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這牛既怕冷又怕熱,不如把它……什麼?不好吃?

這牛既怕冷又怕熱,不如把它……什麼?不好吃?


對於身邊平凡又常見的事物,人們往往會忘記它們從何處來。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今天的主角

水牛

Bubalus bubalis,這種家畜千百年來一直都在中國南方的土地上默默耕耘著。然而它的身後,有著許多不為人所知的故事。


放牧中的水牛。圖片:Heiko S / Flickr


得名前就與人類相伴


水牛是

最早被命名的動物之一

,早在1758年就得到了學名,命名人是二名法的創立者林奈。


最初水牛被歸入牛屬Bos,學名是Bos bubalis,直到1827年

水牛屬

Bubalus建立才有了現在的學名。水牛的屬名和種本名都來源於古希臘語的boubalos,意思就是「水牛」。


牛科動物體型較大,可以提供大量肉食,又可以替代人力進行耕作,加之飼養容易,因而成了人類

馴化動物的絕佳目標

。相比得名史,水牛的馴化史更為早遠,其馴化時間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當時古人就已經利用它們作為

肉食

來源和

使役

動物。


水牛被用於馱拉軍用物資,攝於1899年菲律賓。圖片:US Army / wikmedia


一般認為,水牛的祖先是分布於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

野水牛

Bubalus arnee,它們體型很大,體重可達600~1200千克。野水牛有著

巨大而彎曲的長角

,距離最寬可達2米,如同一把彎弓。這種水牛現今已經

瀕危

,野生種群數量只有3000多頭,零星散佈於東南亞和南亞的河流沼澤地帶,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印度阿薩姆地區。


悠閑吃草的野水牛。圖片:Sandesh Kadur / NPL / mindenpictures


近年來分子層面的研究發現,水牛的馴化絕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現今的水牛可以分為兩個類型——分布於歐洲、西亞至南亞的

河流型

和分布於印度北部至華南地區的

沼澤型


這兩個類型的水牛擁有各自獨立的起源,也就是說,

水牛被獨立馴化了兩次

——河流型大約5000年前被馴化,沼澤型稍晚,在4000年前左右。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這兩類水牛的

染色體數不同

,河流型水牛的體細胞有50條染色體,而沼澤型為48,

二者很少出現雜交現象

。事實上在被馴化之前,二者就已經分道揚鑣,分化時間可能已長達百萬年了(有學者認為兩者應為互相獨立的物種),而如今水牛同野水牛的親緣關係也並沒有那麼近。


日曆娘の拓展時間


被馴化為家畜的牛科動物不止一種,如歐洲地區馴化了

原牛

Bos primigenius,即如今

家牛的起源

;亞洲南部地區馴化了水牛;青藏高原馴化了氂牛Bos grunniens;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馴化了印度野牛Bos gaurus和爪哇野牛Bos javanicus


有趣的是,

所有被馴化的牛都處於歐亞大陸,非洲人終究也沒能馴化非洲野牛

Syncerus caffer,而北美的美洲野牛Bos bison(一說Bison bison)甚至還險遭滅頂之災。


原牛的野生種群已經消亡,圖為形態近似的家牛。圖片:4028mdk09 / wikimedia


喜水又怕冷


同野生祖先比起來,水牛的體型要小一些,肩高大概在120~130厘米,體重300~600千克,

體型

和家牛差不多

,角也不像野水牛那樣巨大。水牛體色平淡,

整體為灰黑色

,在喉部和頸下各有一條不甚清晰的白色帶紋,部分個體後肢下部顏色較淺,為污白色。


比起牛屬親戚,水牛的體型更加低矮而粗壯,角的形態也有較大不同。水牛的

角相對扁平

,從頭部兩側平展伸出,彎曲成新月狀,整個角

大致處於同一平面

,前後緣有棱脊,角上還有均勻分布的褶皺。


享受泥漿浴的水牛,可以看到它扁平的角型。圖片:Cabajar / wikimedia


顧名思義,水牛是一種

偏好水棲

的牛。由於汗腺較不發達,水牛在天氣炎熱時需要將身體浸入水中來散熱,因此水牛的棲息環境中必定有豐富的水源。同時水牛的毛髮粗糙而稀疏,使得它

不能抵禦太過寒冷的天氣

,因此水牛在華南地區相當常見,而在更加寒冷的北方地區,就只有耐寒的家牛了。


除了喜歡水棲之外,水牛的習性與其他牛類並無差異,它們喜好結成小群活動,

在水或泥漿中翻滾


集體沖涼。圖片:pixabay


當繁殖季到來時,雄性水牛會用角相互撞擊,藉此來爭奪交配權。水牛的壽命較長,可達30年以上,同時其

性成熟相當早

,雄性一般在2~3歲,雌性甚至更早一些。水牛在一年中有多個發情期,通常在較為涼爽的月份更加頻繁;水牛孕期很長,可達280~340天,

每胎僅1仔


水牛媽媽和嗷嗷待哺的水牛寶寶,2012年攝於武夷山。圖片:Zhangzhugang / wikimedia


作為典型的反芻動物,水牛有著

4個不同形態的胃

。吃下去的草料首先進入瘤胃,在瘤胃內部經過浸泡、軟化後反芻至口腔,再次咀嚼後重新返回瘤胃。水牛的瘤胃有著很大的容積,並且比其他反芻動物擁有更多分解纖維素的細菌,因而相比家牛,水牛

更耐粗飼料

,各種植物幾乎是來者不拒。


問題在於不好吃


儘管優點很多,但水牛終究沒能在同家牛的競爭中佔得上風。


經過數千年的選育,人們已經培育出眾多不同品種的家牛,主要分為乳用、肉用和役用三大類別。相比之下,水牛的缺點顯露無遺,它的用途相對模糊,似乎主要以

役用為主

,但

親水畏寒的特性限制了其應用範圍

,水牛的飼養

只能局限在熱帶至亞熱帶地區


一名寮國少年在用水牛耕田。圖片:Paulrudd / wikimedia


水牛雖然生長快,體型大,但

肉質較差

,粗糙而不易煮爛,遠不如家牛柔嫩。雖然水牛也有乳用品種,但

年產乳量不過千餘公斤

,無法和乳用品種家牛數千公斤的年產乳量相提並論,質量也有所不及。


存在著種種缺點的水牛,

只能在不適合家牛生活的區域發揮作用

。水牛先後被引進南、北美洲和澳洲的熱帶地區,在某些區域,它們成了當地的歸化種類。除了役用,水牛皮可製革,角可用作裝飾或入葯。


雲南的哈尼族人會將水牛糞貼在牆上晒乾,用作日常燃料。圖片:Takeaway / wikimedia


它們也不該被遺忘


在一個常見而著名物種的「陰影」下,它不那麼有名的親屬往往會被人遺忘,水牛也存在著類似情況。


事實上除了水牛和野水牛,水牛屬還存在著兩個鮮為人知的物種——分布於印尼蘇拉威西島的

倭水牛

B. depressicornis和菲律賓民都洛島的

民都洛水牛

B. mindorensis


倭水牛體型較小,體重150~300千克,角短而直,皮毛更短而濃密,與水牛有著顯著的不同。倭水牛有低地和山地兩個亞種,有時也被認為是兩個獨立的物種。


倭水牛低地亞種。圖片:Sakurai Midori / wikimedia


民都洛水牛體型稍大於倭水牛,體重250~300千克,角似水牛,但短而扁平,彎曲較少,其他特徵均似水牛。

目前民都洛水牛數量不足300頭,已經極度瀕危。

另有一個意外的發現,民都洛水牛和水牛沼澤型的關係,要比沼澤型和河流型水牛之間的關係更近。


民都洛水牛,2012年攝於菲律賓Iglit-Baco國家公園。圖片:Gregg Yan / wikimedia


關於水牛屬的親緣關係,現在還存在諸多沒有解決的問題。


儘管水牛如此常見,我們對它們的了解卻還遠談不上透徹。平凡而普通的水牛們,竟然深藏著那樣不為人知的故事。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261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912108944




前幾天,日曆娘已經給出了五條線索,

免費送出了五本《物種日曆2019》

啦!沒搶到的朋友們,抓住最後的機會呀,接住最後一條線索!


6/6


線索


今日關鍵詞


星艦 2049


終於到了那個離開溫暖家園,駛向遙遠的未知的日子。擺脫引力束縛,我們早已準備好;但孤身前行,終究還是有些寂寥。長路漫漫,每個分子都彌足珍貴,狹窄的艙室,只容得下真正的必需品——太多的回憶不得不就此割捨,只剩下燈光倉里辛勤工作的那點點綠色,能算是舊識老友。


《物種日曆2019》主題線索圖


點擊碎片上的,獲取其餘線索


今日有獎競答


Q:到今天,有關《物種日曆2019》主題的線索就已經全部給出啦,大家猜出主題了嗎?快留言寫下你的答案吧,我們明天揭曉主題!


快根據今天的線索和有獎競答,給出你的答案吧!歡迎大家踴躍留言,24小時內留言獲得最高點贊的小夥伴,日曆娘會

免費送

Ta一本新物種日曆。


猜呀猜呀猜不出?沒關係!


<戳這裡,還有別的活動也能贏日曆>






物種日曆


微信號:GuokrPac


當歲月凝結成文明


當我遇見你


有話想說?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來留言吧


日曆娘今日頭像


牛科 岩羊




本文來自果殼網,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給自己一個膠帶,DIY復古風醫學筆記
等到大家都能接受彼此,大概就會有美好的顏色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