

這聲、名、句、文叫「隨相門」。又有「唯識門」,這部經又以唯識為它的教體。又有「歸性門」,歸性門不講相,而歸這個性,以歸性為它的教體;歸,是歸回來;性就是自性。又有「無礙門」,以無礙為它的教體。

「唯識門」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釋迦牟尼佛觀察機緣,應以何法得度的,他就於「凈識」裡邊,生出這一種的說法,而教化這個眾生;這個眾生在這個「識」裡邊,也就得到這種法的利益。所以這叫唯識門,以唯識為它的教體。

「歸性門」,這是圓融無礙,就把識也沒有了,返識歸性,歸到性上,以歸性為它的教體。

怎麼叫「無礙門」呢?前邊那個有事、有理,歸性門就是一種理。那麼這四種(隨相門、唯識門、歸性門、無礙門)合起來,有「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理事俱無礙」,這叫無礙;以無礙為這一部經的教體,沒有障礙,一切事都圓融無礙了。

【編按】以下錄自一九八七年五月四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所有的大乘經典你都可判它為實相,以實相為體;實相是無相,可是無所不相。這個實相,就是天地間那個「能」,「能」是視之不見。那麼《楞嚴經》的體,說是有四門,而歸納起來是圓融無礙的,就是以實相為體。

所以這個經典講來講去,還是以實相為體。你們若明白它以實相為體,那就知道經典裡邊的意思都與實相有關,都由實相所生出來的。所以無論你是隨相門也好,唯識門也好,或是歸性門、無礙門,都沒有出這個實相。凡是大乘經典,無論哪一部經,都可以用實相作它的體。這部經以這四門來解釋實相,詮顯實相。

根本說起來,連實相也無相。實相無相的,圓融無礙,就是教你不執著這個有相的。用四門來解釋這部經的體,那就是詮顯實相的道理,也是這樣子。而經上每一卷所說的道理,都是歸納到實相上,講來講去,無非顯實相。詮是詮顯,顯出這部經實相的道理,令人們明白實相的道理:「喔,這個原來是這樣!」就好像認識人似的,白人、黑人、黃人、紅人,究竟是哪一種人。

這部經的體是實相,《楞嚴經》屬於大乘經典,你用實相為體就可以了,它那一種分別出四門,無非教你顯明了實相的道理。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就是在這個二眉中間,這個頭,正中間,這是佛眼
這個人,是永遠都見不到佛的法身的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