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A型塞尼卡病毒的分離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

A型塞尼卡病毒的分離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

導 讀

本文報道了對分離自湖北地區的A型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CH-HB-2017毒株進行鑒定和生物學特性研究。全基因序列分析顯示,該分離株與國內毒株CH-HN-2017、CH-HNSL-2017、CH-FJ-2017同源性高。該SVA可在豬腎傳代細胞(IBRS-2)和豬睾丸細胞(Swinetestis cells,ST)中複製增殖,感染後都能產生細胞病變(Cytopathic effect,CPE),通過病毒一步生長曲線、蝕斑試驗和定量PCR等試驗表明,該毒株對IBRS-2細胞更易感,病毒滴度更高。

研究背景

A型塞尼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也稱為塞尼卡谷病毒(SenecaValleyvirus,SVV),屬於小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屬。2002年,美國一家公司在細胞培養物中偶然發現了A型塞尼卡病毒(SVA),SVA最初被認為是細胞培養物中的污染物,推測其來源於豬的胰酶或胎牛血清。2015年3月,該病首次在我國廣東某豬場暴發,之後在福建、湖北、河南等省份也有該病發生的報道。然而,目前國內對該病原的生物學特性研究甚少,因此本試驗對疑似SVA感染豬的水皰液/水皰皮進行病毒的分離和鑒定,並對病毒進行生物學特性研究,為該病的防控提供理論參考。

結果速覽

1、SVA全基因序列比較分析結果

將SVACH-HB-2017全序列與GenBank中發表的21株SVA毒株全序列進行了比對,該毒株與國內2017年毒株親緣關係較近,與2015年美國公布的毒株親緣關係也較近,但單獨形成一個分支。

Fig1:A型塞尼卡病毒(SVA)CH-HB-2017全基因組的系統進化樹

2、SVACH-HB-2017生物學特性研究

將SVA CH-HB-2017分別感染IBRS-2細胞和ST細胞後,通過一步生長曲線、熒光定量PCR等試驗表明,該毒株對IBRS-2細胞更易感,病毒滴度更高。

Fig 2:A型塞尼卡病毒(SVA)CH-HB-2017在細胞中的增殖曲線

3、SVA CH?HB?2017 的間接免疫熒光檢測

將5個MOI的SVA CH?HB?2017 分別接種IBRS?2 和ST 細胞,並設置未接毒組,感染8h後用4%多聚甲醛固定細胞。熒光顯微鏡觀察發現,未接毒的IBRS?2 細胞僅出現微弱的非特異性熒光,而感染SVA CH?HB?2017 的IBRS?2 細胞則呈現出較強的特異性免疫熒光,有些細胞中熒光充滿整個細胞質,有些則多聚集於核周圍的病毒複製區(圖3A);對於ST 細胞,未接毒組細胞的細胞核及核周圍區域出現微弱的非特異性熒光,而感染SVA CH?HB?2017 的細胞則顯示較強的特異性熒光,且多數細胞的熒光聚集於細胞核周圍的病毒複製區域(圖3B)。

Fig 3:間接免疫熒光檢測A型塞尼卡病毒(SVA)CH-HB-2017病毒

結語

近兩年豬群中新發的SVA引發的水皰性疾病不斷出現,給養豬行業帶來了很大的危害。但如今SVA疫苗和相關診斷產品仍未上市,我國豬群缺乏免疫屏障,而該病的傳染性又極強,因此研發行之有效的SVA疫苗和相應的診斷試劑顯得迫在眉睫。

文獻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病毒學界 的精彩文章:

國內主辦2本病毒學相關期刊在最新發布JCR2017中表現不俗!
JVI: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在巨細胞病毒晚期基因轉錄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TAG:病毒學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