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筆記(純乾貨)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筆記(純乾貨)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善診者,按脈察色,先別陰陽。




中醫

學基本特點:

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之間相對立,依存互根不分離,消長轉化並發展,陰平陽秘為目的。人身陰陽為生理,陰平陽秘為和氣。調理陰陽救偏弊,虛實寒熱定根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奇恆之腑:腦、脈、骨髓、膽、女子胞。


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五臟所主:


1、心位胸中外護包,血脈神志汗液曉,開竅於舌華在面,君主之宮藏神要記牢。


2、肺司呼吸主降宣,衛氣外布皮毛間,通調水道開竅鼻,古人又謂水上源。


3、脾為中焦主運化,統血肌肉四肢間,開竅於口華在唇,後天之本倉廩官。


4、肝為脅部主藏血,疏泄又分兩種說,一說消化主情志,一說消化主疏泄。其華在爪主筋健,開竅於目記心田。


5、腎為腰部主藏精,生殖發育是本能,納氣生髓又主骨,主水開竅二陰經。其華在發通於腦,開竅於耳記心中。左腎右命根基在,先天之本不可輕。




六腑:

中清之腑為之膽,水谷之海在胃間,受盛之腑為小腸,傳化糟粕大腸間,

氣化津液為膀胱,上焦如霧精氣漫,中焦如漚浮游谷,下焦如瀆水莫斷。




臟腑之間關係:


心血肺氣緊相依,心血脾胃不可離,生成運轉不可息,心肝血液不可離,


心火腎水相交濟,各少其位為不及,心中無水火上炎,腎中無火水凌心,

肺氣脾血土生金,肺氣宣發脾健運。肝血肺氣相互根,肺腎水病卧不穩。


肝主疏泄脾統血,相互依賴病鬱結。脾腎為本先後天,前因後果必有緣,


肝腎精血又同源,相互依存為本根。心與小腸熱必降,肺與大腸咳不暢。


脾升胃降氣正常,膽與肝臟互影響,肝失疏泄濕熱旺,腎與膀胱氣化常。


一有病變尿不利,氣化不利膀胱傷。腑與腑經以通暢,一不通暢即有傷。




氣血津液


氣:

真氣者受之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宗氣積於胸中,出喉嚨,貫心脈,行呼吸,肺吸入之氣與脾胃水谷之氣結合而成。


宗氣積胸出喉嚨,呼吸貫脈不留停。營氣脾胃水谷精,調和五臟六腑經。


衛護肌表抗外邪,控制汗孔可見功。固攝血液不流失,氣血津液氣暢通。


氣之功能主推動,溫煦防禦水谷生。固攝血液不流失,氣血津液不留停。


元氣原動主發育,主宰氣血推血液,生長發育原動力,生命之根為元氣。


宗氣吸入新鮮氣,水谷精微司呼吸。生長發育原動力,營運周身不可息。


營衛注脈行營血,藏於胸中推血液。營氣後天水谷生,生化血液養身形。

衛氣水谷精微生,潤皮護外開汗孔。




血: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便為血。營氣者注之於脈化為血,精血互化,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於肝,而化為清血。


血之功能:血循行於全身,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膚肌表,對全身各組織起營養和滋潤作用。



津液:

津液,是機體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有賴於脾胃運化功能而產生。


津之作用散周身,滋養臟腑肌肉筋,組成血液之水分,津液和潤化血陰。


液之作用填精髓,補腦潤膚增血液,滑利關節潤毛髮,滋養五臟潤周身。


氣能生血,又行血、攝血,血為氣母,氣可以化水,水停則氣阻,氣盛生津,氣隨液脫。




十四經:

手三陽,足三陽,手三陰,足三陰,督任沖帶雙陰陽(陽維、陰維,陽蹺、陰蹺)




病因病機:


人患疾病有十種,六淫疫癘病七情,飲食勞倦痰瘀血,外傷蟲獸寄生蟲。


發病機理失平衡,正氣存內邪不生,先天稟賦總有關,情志環境不可輕。

營養鍛煉需牢記,調理陰陽為根基。




發病原因總有三,內因外因加中間,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氣,六氣過盛為六淫。


(1)風邪善行而數變,陽邪開泄向外邊,動搖不定分內外,寒熱風燥是病兼。


(2)寒為陰邪是特點,凝滯主痛是關鍵,傷人陽氣寒吸引,內寒外寒氣不宣。


(3)暑為陽邪其性炎,耗氣損津性升散,暑多挾濕身沉倦,煩渴多汗嘔惡兼。


(4)濕邪重濁帶滯粘,濕為陰邪阻陽關,脾虛濕滯不運化,風熱寒濕常兼連。


(5)燥邪乾燥損真元,傷肺損津咳少痰,大便秘結皮乾燥,痰中帶血口鼻干。


(6)火為陽邪其性炎,消爍津液出血斑,常見虛實要分辨,補瀉之法隨證選。




七情:


喜心怒肝思在脾,肺憂腎恐為根基。情志變化病情見,七情調和身常安。


調理飲食充肌膚,饑飽偏食很沒益,飲食不潔毒物進,五穀雜糧最養人。


痰飲特點


咳吐多量稠痰涎,喉中痰鳴水脹滿,嘔吐頭眩兼心悸,癲狂苔膩脈滑弦。


瘀血阻滯經不通,腫塊瘀滯有行蹤,出血瘀點脈細澀,疼定氣刺可分明。


發病機理邪正斗,虛實變化為根由。陰陽失調發其病,升降失常病不休。




診斷(望聞問切)




一、望診:


望神察色形姿態,頭目耳鼻唇咽色。皮膚斑皰瘡腫毒,望舌變化質與苔。


排出痰涎嘔吐物,大便小便要關懷。小兒指紋需詳辨,婦女帶下分其色。


此是望診一大要,寫出詩篇記心懷。




二、聞診:


聞聽聲音呼吸咳,呃逆噯氣在胸膈,二便排出嘔吐物,氣味異常需分開。




三、問診: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疼痛四睡眠,五問飲食六二便,七問經帶和扎產。


八問胸膈和舊病 ,九問痘疹十問因。




四、切診:


寸關尺為三部脈,三部九候細安排,弦洪毛石分四季,大人小孩需分開。


正常脈象四至來,不大不小平和來,從容有節不快慢,神之根基細推測。


左寸心經與小腸,關部肝膽正相將,尺部膀胱合與腎,右寸肺經與大腸。


脾胃正在關部內,尺部命門三焦詳。心喜大散是本宮,肝弦而軟無疾病,


腎部沉實帶滑象,肺脈浮澀短為平。脾胃本緩喜可見,命門沉實是佳境。




27種脈象:

 浮洪濡散革,沉浮弱牢弦,遲緩又結澀,細數動疾來,虛細微代短,滑實緊長開

。 




浮脈類:


浮舉之有餘來,風寒表證外感得。洪脈來勢如洪水,熱盛陽亢火炎開。


濡脈浮小細而軟,主濕主虛有關連。散脈浮散無根來,元氣將脫臟腑弱。


芤脈中空是蔥葉,大病津傷主失血。浮而搏指是革脈,精氣血虛氣血弱。




沉脈類:


(1)沉脈輕取不可得,里證郁證水證來。


(2)伏脈推筋著骨得,邪閉厥證疼細弱。


(3)無力細弱是弱脈,氣血不足當安排。


(4)牢脈沉實弦長大,陰寒內實疝瘕寒。


(5)弦脈弦長是弓弦,諸痛痰飲肝膽炎。




遲脈類:


(1)遲脈一息四至來,寒氣阻結脈道塞。


(2)緩脈急緩四至來,脾虛濕盛來安排。


(3) 結脈緩時一至來,止有定數不規則。陰勝氣結病在里,溫陽散結中焦開。


(4) 澀脈往來又艱塞,循行不暢刮竹排,精傷血少氣血滯,調和氣血定治則。




數脈類:


(1) 數脈五至上,熱證元勝克。


(2) 促脈來急促,止無定數來,陽盛熱實證,氣血痰氣塞。


(3) 疾脈來急疾,一息七八排,陽急陰也竭,元氣將脫衰。


(4) 動脈來如豆,滑數有力來,主痛也主驚,醫者來安排。




虛脈類:


(1)虛脈手按無力得,虛證多為氣血衰。


(2)細脈脈來如線來,應指明顯容易得,諸虛勞損也主濕,細數必是陰虛脈。


(3)微脈脈來細極軟,似有似無不明顯,陰陽氣血諸是虛,多為陽虛病危險。


(4)動而中止是代脈,止有定數良久來,臟腑虛弱風痛證,七情驚恐跌扑摔。


(5)短脈首尾俱短來,不及本位是脈則。有力氣鬱無力虛,培補氣血來安排。




實脈類:


(1)實脈舉按有力來,實證熱結氣不衰 。


(2)滑脈往來圓滑利,痰食實熱中焦克。


(3)緊脈綳急緊長開,狀如解索不規則,寒痰宿食中焦病,散寒止痛把食排。


(4)長脈端長超本位,陽氣有餘熱證來。


 此為二十八脈形,寫出詩編記心懷。

一、八綱辨證


表 :表證發熱惡風寒,頭身疼痛是關鍵,舌淡苔白脈來浮,分清寒熱把表散。


里:無表腹痛四肢倦,食少便溏舌質淡,面黃體瘦脈沉緩,詳細辨證臟腑篇。


寒:口淡不渴手足寒,面色恍白喜溫暖,小便清長大便溏,舌淡白嫩脈遲兼。


熱:口渴喜冷大便結,面紅目赤苔燥裂,小便短赤脈來數,此是熱證津液缺。


虛:身倦無力心煩熱,面色恍白氣短結,心悸盜汗兼自汗,便溏脈數細白傑。


實:精神亢奮氣息高,腹痛拒按苔蒼老,小便短赤脈來數,脈實有力瀉散消




二、氣血津液辯證




①氣病辯證:


(1)

氣類病分四型,虛滯逆陷且記清。

氣虛呼吸聲低微,自汗倦怠脈無力,


食欲不振苔少淡,脫肛下垂脈弱虛,四君六君湯可治,補中益氣湯可醫。


補中益氣黃芪參,當歸白朮升麻臨,柴胡陳皮加甘草,培補後天效如神。


(2)氣滯胸脅脹滿痛,噯氣矢氣後減輕,串痛不定乳房脹,通氣散治有神功。


通氣散內木香陳,山甲元胡牽牛根,甘草合併大茴香,通氣散瘀有功勛。


五磨飲子用烏葯,大白沉香枳實殼,木香加入可理氣,中焦氣滯可調和。


氣逆肺咳喘上氣,胃氣上逆則呃逆,肝氣上逆升太過,頭暈目眩兼昏迷。


治則降氣需鎮逆,蘇子降氣諸可醫。蘇子降氣用半夏,川朴前胡元桂加,


當歸陳皮加甘草,生薑降逆功宣發。旋覆代赭參復花,赭石甘草配半夏,


生薑大棗作為引,調治中焦功力大。




②血病辨證:

血類病分四種,虛熱出瘀要記清。




血虛:


血虛萎黃兼心悸,口唇色淡頭暈俱,手足麻木舌質淡,面色蒼白脈無力,


人蔘養榮即十全,除去半夏五味添,陳皮遠志加生薑,脾肺氣血補為先。




血瘀:


血瘀腫塊疼刺俱,氣少瘦倦兼乏力,血瘀兼虛要失眠,頭目暈花脈無力。


寒瘀熱瘀總有辨,寒熱虛實定大理,血瘀腫塊疼刺俱,面色黎暗是不移,


口唇色紫舌瘀斑,腹脹腫塊穿瘦衣,復元活血桃仁紅,當歸大黃加其中,


柴胡花粉加甘草,山甲破瘀不留停。




血熱:


血熱妄行尿吐衄,心煩口乾不飲流,舌紅脈數夜熱重,犀角地黃湯去憂,


清營湯是溫病方,熱入心包營血傷,犀角丹元連地麥,卷心竹葉入心房。




出血:


出血原因不相同,血熱妄行色鮮明,心煩脈數舌紅絳,涼血養陰湯可用。


歸脾湯內四君先,黃芪棗仁加龍眼,木香再加全當歸,遠志生薑共入煎。


木灰散用側茅丹,棕櫚茜草大薊兼,梔子大黃薄荷葉,小薊切灰血自安。




③氣血同病:


(1)氣血同病也有變,氣滯血瘀氣不展,氣滯血瘀總體現,癌腫情志多不安。


(2)氣血兩虛少懶言,面色萎黃失眠兼,久病不愈氣血耗,當歸補血湯可安。


(3)氣虛失血氣下陷,氣不攝血歸正元,體倦無力崩漏現,歸脾引血身自安。


(4)氣隨血脫危候現,大汗淋漓神昏兼,四肢厥冷脈欲絕,參附湯方速加減。




③津液病辨證:

津液病分四種,多與少需分清



(1)津液不足口渴干,皮膚乾燥兼心煩,大便乾燥小便赤,脈數神倦增液愈。


增液沙參麥冬元,體液不足把此選,冬地二花芩柏連,二花葛根甘草兼。


(2)水液內停有兩種,脾肺腎臟失功能,咳嗽痰多便不通,舌淡脈數身浮腫。


(3)常見痰病有三種,風熱寒濕燥兼中,各痰均有各種症,分清類別有奇功。


(4)飲證常見有四種,痰飲胃脘有水聲,胸脅支滿兼短氣,苔白而滑脈弦弓。


     嘔吐痰涎必清稀,苓桂術甘有神功。


(5)飲留滯胸脅中,脅間脹滿兼引疼,氣短息促脈沉弦,發熱無汗心痞硬,


     苔白脈沉或兼弦,十棗控涎有奇功。


(6)溢飲乾咳身浮腫,苔白而黃弦數生,乾咳而渴伴身痛,溢飲治法二青龍,


     溢飲留滯四肢中,小便不利身浮腫,頭身沉重兼咳嗽,身發寒熱弦緊生。


     大小青龍湯


(7) 支飲氣短不能平,苔白脈細身浮腫,倚息咳逆為支飲,葶藶大棗有神功。


     支飲胸脅胃脘中,咳喘上逆不能平,倚息胸滿苔白膩,痰吐白沫面浮腫。


     易感外邪久不愈,葶藶大棗有奇功。




三、臟腑

辨證





①心病辨證:


1、

心氣虛,需記牢,面色晄白脈無力。

舌淡胖嫩脈細弱,養心湯治是養心氣。心氣虛養心湯,參芪五味棗仁當,柏遠桂半加茯苓,川芎茯神共煎嘗。


2、心陽虛肢寒冷,心胸憋悶面白青,舌淡紫暗脈細弱,桂枝甘草把陽通。四逆湯(乾薑、附子、甘草)。


3、

心血虛,面無華,眩暈舌淡手發麻,舌淡脈細養心血,四物加減效果大。

心血虛補心丹,三參無味茯苓元秸,當二冬柏子仁,棗仁生地共入煎。


4、心陰虛五心煩,低熱盜汗兼口乾,舌紅少津脈細數,滋養心陰補心丹。


5、心火亢盛五心煩,生地木通甘草煎,心火亢盛瀉心火,加入大黃與芩連。火旺吐衄失眠煩,口渴舌爛舌紅兼,細數清心需瀉火,導赤瀉心湯可選。


6、心脈阻滯心不安,自汗面赤指青現,胸悶憋氣不舒展,急用瓜蔞薤白散。 心脈阻滯薤白散,枳桂瓜朴共細研,重者必用活血散,血府逐瘀湯可選。


7、痰火擾心驚煩亂,苔黃而膩脈來弦,清心瀉火導痰結,滌痰牛黃可加減。痰火擾心導痰湯,偏濕阻瘀蘇和丸。


8、痰迷心竅神不清,自言自語喉痰鳴,重者仆倒苔白膩,滌痰開結導痰靈。導痰湯半夏星,枳實陳皮加茯苓,甘草加入可調和,導痰開結有神功。滌痰二陳菖蒲加,人蔘竹茹枳實拿,膽星大棗生薑入,清心開竅功宣發。




②肺病辨證:


1、肺氣虛喘咳倦無力,氣短懶言聲低微,面色恍白自汗出,舌淡保元脈弱虛。


 肺氣虛用保元,參芪草桂生薑煎。


2、陰虛乾咳聲啞痰,舌紅少津細數兼,火枉夜熱兼盜汗,咳血百合滋陰選。

百合固金用地黃,玄參貝母秸甘藏,麥冬芍藥當歸配,咳嗽痰血肺有傷,

滋陰降火用龜板,生地知母砂仁兼,當歸白芍加二冬,黃柏甘草豬髓研。


3、風寒束肺發熱寒,頭身疼痛鼻塞兼,喘咳稀痰苔色白,杏蘇華蓋湯可選。

風寒束肺杏蘇散,蘇半桔杏陳枳前,茯苓甘草生薑入,散寒疏肺把表散。


4、風熱犯肺痰黃稠,咽干聲粗痰腥臭,舌尖紅赤脈浮數,桑菊麻杏湯解優。


5、燥熱傷肺發熱寒,鼻塞咽乾咳無痰,舌紅少津脈細數,清燥救肺湯可選。

清燥救肺用石膏,參芪桑葉加阿膠,麥杏杷葉共麻仁,清燥瀉火將肺保。


6、痰濁阻肺咳多痰,色白咯出兼氣短,胸悶嘔惡苔白膩,脈滑燥濕二陳煎。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7、大腸濕熱腹痛兼,下痢膿血發熱寒,肛門灼熱兼後重,葛根芩連湯可選。


8、大腸液虧大便難,傷津損液為根源,胃失降和兼頭暈,潤腸通便麻仁丸。



③脾病辨證


1、脾失健運食脹甚,腹脹便湯舌淡嫩,脾虛健脾需益氣,六君參苓湯可醫。

參苓白朮四君全,扁豆陳皮山藥填,砂仁玉米蓮子肉,桔梗大棗共入煎。


2、脾虛下陷下垂虛,舌淡苔白脈弱微,治法健脾需益氣,補中益氣湯可醫。


3、脾不統血月經多,出血舌淡脈細弱,補脾攝血是治則,歸脾黃土湯有果。

脾不統血歸脾湯,或用黃土急煎償,生白附子加阿膠,大便下血是妙方。


4、陽虛泄瀉腹冷痛,完谷不化形寒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溫中健脾湯可用。

理中湯:人蔘、白朮、乾薑、甘草。


5、寒濕困脾頭身重,倦怠便湯理不通,苔白膩厚脈濡遲,健脾溫中用胃苓。

(胃苓湯:五苓散合平胃散)。胃苓湯蒼草朴,陳皮五苓共煎藥。


6、脾胃濕熱肢困重,脘腹痞滿嘔惡成,皮膚髮黃身瘙癢,小便黃赤便不通。

舌尖紅黃膩脈濡數,清熱利濕茵五苓。


7、胃病證分四型,胃寒胃熱食滯中,胃陰不足乾嘔連,口舌乾燥兼心煩,

飢而不食腹脹滿,便干尿少細數兼。益胃湯方均可治,地冬沙參竹


8、寒滯胃脘疼連綿,遇寒加劇得熱減,嘔吐清水苔白滑,脈沉而遲良附丸。

(高良姜、香附)


9、胃熱腹痛灼熱感,消谷善飢口臭兼,吞酸嘈雜心下煩,牙齒衄血大便干,

口渴喜涼舌質紅,脈滑而數玉女煎。


10、食滯胃脘脘腹滿,嘔吐酸腐矢氣酸,不思飲食大便秘,苔厚脈滑保和丸。


保和丸山查神曲,陳皮甘草配半夏,連翹卜子共同服,食滯中焦可消伐。




④肝病辨證


1、郁胸脅脹滿痛,太息抑鬱疼月經,舌淡白滑脈來弦,疏肝解鬱氣暢通,

肝氣鬱滯疏肝散,柴胡枳實白芍填,川芎陳皮加甘草,香附散郁胸脅寬。


2、肝鬱結塊鱉甲煎,軟堅散郁主非凡。山甲土元水蛭入,元胡靈脂三棱兼。


3、肝血不足面不華,眩暈多夢手足麻,眼睛乾澀物不見,月經量少不榮甲。

舌淡脈細肌肉動,培補氣血力功大。


4、肝陽頭脹目乾澀,失眠健忘手徘細,舌紅少津弦有力,滋陰養血六味來,

肝陽上亢六味丸,石珍龍牡懷牛填,鎮肝滋腎急煎服,肝陽上亢把此選。


5、肝火尿赤目腫痛,吐衄口苦舌黃紅,脈弦清肝需瀉火,當歸蘆薈丸可用。

清肝瀉火蘆薈丸,四黃青黛只麝研,木香加入姜和棗,清肝降火效果軒。


6、肝膽濕熱胸滿痛,黃疸尿赤帶下腥,苔黃脈數清肝熱,龍膽瀉肝有神功。

龍膽瀉肝梔子當,柴胡黃芩加地黃,木通車前加甘草,澤瀉利水意深長。


7、肝陽有風陽總生,突然昏倒舌強硬,半身不遂言不利,舌紅沫弦天麻靈。麻鉤騰石決明,梔芩益母桑寄生,杜仲茯神懷牛膝,鎮肝安神夜交藤。


8、熱極生風腳反弓,高熱神昏兼舌紅,脈象弦數清肝熱,羚羊鉤騰湯可用。

羚羊鉤騰用地黃,菊花茯神共桑霜,貝草竹茹同芍藥,高熱生風急煎嘗。


9、血虛生風物不清,面色萎黃手麻冷,舌淡少苔脈細數,養血息風復脈靈,

復脈麻仁麥冬芍,生地炙草阿膠葯,養陰復脈隨加減,參耆術草可協和。


10、寒滯肝脈少腹痛,睾丸脹墜陰囊冷,苔白而滑脈弦沉,暖肝散寒可通經。

寒滯肝脈暖肝煎,歸芪茴當桂散寒,沉香茯苓加生薑,少腹脹墜疼可安。




⑤腎病辨證



1、腎虛腰痛膝酸軟,無力耳鳴頭暈轉,牙齒鬆動發焦落,尺脈重按無力宣


2、陽虛生殖功能減,面色淡白肢腫兼,苔白質淡體胖嫩,邊有齒痕精疲倦,


     氣短懶言兼自汗,陽痿滑精便湯兼,小便清長或遺尿,婦女帶下清稀淡,


     脈遲細弱沉遲。


3、腎陰虧虛熱內擾,面色憔悴形體消,質紅少苔舌剝脫,顴紅顏面紅熱燒。


     盜汗遺精兼早泄,健忘失眠多煩躁,口乾咽燥大便秘,尿赤崩漏經閉少。


     尺脈弦數有力,或細數。


4、陽虛形寒肢又冷,命門火弱陽不通,精神不振脈沉遲,陽痿不孕葯冷痛。


     溫補腎陽是治則,金匱腎氣丸可用。


5、

腎氣不固滑泄精,尿數不禁舌淡形,細弱固攝益腎氣,須沙疾利湯可用。


     縮泉丸或秘精丸。


6、腎不納氣喘腫虛,呼多吸少動加劇,舌淡脈弱需理氣,人蔘蛤蚧散可醫。


     腎不納氣秘排,或用人蔘蛤蚧散,胡桃人參加生薑,蛤蚧參桑杏雲甘,


     咳嗽重用知貝母,補腎納氣不平凡。


7、腎陰虛症口咽干,五心煩熱兼躁煩,遺精失眠頭暈眩,舌紅脈數六味丸。


8、腎虛水泛喘腫滿,腰酸肢冷身長寒,舌淡胖嫩有齒痕,真武湯方可加減。


9、腎精不足男精少,女子不孕早襄克,發育遲緩身矮小,河車大造丸可療。


10、膀胱濕熱便不暢,尿頻尿急痛難當,小便淋漓色渾濁,脈數尖紅苔紅黃。


     清熱利濕八正散,車通瞿扁滑梔甘,大便不通加大黃,利水通淋把此選。




⑥臟與臟病辨證



1、心肺氣虛咳不已,氣短失眠兼心悸,面色胱白口純紫,舌淡體少脈弱微。


心肺虛證


2、心脾兩虛怔忡悸,失眠多夢忘心意,腹脹便溏脈無力,舌淡白嫩脈弱微。


歸脾湯


3、心腎陽虛形寒冷,尿少身腫心怔忡,舌淡紫暗苔白滑,脈遲微弱真武功。


真武湯。


4、心腎不交心悸煩,失眠健忘口咽干,頭暈耳鳴腰酸軟,多夢潮熱遺精兼。


交泰丸


5、肝腎陰虛頭暈眩,耳鳴脅痛膝酸軟,咽干顴紅兼盜汗,五心煩熱遺精兼。


月經不調脈來數,舌紅無苔一貫煎。一貫煎中用川楝,生地杞果北沙參,


當歸麥冬齊加入,滋腎補肝益水源。一貫煎


6、肝脾不調脅胸滿,太息腸鳴腹脹兼,大便溏瀉矢氣多,精神抑鬱急躁煩。


食少納呆苔白膩,舌淡白薄逍遙散。


7、肝火犯肺胸脅痛,咳嗽陣作鮮血咳,情志善怒口熱苦,頭暈目眩舌質紅。


舌質干厚脈弦數。清肝瀉肺有神功。


瀉白散:


瀉白地骨桑白皮,甘草內加白粳米,瀉肺清肝兼潤肺,清肝瀉肺功績奇。


8、肝胃不和腹脹滿,太息脘腹疼脹兼,噯氣吞酸兼嘔惡,嘈雜苔黃脈來弦。


小柴胡或平胃散


9、肺腎陰虛咳少痰,動則氣促咳血兼。膝腰酸軟體消瘦,骨蒸潮熱兼盜汗,


遺精顴紅脈細數,滋補肺腎麥味丸。


10、肺腎氣虛動氣短,呼多吸少兼咳喘,聲低氣短兼遺尿,舌紅脈細黑錫丹,人蔘核桃煎,都氣丸。


11、脾腎陽虛形身寒,氣短懶言身沉倦,大便溏瀉五更瀉,或見浮腫臌脹滿,舌淡質暗苔白膩,脈數而微四神丸。


12、脾肺氣虛咳不已,表虛氣短兼無力,痰多清稀納減少,腹脹便溏浮腫,


苔白舌淡脈細弱,參苓白朮散可醫。




四、傷寒論  六經篇(六經辨證)




①太陽病提綱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1、太陽經病發熱寒,頭項強疼風出汗,舌苔白薄兼惡風,脈緩需把桂枝選,


頭身疼痛無汗喘,脈緊麻黃湯發汗。


2、桂枝湯中桂芍甘,姜棗加入營衛安。麻黃湯中桂枝甘,杏仁加入可平喘。


3、太陽府證


發熱汗出兼渴飲,渴欲飲水水入反,小便不利脈來浮,蓄水證中五苓散。


小便不利精神狂,便利蓄血用抵擋湯。抵擋湯中水蛭牤,桃仁破瘀並大黃,


太陽兼證項背強,不能自如葛根湯。肺氣上逆胸痰喘,桂枝甘草杏仁湯。


即桂枝湯加杏仁厚朴。


4、太陽兼證


太陽項強難俯仰,經絡不利葛根湯,外寒內飲吐稀痰,內挾水飲小龍選。


外寒內閉熱在里,大青龍湯療煩安。




②陽明病提綱


陽明經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1、陽明經證身熱汗,口渴喜飲兼心煩,舌苔黃膩脈洪大,清熱生津白虎選。


白虎湯:生石膏、粳米、知母。


2、陽明府證日莆熱,神志不清大便結,煩躁譫語疼拒按,脈實有力苔燥裂。


舌紅芒刺夜熱重,承氣湯用沖積結。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川朴。


3、陽明身熱身發黃,身熱鮮明便不爽,心煩口渴小便赤,苔黃脈數茵陳湯。


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


4、陽明兼證:


陽明蓄血人善忘,便硬易下色黑亮,濁熱上擾心神明,治法選用抵擋湯。




③少陽病提綱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1、少陽為病咽喉干,往來寒熱兼目眩,胸悶苦煩不欲食,心煩喜嘔脈來弦,


苔白而薄食納少,和解少陽小柴煎。


2、少陽兼證太陽證經,發熱惡寒肢結疼,微嘔胃脘郁不通,柴胡桂枝湯可用。


小柴胡桂枝湯合用


3、少陽陽明合病上


少陽陽明鬱郁煩,嘔吐不止心下煩,陽明熱結有證象,大柴胡湯可速選。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半白芍將,姜棗加入急煎服,少陽府證是妙方。


4、少陽兼證中部寒,胸脅滿痛口苦煩,疼擾肩背不欲食,大便溏瀉脈來弦。


脈遲無力苔現白,柴胡桂枝甘草選。


湯:柴胡桂枝湯姜用干,黃芩牡蠣花粉連,炙草加入急煎服,能治少陽中部寒。




④太陰病提綱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疼。


太陰腹滿嘔吐兼,食欲不振喜溫按,腹痛時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脈來緩。


理中散寒是治則,理中湯治效果軒。四君子湯去茯苓加乾薑為理中湯。




⑤少陰病提綱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1、少陰寒化重惡寒,欲寐手足不溫暖,自利而吐吐不吐,小便色白兼心煩,


舌苔白薄脈來弦,四逆湯方可加減。四逆乾薑附子甘,脈沉細微主陰寒。


2、陰盛格陽手足寒,下利清谷面赤兼,脈微欲絕無惡寒,通脈四逆湯可選。


3、陽虛水泛頭暈眩,心悸肉跳體不安,小便不利少腹痛,肩背沉重面黑兼。


舌苔白滑脈沉弦,真武湯治效果軒。


5、少陰熱化陰虛熱,口燥咽干煩眠缺,小便黃赤舌紅降,脈險而書豬苓湯。


豬苓湯治之。




⑥厥陰病提綱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食,食則吐蛔,下之里不止。


1、寒厥手足又厥冷,惡寒無熱舌淡形,脈微欲絕名陰厥,當歸四泥湯可選。


2、熱厥手足也厥冷,面赤口渴便不通,舌苔黃燥脈來咸,白虎四逆湯可用。


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


3、蟲厥手足也厥冷,消渴氣上撞心疼,飢不欲食兼吐蛔,下利不止烏梅靈。


此是傷寒各篇證,寫出詩編記心中。

五、溫病辨證分類(

衛氣營血辨證)




①衛分


1、衛分發熱惡風寒,咳嗽少痰咽喉干,舌紅苔黃脈來數,渴或不渴銀翹散。




②氣分


1、熱邪在肺胸痰舛,口渴汗出吐咳痰,苔黃脈數熱不解,清燥救肺湯可選。


湯:清燥救肺用石膏,參耆桑葉加阿膠,脈杏杷葉增麻仁,清熱瀉火將肺保。


2、熱在胸中胸中煩,陣陣煩熱睡不安,脈數苔黃大便秘,表裡兩解涼膈散。


湯:涼膈大便硝黃甘,梔子薄荷黃芩連,黃芩連翹齊加入,竹葉入內除心煩。


3、熱在胃中津液傷,四大心煩苔燥黃,脈數欲脫生脈散,洪熱汗渴白虎湯。


4、熱在肝膽口苦煩,乾嘔而渴脅疼兼,脈數苔黃夜不眠,芩連玉枝湯可選。


湯:黃芩、黃連、鬱金、淡豆豉。


5、熱在腸中便不通,潮熱汗出腸中疼,尿赤舌干脈沉實,腹疼拒按承氣攻。


腸熱下利傷津液,葛根芩連湯可用。




③營分


1、熱傷營陰夜熱重,心煩不眠譫語聲,舌質紅絳脈來弦,清營湯治有神功。


2、營衛合邪惡風寒,神昏譫語發疹斑,舌質紅絳脈來數,陰翹散方可加減。


3、 熱入心包神昏譫,昏不知人譫語兼,邪閉心竅開心氣,紫雪至寶牛黃丸。




④血分


1、血熱妄行少眠煩,口渴壯熱或多汗,手足心熱脈來數,舌起芒刺敗毒散。


氣血兩清敗毒散,膏地犀梔桔參甘,知赤元連淡竹葉,涼血解毒用丹連。


2、肝熱動風頭暈眩,發熱口苦兼心煩,項背強急陣陣搐,舌質紅絳脈來弦。


羚羊雙鉤湯可用,便結承氣湯加減。


3、血熱妄行傷陰口舌干,暮熱早涼兼心煩,手足心熱脈無力,神倦無力青蒿煎。


青蒿鱉甲湯,知丹生地黃,養陰能透熱瘟病夜早涼。


4、亡陰失水體瘦干,唇萎舌縮目睛陷,齒燥積垢兼昏睡,兩目紅赤抽搐兼,


肢端逆冷脈欲絕,三甲大定風珠選。三甲復脈牡鱉板,麻仁阿膠麥冬連,


白芍生地炙甘草,滋陰複名補真元。大定風珠即三甲復脈湯加五味子雞子黃。

六、三焦辨證




①上焦

發熱重惡寒,發熱輕微少笑言,無汗身重疼不食,頭暈沉重嗜睡兼。神志獃滯苔白膩,脈濡無力正氣煎,身熱不暢午後熱,此是濕溫冰病邪干。




②中焦

濕熱身沉倦,午後熱甚便溏難,面目淡黃不飢食,苔灰白黃脈濡兼,


身熱不暢胸脅滿咳嗽痰多身疼兼。白被神昏痰內擾,菖蒲鬱金湯可選。


濕邪化熱寒熱悶,心煩欲吐連朴散。


(1) 藿朴半苓杏仁甘,豬苓澤瀉豆豉連,蔻仁玉米齊加入,宣化中焦定中原。


(2)清熱利濕三仁選,杏草通竹朴玉半,胸悶食滯焦三仙,芳香化濕白蔻選

(3)菖蒲鬱金梔子丹,連翹菊花滑石兼,竹葉牛子鮮竹瀝,薑汁拌入玉


(4)清熱利濕連朴散,朴菖半梔子蘆梔連,理氣化濕清濕熱,

治療

濕溫兼霍亂。




③下焦

濕熱下不通,少腹結滿頭沉蒙,胸悶腹滿便不爽,脈濡灰黃需分清,



濕熱膀胱需利水,濕熱大腸把結通。淡滲利水茯苓皮,宣清導濁把便通,


茯苓湯用白通,竹葉大腹芩豬苓,玉米加入可利濕,下焦濕熱有奇功。


濕熱大腸不能行,蠶沙寒水加豬苓,皂角茯苓齊加入,宣清導濁通幽靈。

治則:


1、  治病求本正治反,扶正驅邪最關鍵,調整陰陽為大要,因人地時最要關。


2、  扶正祛邪標本緩,虛實補瀉正治反,同病異治異病同,因人地時是關鍵。

舌診補要


1、舌質淡紅苔薄白,風寒表證常人苔,淡白薄白是陽虛,氣血不足來安排。


2、淡白無苔久陽虛,氣血兩虛定治則,淡白薄白中剝脫,氣血兩虛胃陰兼。


3、淡白黃膩脾胃虛,濕熱停滯中焦克,淡白灰黑水滑苔,陽虛內寒痰飲來。


4、舌尖紅白苔,風寒表證來,心火又亢勝,定出好治則。


5、白黃外感證,傳里化熱關,白膩痰濕濁,食積中焦克。


6、白腐痰濕停,胃濁蘊熱塞,白腐如積粉,濕病如期來。


7、黃干久精兼,白乾失運來,黃膩里濕熱,痰濁變熱則。


8、質紅舌白苔,熱症衛營來,質紅薄黃苔,氣分熱症克。



9、質紅黃膩苔,氣分濕熱來,質紅黃乾苔,邪入里實來。


10、質紅舌無苔,氣陰兩虛兼,舌絳焦黃苔,腸熱里實關。


11、舌絳黑乾苔,熱極陰也兼,舌絳舍無苔,熱入血分來。陰虛或又盛,定出好治則。


12、青紫白潤苔,內寒極重克,氣血有凝滯,溫陽活血開。


13、青紫黃燥苔,陰虛枯燥兼,虛火內燔熾,滋陰養血來。




舌診大要


1、望舌變化質與苔,尖中根邊細推測,正常舌象體柔軟,活動自如色紅淡,

舌干潤均顆粒平,此為正常無病染。


2、淡白陽虛血不榮,紅舌陰虛陽熱生,絳舌熱病入營中,雜病久病陰虛型,

紫舌主病分寒熱,乾燥缺津陰虛熱,紫舌濕潤寒陰盛,氣血阻滯把病決,


3、胖大水濕水飲作,脾腎陽虛選用藥,深紅胖大心脾熱,色紫而暗中毒藥,


瘦舌陰血津液傷,裂紋之舌也同塊。齒陰之舌脾虛象,寒濕壅滯有反映。


芒刺之舌陽熱勝,清熱瀉火必有功,強舌舌體必強硬,語言褰澀語不能,


萎舌舌體不能動,津傷液虧血不榮,顫動之舌必有風,陰血兩虛肝陽生,


吐舌舌吐於口外,心脾有熱兼有風,歪舌多為病中風,短舌伸出不長形。


痰濁內阻多為風,清熱養津有奇功。




舌苔




苔色 :

 白、黃、灰、黑分四種。

白苔表證為寒證,黃苔熱症里證生,灰苔里熱兼寒濕,黑苔熱勝里寒冷。




苔質:

望苔之質分厚薄,潤燥膩腐及剝脫,有根無根和變化,細細推測來琢磨。


厚薄病情有輕重,表裡痰積各不同,潤燥多辨津與液,燥干陰虛潤水多。


熱病轉潤為好轉,潤苔變燥必傷陰,膩苔濕濁痰飲病,,食積濕溫病兼里。


剝脫之苔舌如鏡,陰虧枯竭大傷中,正氣已傷病情重,痰濁無化剝脫減,


有根實熱有胃氣,無根虛寒正氣虛,舌根黃膩下不通,通濁導下立見功。


此為舌診一大要,詩編論治有奇功。




市面上唯一一款食品級氣血雙補的調理品



專門調理脾腎濕寒的食品級葯食同源調理品


中醫基礎理論(精華版)


零基礎,教你在家自製中醫美白膏教程


學習傷寒必要的基礎知識


初秋補腎,為冬天打基礎


脈診基礎,十分鐘讓你學會號脈!


中醫養生基礎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針刺手法是針灸技術的靈魂
王四進經方講座-32-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於此,醫道畢矣!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