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30年技術積澱,華為雲全棧容器服務使能應用快速上雲,為未來而來

30年技術積澱,華為雲全棧容器服務使能應用快速上雲,為未來而來

當下,已暗涌了三年的Kubernetes,如夾著暴雨的颶風一般向雲計算的每個角落襲來。事實上,基於「容器+Kubernetes」的新型PaaS將成為雲計算的主流。Cloud2.0時代,隨著更多大企業上雲遇到挑戰,以及在業務創新化、智能化訴求的驅動下,雲計算和公有雲服務正在發生一個質的變化,進入所謂的Cloud2.0時代,以容器技術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帶來的革命性便捷,並避免系統被某一技術及廠商鎖定,幫助企業解決數字化轉型的難題,突破更多技術壁壘,給企業與開發者帶來更多雲端創新的可能性。

Docker與Kubernetes對市場的衝擊

現如今,容器技術已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應用部署運維標配,同樣也正受到越來越傳統企業的青睞。容器化的應用將IT應用部署運維真正地敏捷、高效地送往雲端,做到將企業應用從資源節流、到敏捷高效、再到解放運維,多個維度助力企業應用真正雲化。

Kubernetes源自谷歌,在2015年正式被開源並成為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的首個孵化項目。作為開源的容器自動化編排管理平台,提供包括部署、調度和容器集群間的擴展支持,為容器提供了強有力的平台化支持。自其開源之後,Kubernetes便迅速成為整個雲原生領域中最受關注的開源容器編排器之一。歷經三年的市場拼殺,Kubernetes現如今已成為市場公認的、最權威的容器編排管理平台。

隨著Docker+Kubernetes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領域已經開始加速上雲的步伐。其中,以容器與微服務為代表的PaaS技術正在幫助企業加速實現雲上應用開發、測試、部署等不同階段的創新,並提供為生產環境匹配的消息、緩存、資料庫等中間件服務,通過實現小時級部署、微服務組件拆分和容器化編排讓應用輕鬆實現分鐘級分放、秒級彈縮,為ICT行業帶來巨大價值。

自身實踐+持續貢獻,社區積累穩居國內第一

華為作為CNCF的初創成員及白金會員,在Kubernetes項目創立初期,便加入其中,其篤定看好K8S的發展前景,並率先通過實踐,對自身業務進行了改造。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製造商之一,華為內部IT運維著遍布全球的八個數據中心,在100K+VM中運行800多個應用程序,使用虛擬機封裝應用程序。利用Kubenetes技術,華為在非常短的實踐中對自身IT系統進了容器化改造。華為基於自身業務的全球化屬性給平台帶來了混合雲、跨地域、多DC部署方面的需求,同時又為社區做出了諸多關鍵貢獻,在受益的同時,將自身遇到的實際問題與解決方案不斷的貢獻給社區,與社區成員一道推動Kubernetes的發展,在Kubernetes領域,積累深厚。

自Kubernetes成立以來,華為作為社區核心成員持續貢獻,目前擁有5 個maintainer。在對Kubernetes 社區的貢獻中,華為整體貢獻在國內廠商中持續位居第一。從Commits 維度看,華為貢獻國內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數據統計來源cncf.biterg.io)。在Kubernetes中參與調度、多集群聯邦、架構、安全等SIG的貢獻。同時,華為也是首批獲得KSCPs(Kubernetes認證服務提供商)資質的廠商之一。

2017年,華為雲獲得了CNCF社區指導委員會席位(全球共13席,中國僅華為入選);在2018年4月,華為雲又獲得了CNCF基金會的頂級席位——CNCF技術監督委員會席位,全球共9席,華為亞洲首家進入。至此,華為雲將參與雲原生領域的最高技術決策。同時這兩個頂級席位同樣也是亞洲廠商在CNCF基金會中收到的最高榮譽。

全棧容器服務領跑國內雲容器市場

作為最早的採用者之一,華為自2013年起就在內部多個產品落地Kubernetes。這個過程中,華為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在歷經自身億級用戶量考驗的實踐後,面向企業用戶提供了全棧容器服務,幫助企業輕鬆應對Cloud2.0時代,應用上雲的挑戰。

縱觀華為雲容器服務的布局,可分以下幾個方面:

1.容器化基礎設施

華為雲提供了通過CNCF官方認證的兩種Kubernetes服務供用戶選擇,包括雲容器引擎(CCE)與雲容器實例(CCI)。CCE是用戶專屬Kubernetes服務,用戶可以通過它控制整個Kubernetes集群,同時管理基礎設施資源與運行在Kubernetes上的容器化業務;而CCI是Serverless Kubernetes服務,用戶通過它只需要管理運行在Kubernetes上的容器化業務,無需感知Kubernetes集群而交由華為雲自動管理,進一步降低Kubernetes落地門檻。

2.容器化交付流程

華為雲容器鏡像服務(SWR)提供了高性能、高容量、高安全性的企業級私有鏡像倉庫,並提供了鏡像構建與發布流水線ContainerOps支持業務的自動化交付。同時,ContainerOps能夠支持企業現有工具的接入,最大程度減小對原有交付流程的衝擊,輔助企業業務平滑遷移。華為雲應用編排服務(AOS)提供了自動化雲設施管理工具,讓企業可以通過預置的模板自動化地完成容器化的開發、測試、生產環境準備以及日常配置與變更工作,將企業從繁雜的基礎設施管理工作中解放出來,聚焦到業務本身。

3.容器化運維流程

華為雲提供了應用運維管理(AOM)與應用性能管理(APM)服務來輔助容器化業務運維,包括各類運維工具,不僅僅有基礎的監控、日誌與告警,還進一步面向故障定位與分析場景提供了全局應用拓撲展示、調用鏈跟蹤等高級特性,使得運維人員能夠隨時了解應用健康狀態並及時處理。

4.容器化架構轉型

華為云云容器引擎(CCE)與微服務引擎(CSE)提供了Kubernetes生態的Istio以及Apache ServiceComb兩種微服務框架供企業用來實施微服務架構轉型。對於Java企業級應用,CSE基於ServiceComb提供了具備升降級、容錯、熔斷等完整服務治理能力的微服務框架,並且兼容Spring Cloud、Dubbo等開源介面,具備更高的服務吞吐性能。CCE也原生集成了Istio項目,並提供高性能ServiceMesh數據面,面向非侵入式場景提供Kubernetes-Native的微服務治理能力。

自2017年上線CCE以來,華為雲容器服務就持續創新並引領市場,在當年年底全國首推裸金屬容器服務,使容器可以直接運行在裸金屬容器上,這為性能要求苛刻的遊戲、大數據等場景帶來了更優的選擇。CCE一經推出便被應用在咪咕互娛的容器化改造上,助力其系統性能提升100%。

2018年,CCE又在國內率先推出了Windows容器,讓海量Windows Server用戶也像Linux用戶那樣,可以享受到容器化帶來的益處。隨後,華為雲與傳統老牌ERP軟體商管家婆達成合作,幫助其進行傳統.net應用的容器化改造。9月,華為雲又在原有CCE服務基礎上,相繼推出了Istio服務網格特性,及為AI而生的GPU容器特性。革命性的Istio特性使微服務的改造變得輕鬆且平滑,而GPU容器助力AI應用在性能上實現巨大提升,彰顯華為在硬體領域深厚的技術積澱。

雙輪驅動,在創新的道路上持續奔跑

基於華為30年來的技術積累,華為雲以領先的技術實力引領著產業的發展。秉承著「滿足客戶需求與持續創新「的雙輪驅動理念,以客戶需求為切入點,不斷的進行技術創新及突破,以完美的解決方案滿足客戶的嚴苛業務發展需求。獨特的雙輪驅動模式源於華為對自身技術的極致追求,也同樣源於對客戶及市場的責任,在開源市場的投入上不但展現了華為前瞻性的技術洞察,更彰顯了華為在推動軟體產業發展上的決心和實力。

除Kubernetes的貢獻度領跑國內外,華為在OpenStack 社區全球綜合貢獻排名第二,在OpenStack 用戶調查報告中排名第一。在開源項目貢獻方面,華為貢獻給Apache社區的CarbonData成為國內首個被社區接受的頂級項目,微服務框架ServiceComb也與去年11月順利進入Apache孵化項目不斷打磨中。在如今已被引爆的區塊鏈技術上,華為早在2016年就開始積极參与Linux基金會下的Hyperledger(又稱「超級賬本」)項目,該項目是區塊鏈技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開源項目,並在兩個熱度最高的子項目Hyperledger Fabric和Sawtooth Lake中持續做出技術和代碼貢獻,同時被社區授予Maintainer職位,這也是國內僅有的項目Maintainer 職位。Hyperledger成立中國區技術工作組,華為獲得工作組主席職位,為區塊鏈開源社區在中國的發展和技術推廣做出積極貢獻,為社區貢獻了區塊鏈性能測評工具——Caliper 項目。

未來,公有雲的競爭必將是一個全棧的競爭,基於華為多年的雲化實踐經驗和軟體開發積澱,華為雲必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的過程中為用戶帶來更大價值。

HUAWEI CONNECT 2018作為華為自辦的面向ICT產業的全球性年度旗艦大會,將於2018年10月10日-12日在上海隆重舉行。本屆大會以「+智能,見未來」為主題,旨在搭建一個開放、合作、共享的平台,與客戶夥伴一起共同探討如何把握新機遇創造智能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頂網 的精彩文章:

要不要2TB?微軟炫耀OneDrive,而競爭對手的產品提供了兩倍的存儲空間
英特爾攜手合作夥伴,共助企業數字化轉型

TAG:至頂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