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一經問世,便引發一片嘩然!蘇47為何銷聲匿跡,前掠翼存致命缺點

一經問世,便引發一片嘩然!蘇47為何銷聲匿跡,前掠翼存致命缺點

原標題:一經問世,便引發一片嘩然!蘇47為何銷聲匿跡,前掠翼存致命缺點


(本文所用CG圖均為網易談兵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俄羅斯航空發展史上,有一款戰機一經問世,便引發世界一片嘩然,因為在氣動外形設計上,該機幾乎具有獨一無二的外形特點,它就是最終被命名為蘇47「金雕」的前掠翼技術驗證機。


蘇47的研製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而在此之前,蘇聯已經對前掠翼飛機的研製,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


通過計算,前掠翼飛機的轉彎角速度可提高14%,活動半徑可增大34%,起飛著陸距離可縮短35%~50%。



因此,俄中央航空流體動力研究院的一些專家,利用很多最新研製成果,開始研製新一代戰機驗證機,最終,在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前後,蘇47研製方案基本完成,不過,蘇聯解體對該機的後續發展,起到了非常負面的作用。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開始單獨研製蘇47,不過,由於在資金和技術方面有著很多現實困難,蘇47的後續發展十分緩慢。



加上美國F22隱身戰機已經開始成功首飛並進入到快速發展軌道,因此,俄羅斯空軍開始考慮新一代戰機是不是該立足於蘇47來發展。


不過,蘇47當時並沒有被俄羅斯空軍徹底放棄,最終,經過多年努力之後,蘇47於1997年9月25日首飛成功,名稱也由此前的S-32和S-37編號,正式命名為蘇47。


試飛之後的蘇47,技術水平也開始被俄羅斯航空部門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



前掠翼飛機最大的技術困難,是結構發散問題,如果強度不夠,飛機在高速飛行過程中極有可能會出現空中解體的危險。即使俄羅斯已經為蘇47使用了專門研製的高強度複合材料,但是俄羅斯空軍還不敢貿然採用這一誘人但又存在巨大風險的技術。


此外,俄羅斯空軍也已經認識到自己需要的是類似F22這樣的隱身戰機,蘇47前掠翼設計幾乎不具備任何可改進成隱身戰機的可能,這其實是蘇47不被看好最大的原因。



作為一款技術驗證機,蘇47除了前掠翼設計外,其實並沒有採用其他更新的技術,比如發動機,2架原型機中,第1架採用的是兩台用於米格-31的D-30F6發動機,第2架使用兩台AL-37FU發動機,這些發動機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新穎的地方。


在武器裝備方面,蘇47的武器裝備,包括航炮在內,都是延續了蘇27的設計方案,自身並沒有太大突破,從技術發展角度來說,蘇47已經顯得中規中矩,沒有太多技術驗證的價值。




唯一可以拿出來說的一點,那就是蘇47機腹下設計有內置彈艙,可以將多枚空空導彈放置在其中,這是隱身戰機不可缺少的一種關鍵設計,不過,對於蘇47這種毫無隱身設計的驗證機來說,意義也不大。


最終,俄羅斯在對蘇47進行了百次試飛後,徹底放棄了這一戰機,而在2000年初,蘇47的設計方蘇霍伊公司,成為俄羅斯第5代戰鬥機的主研製商,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蘇霍伊將主要精力放到了新一代隱身戰機的研發上。




2010年1月29日,蘇霍伊研製的T50成功首飛後,俄羅斯新一代戰機終於出現在大眾面前,外界才清楚的看到,蘇47已經不再是俄羅斯空軍的未來發展方向。


不過,不管怎麼說,蘇47的出現,一度讓外界感到十分震撼,只是蘇47生不逢時,自身設計上無法滿足隱身時代的需要,無奈最終下馬,也稱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兵 的精彩文章:

俄高調推出「永久性」核反應堆是被逼的?美國不接盤,只能自找出路
中國40年前上馬一運輸機,性能堪比運20,因過於超前被迫下馬

TAG:談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