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朋友最近很焦慮。

原因是看到別人家孩子學鋼琴、學小提琴,他也給孩子報了個鋼琴班,結果孩子根本不感興趣,每次去上課都得逼著去,孩子哭一路。

朋友抱怨:「怎麼我家孩子這麼不爭氣!別人家小孩都多才多藝的。」

很多父母,容易犯這樣一個錯:看到別的孩子哪裡好,也非得強迫孩子那樣做,跟別人一樣好;

還喜歡拿其他孩子的長處去比較自家孩子的短處,時時提醒孩子哪些方面技不如人。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幹,它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不要強迫你的孩子成為一條會爬樹的魚。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接納你的孩子本身,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有一種傷害叫做:「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前段時間,節目《少年說》走紅,女孩站在天台上向媽媽吐露心聲,說媽媽不應該總把自己和學霸閨蜜作比較,自己也很努力,為什麼媽媽不看一下。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可是無論女孩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媽媽根本不為所動,反而有自己的一番說辭,「我認為······」、「我覺得······」,一直給孩子講大道理。

女孩最終放棄傾訴,沮喪地哭了。

節目看得人心酸,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

網友說,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弱小無助的孩子,拚命喊著求父母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比較,請父母看到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優點,可父母卻選擇視而不見。

總喜歡拿別人家孩子和自己孩子作比較的父母,有一個內心秩序是,你必須跟我目力所及最優秀的孩子一樣甚至更強,我才會滿意。

這本身就是一種很沒道理的偏執要求,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都太難了。

就像女孩的學霸閨蜜也說,她家裡也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長期生活在父母以別人家孩子和自己作比較的環境中,孩子容易感到自卑、自我價值感低、甚至引發嫉妒等不健康心理。

每一分鐘用來與他人比較,都是在失去發現自己孩子價值的時間。

沒有哪個生命比另一個生命更值得稱讚,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唯一,也是這個世界上的唯一,不比別人少什麼。

作為父母,最好的愛就是接納孩子,你要善於去發現並肯定孩子身上的優點和特質,不要總是盯著別人家孩子的長處。

同時,像接納他的優點一樣接納他的缺點和不足,接納他擅長的、不擅長的方方面面。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父母應擺正心態,專註孩子自身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百家講壇」知名學者錢文忠,除了學術上的成就,他在和子女相處之道上也頗有自己的心得。

很多人說,特別希望有一個「錢文忠式」的父親。

兒子長大成人過程中,錢文忠一次都沒看過兒子的學習成績。錢文忠的回答很乾脆:我故意不這樣做的。

為什麼故意不看,他的解釋是因為「不在乎」,他不認為兒子成績對他有什麼影響。

他只關注孩子的行為舉止、人格養成和性格成型,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習,則給最大的自由。

「我跟老師說得很清楚,這孩子學習成績別告訴我,考20分也不在乎。人家可能說,錢文忠的兒子考20分,但你就不怕丟人,這有什麼丟人。」

在錢文忠看來,「丟人」這個概念是最要命的,父母對子女的多少期待和要求,看似「為孩子好」,實際上是怕孩子給自己「丟人」。

很多父母老覺得,孩子的成績好,是他的驕傲;而孩子的過失,是給他丟臉。

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拼了命地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恨不得填滿孩子的所有時間,希望子女樣樣出眾,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他們真的思考過這樣做是否適合孩子、對孩子好嗎?

究其根源,很多家長是怕自己的孩子落後,怕被「別人家的小孩」比下去,怕自己沒面子,怕別人說自己教育不好孩子。

這種心態本身就是錯的。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獨特的性格特點,和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作家老舍曾說:「我有三個小孩,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而且極肯努力,做文藝寫家,我絕不鼓勵他們。因為我看他們做木匠、瓦匠,或做寫家,是同樣有意義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別。」

請記住,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讓別人看我們做得多好,孩子多乖、多聽話。

而是讓他能夠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認識世界,獨立應對生命中各種各樣的人和事。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因材施教,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瓦拉赫效應」。

德國著名化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奧托·瓦拉赫在年幼時沒有顯示出過人的才能,甚至還被認為是弱智、蠢笨的人。

上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老師認為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

此後,父母又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

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

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終於獲得了成功。


它告誡我們:孩子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強點和弱點,一旦找到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區別就在於他擅長的事情能否被發現,並不斷開發潛能。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而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正是充分地了解孩子,觀察和發掘他的興趣和特質,找到他的閃光點。根據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走一條適合的路。

比如,結合孩子的興趣和性格特點、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興趣班,讓孩子可以充分發掘特長和興趣。

美國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在 81歲時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她在領獎台上說:

「我是一朵秋天裡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裡開放。」

是的,每一朵花都有自己開放的季節,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亦有快有慢,快或慢沒有優劣之別,只是節奏不同。

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珍貴的原版,是雛菊就幫助他成為一朵最綻放的雛菊,不需要強迫他變成牡丹和玫瑰。

他不需要成為任何人,他最應該成為他自己。

編輯:八月

插畫:在在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不強迫孩子成為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