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有才之人,仗勢欺皇帝流放三十載,留下傳世名篇娃娃都會念
古代文人自打南宋以後,就被貼上了迂腐的標籤,這主要是因為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觀念大行其道以後,文化的思維已經被儒家教義盯死在一個框架里了,宋明兩朝的士大夫階層往往打著仁義禮法的旗號,不顧人情理法橫行朝堂,他們可以把儒家教義和面子問題放在國家危亡之上,他們認為國家的面子問題甚至要大於政權興亡問題。明朝不正是這樣亡國的嗎,然而終大明一朝,其實禮法跟人情的矛盾一直都存在。
就比如說嘉靖初期的大禮議事件,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又沒有留下子嗣,於是皇位的繼承權就旁落到朱厚照的兄弟中,在楊廷和等一干元老的商議下,最終選定了14歲的朱厚熜為新皇帝,也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道士皇帝嘉靖帝。嘉靖皇帝痴迷修仙煉丹,那是嘉靖晚期的事情,14歲的嘉靖一登基就面臨一個更大的問題:到底該任誰為爹?嘉靖是興獻王之子,跟朱厚照不是同一個爹。
按照明朝禮制,嘉靖是從明武宗手裡接過的皇位,那麼嘉靖就應該認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為爹,當然這個爹並不是生身父親的意思,只是祭祖時的父親,史稱皇考。朝廷一干文臣本來以為這事順理成章,而且嘉靖才14歲,應該很好控制,可是年輕的嘉靖卻顯示出少年老成的一面,他執意要認興獻王為皇考。大臣們當然不幹了,於是群情激奮,奏書向雪片般飛來。14歲的嘉靖皇位還沒坐熱,也不敢太放肆,於是把這事先放一放。
這一放就是三年,三年後嘉靖舊事重提,大臣們和三年前的態度沒什麼兩樣,而嘉靖皇帝的態度就有所不同了,17歲的嘉靖顯得異常堅決,似乎要跟大臣死磕到底。首輔楊廷和以辭職砝碼要挾嘉靖放棄這個念頭,嘉靖索性同意了楊廷和的辭呈。楊廷和一倒,本文的主人公大明第一才子楊慎就成了大禮議事件的帶頭大哥,楊慎當時36歲,但已經顯示是百官之首的架勢,他先是帶領十多人跪在皇帝門前疾呼不和禮法,而嘉靖認為自己的親爹有啥不能認的,一氣之下就把楊慎給關了起來。
在牢里受盡折磨的楊慎被放出來後依舊跟皇帝死磕,嘉靖嫌他煩索性把他流放到雲南,而楊慎在雲南一呆就是三十年。這三十年里,嘉靖多次暗示楊慎,只要你服個軟就放你回來,可是楊慎自以為佔據法禮,始終不肯低頭服軟。可是大夥想想,楊慎真的站在道德制高點嗎?因為這樣一件禮法之爭,值得付出這麼大的犧牲嗎?我想每個人心中的答案都是不同的,總之小編是不認同因為這樣的虛禮而鬧得不可開交。楊慎晚年曾經寫過一首《臨江仙》,這首詞可謂家喻戶曉,現如今連三歲的娃娃都會念上一句,本文以這首詞作為結尾,大夥是否能從《臨江仙》中讀出楊慎的懊悔之情: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唐僧信念堅定,連女兒國都不要,只因唐太宗一句話,讓他不寒而慄
※西遊記有一處災難級漏洞,如果被妖精利用,十個悟空也救不了唐僧
TAG:人王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