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來說,三方面都達到的只有劉伯溫

從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來說,三方面都達到的只有劉伯溫

原標題:從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來說,三方面都達到的只有劉伯溫



文/華胥公子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幾個月以來,杭州城裡,一個在這裡隱居了一年的人不斷地聽到從四面八方飛來的戰亂消息,甚至聽說徐壽輝的紅巾軍正大舉逼近杭州。


形勢十萬火急,一時間杭州城裡人心惶惶,但唯獨此人沒有驚慌失措,也沒有捶胸頓足,只是發出了一聲輕微的嘆息:「看來元朝徹底大亂了,真的要完了。」


發出這聲嘆息的人,名字叫劉伯溫——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繼姜子牙、張良、諸葛亮之後最有智謀的人,一個註定將要名垂青史、成為傳奇的人。


有人看到這裡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開口就罵:你這白痴,歷史上還有很多人都很厲害,比劉伯溫厲害的人大有人在,劉伯溫只不過是一個被神化了的人而已,未必有傳說中那麼厲害,聽你在這裡瞎吹。

這話乍一聽很有道理,其實很無厘頭——既然有那麼多牛人,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一大堆,要神化幹嗎非要神化劉伯溫?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為什麼一定要是他?


我想說的是,挑中他自有挑中他的道理。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要神化一個人,前提是這個人一定要有非常大的被神化的價值,而且要有被神化的基礎。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這個人一定要值得被神化,能被神化,而且被神化之後能讓人信服。


其實,真正有本事的人不需要神化,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神話。


要知道爛泥是扶不上牆的,一般的泥也是不行的,真正能蓋起高樓大廈的,都是鋼筋水泥。


劉伯溫就是這樣實打實的「鋼筋水泥」——政治謀略、軍事韜略、天象、兵法、經史、文學無所不通,堪稱曠世奇才、天才、全才。更重要的是,他利用自己超凡脫俗的謀略和能力,幫助他的老闆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雄圖霸業。

不是一般的了不起,而是相當的了不起。


相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中國古代衡量和總結一個人的人生,最完美的評價其實只有兩個字——「三立」。


「三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能拿到「三立」這張滿分成績單絕對比拿到「三好學生」(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難多了,要知道,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都面面俱到並做到極致,比登天還難。能完美做到「三立」的人那都不是一般人,要麼是聖人,要麼接近聖人。


首先是立德。立德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排在第一位的修身,修身不是簡簡單單說沒什麼道德問題、不殺人放火、不坑蒙拐騙就行,而是忠、義、孝、悌、仁一條都不能少。


立德是「三立」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因為儒家最重視一個人的道德修為。如果一個人立德都不行,那麼對不起,他這輩子的「三立」大業沒戲了。

曹操就是最典型的教材。平心而論,立功(鎮壓黃巾起義、掃平北方)、立言(《魏武帝集》)他都沒問題,但因為他這個人一向我行我素,修身不夠,做人沒有原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奸詐殘忍,殺人如草芥(比如夢中殺人、因軍糧不夠借糧官首級穩住軍心),所以即使他武功冠絕當時,而且詩書傳世,「三立」還是對他亮起了紅燈。


立德這個相對比較容易做到,只要是正常人,一般都沒啥問題。最嚴峻的考驗是立功,最難的也是立功。


功分文治和武功。


文治注重的是治國才能,要求業務能力特別突出,富國安民是為最高境界。這在太平盛世實現起來相對比較容易,只要你有能力,有權,有資金,有手腕,能折騰,立功也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

武功才是最難的。武功當然不是指武術,而是殺敵報國、掃平天下。


所謂殺敵報國、掃平天下,首先你得確定你很能打,「很能打」的意思並不一定要你自己很能打,哪怕你只是個文弱書生,只要你能帶兵打勝仗,能帶團隊干倒對手就是大本事。一個人再牛也牛不過一批人,以一敵萬這事兒說說還行,項羽、呂布都是萬夫莫敵,夠厲害吧?萬箭齊發分分鐘能把他們射成刺蝟。


其次,你得有一個可以讓你發揮你很能打的本事這樣一個形勢、先決條件,也就是說要有仗可以讓你打,太平年代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樊噲、李逵都只有在家殺豬的份兒。沒有仗可以打,你總不能自己上街隨便砍幾個人就說自己立功了吧?


第三,你得明白武功是要建立在打過很多勝仗或者一戰定乾坤的基礎上的,不說要你百戰百勝,但一定得是勝多敗少或者前面打了多場敗仗但憑藉關鍵一戰一舉終結了一向強大的對手,這樣也行,畢竟誰能笑到最後才是勝利。


三國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手屢戰屢敗,但他屢敗屢戰,終於在街亭一戰打敗諸葛亮,最後還把諸葛亮活活氣死,徹底終結對手,成了最後的大贏家。類似的還有清朝的曾國藩,跟太平天國PK(對決)前期一敗再敗,但屢敗屢戰,最後居然把太平天國給滅了,也成了最後的贏家。


很明顯,像司馬懿、曾國藩這樣的人,儘管打的敗仗遠遠多於打的勝仗,但從最終的結果上來看,他們畢竟都消滅了對手,笑到了最後,所以他們立的功足以蓋過以前的過。


但這些人立的功跟有些人在歷史統一的大格局中所立的功相比都還差了一大截,比如姜子牙,比如諸葛亮,比如張良,比如劉伯溫。


不過就立的功在地理範圍上的大小而言,姜子牙、諸葛亮、張良、劉伯溫這些人又有區別。


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只是輔佐周武王統一了黃河流域,諸葛亮也僅僅輔佐劉備完成了三分天下,建立了蜀漢,都只是局域性的功勞。


只有張良和劉伯溫立了全功,立的功是全國性的:張良幫助劉邦一統天下,成立大漢帝國,劉伯溫輔佐朱元璋一統天下,成立大明帝國。


就統一的地理範圍而言,張良和劉伯溫都幫助了各自的領導完成了全國統一大業,成為中國歷史上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的代言人,功績相當之大。


然而,從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來說,三方面都達到的只有劉伯溫,堪稱完人的只有劉伯溫,張良輸就輸在沒有立言上,沒有留下什麼著述,而劉伯溫著有《誠意伯文集》二十卷、《燒餅歌》、《百戰奇謀》,可謂著作等身。


牛人,超級牛人。


摘自《陽謀天下劉伯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番茄歷史文摘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之所以叫朱重八,不是因為朱家是搞數學的

TAG:番茄歷史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