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14.明聽與聲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14.明聽與聲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明聽與聲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宣化上人 講述

O2耳聲處(分四)

P1標舉二處 P2雙以征起 P3分文難破 P4結妄歸真

今P1

【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

P2雙以征起

【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這是講「耳聲處」了,耳與聲的處。

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阿難啊!現在你再聽一聽,在戰勝太子這個園子裡邊,吃飯的時候就敲鼓──就是這個飯辦好了,就敲敲鼓,大家吃飯了!要是大家想集會到一起,就要敲鐘。

在叢林裡頭,現在吃飯不是敲鼓;敲什麼呢?敲那個叫「梆」的。這個「梆」的樣子,就像一條大魚,是用木頭造的。吃飯的時候,一敲那個大的魚,就「梆、梆、梆」,出這麼一個聲,所以叫「開梆」。因為大叢林裡頭,僧人太多了,如果你沒有個聲音,人都不知道來吃飯。或者有的在自己寮房裡睡覺也不一定。好像我有某一個徒弟歡喜睡覺,如果他睡著了,你沒有個動靜給他,他不醒,連飯也沒有得吃了!

所以叢林裡頭,或者住幾千、幾百和尚,到吃飯時,就開梆──「梆、梆、梆」!打很多下,不是就這麼打三下、兩下的;打得很久,打得越響越好。怎麼呢?好令人一聽見梆聲,趕快穿袍、搭衣,就跑去吃飯。出家人吃飯的時候,都要穿上袍、搭上衣,這樣庄莊嚴嚴,威儀肅穆的。

到那兒吃飯的時候,都不講話的!在禪堂里,有幾千個法師在那兒吃飯,沒有一個人說話,沒有聲音的,這叫「食不語」。這個意思是「持戒」,持什麼戒呢?食不語的戒;吃飯的時候不講話的。出家人吃飯的規矩,也不能吃吃就站起來,然後再坐下吃,都要一坐食──就是坐著不起身來,這叫「一坐食」。有那個行堂的師父走到你旁邊,你需要什麼東西,他就給你添什麼;你歡喜多少,他就給你添多少。你歡喜一碗,他就給你添一碗;歡喜半碗,你用手指頭或者筷子這麼一畫,畫一個一半的樣子,他就給你添一半。不講話的!

以前有一個老修行,他受了戒,可是他把戒都犯了,就剩這個食不語的戒還沒有犯。這個護戒的神跟著他,就希望他犯這個戒,戒神好就也走了,不保護著他。但是始終他也不犯,吃飯的時候,他總不講話的。

以後,這個戒神就給他託夢,叫他說:「你吃飯應該講話!你什麼戒都犯了,為什麼吃飯這個戒不犯呢?你快點犯哪!我也好離開你了!」這個老修行一想:「哦,我就守這一個食不語的戒,果然有戒神保護著我!」於是,以後他又找了一個有道德的法師,重受過戒;結果,他也修行成道了!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因緣,所以受戒在佛教裡頭,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吃飯的時候開梆,據說這梆原來是一個作惡的人,他死後變成一條魚。這條魚身上生了一棵樹,它專門用這一棵很大的樹,把船給拖翻了,它就吃船上的人。以後遇著一個阿羅漢,大約就把這條魚超度了;於是用魚身上這棵樹,仿造魚的樣子,造了這麼一個梆。所以一吃飯的時候,就打這個梆,表示把這條魚的罪業都給消了,這魚就也托生去做人了!這都是沒有什麼根據的傳說,我也是姑妄言之,這麼講給你們聽一聽。

那麼前邊的經文說「食辦擊鼓,眾集撞鐘」,所以鐘鼓音聲,前後相續:在這兒又是鐘聲,又是鼓聲,或者先敲鐘,或者先敲鼓,這聲音都是前後相續。於意云何:佛又問阿難說,這個鐘鼓的聲音響了,在阿難你的意思里,你有什麼感想啊?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此等鐘鼓的聲音,是聲音走到你的耳朵旁邊,叫你聽見的呢?或者是你的耳朵到聲音那個地方去了呢?佛這麼問阿難,大約阿難也沒有什麼話回答。阿難現在不像以前那麼樣冒冒失失的,一問什麼,即刻就回答了。現在他不出聲了,就等著佛給解釋。

P3. 分文難破(分三)

Q1. 聲來耳邊 Q2. 耳往聲處 Q3. 無來無往

今Q1

【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

阿難!若復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假設是這個聲音來到耳邊的話,就比方我到室羅筏城去乞食,在這個祇陀林園裡,就沒有我了!「我」,這是佛稱自己。

「室羅筏」是印度話,翻譯過來叫什麼?有沒有人記得?這是最初講的,在「六種成就」裡頭講過,這是一個「處成就」來著。這個室羅筏,翻譯成英文和中文,是怎麼樣來著?你們也都忘了?那我也想不起來了。咱們大家都把它忘掉就好了!我也沒有說,你們也沒有聽,這是「無說無聞真般若」,這也是一個考試。我一個月有一個考試,這就算這個月的考試。這個考試,這麼多人,沒有一個及格的,唉!

室羅筏,翻譯成中文叫「豐德」。「國有五欲財寶之豐,人有多聞解脫之德」,所以室羅筏,就叫「豐德」。豐,是豐滿;德,就是道德。這個應該記得!這個是印度的地名,又叫「舍衛國」;舍衛國、室羅筏城,是一個的。

這個小小的,就不記得,將來有人遇著,叫你們也講一講六種成就的處成就;說是:「我記得有個室羅筏城,翻譯成英文是怎麼樣,那我不知道了!」那你說多倒架子!你這個弘法者,這個說法的,怎麼被人家問住了?假如他問的是奇奇怪怪的,你就不答覆他也可以,沒有問題的。如果在這個佛經上有的,你就應該知道的;你答不出來,這是未免太抱歉了!

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前邊佛說了,我到舍衛國這個城裡頭去乞食,這個祇陀林園就沒有我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說,這個聲音來到阿難你的耳朵,那麼目連、迦葉就不應該聽到。「目連」,就是神通第一的那位摩訶目犍連。「迦葉」,這個字本來中文是個「葉」字,但是在這個地方讀「社」;有一些個對於文字不通的人,就讀迦葉(音「業」)尊者,對中國平、上、去、入這個聲的學問,他不懂的。

這就表示說,如果聲音到你耳朵這個地方來了,它就不應該到他的耳朵邊上去。為什麼?這個聲音到你的耳邊來了嘛!你看,佛簡直是不講道理的!這聲音本來是普遍的,誰都可以聽見,他這麼樣講,這就是故意來問難阿難,和阿難不講道理,看看阿難怎麼樣回答!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何況這其中又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怎麼這些個沙門一聞到鐘聲,就一齊來齋堂吃飯了?

Q2. 耳往聲處

【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前邊是說:聲來到你耳朵邊,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它到你的耳朵邊,其他人就應該聽不見。那麼其他任何人也都聞見鐘鼓的聲,這就證明:鐘鼓的聲,不是只有到你耳邊來。

若復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或者你說你的耳朵去到聲的那地方去聽了,就好像我回到祇陀林這裡邊,在室羅筏城那地方就沒有我了。你承認這個道理嗎?阿難!你說我說得對不對啊?這個理由你不能辯駁吧?

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那麼你的耳朵聽見鼓聲了,你這個耳朵已經到那個打鼓的地方去了;鐘聲再響,你的耳朵已經走了,你就不應該聽見。可是你不單單聽見鼓聲,鐘聲你也又聽見了!你說你的耳朵已經走了,那麼你現在又是用什麼聽見的呢?好像我從室羅筏城回來,室羅筏城沒有我了;那麼現在你的耳朵走了,你還能聽見東西,這是怎麼回事啊?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何況其中不單單有鐘聲、鼓聲,還有象、馬、牛、羊,很多很多的聲音,你都可以聽得見。那麼你耳朵究竟走了沒走呢?是不是到聲那個地方去了呢?你耳朵若到聲那個地方去,現在這麼多種聲,你只有一對耳朵,你怎麼有這麼多耳朵去聽呢?

Q3. 無來無往

【若無來往,亦復無聞。】

若無來往,亦復無聞:你若說耳朵也不能到聲那個地方去,聲也不能到耳朵這兒來,互相沒有往來。既然沒有往來,那麼你根本就應該聽不見的!你又聽見個什麼?你說這個道理是怎麼樣?這表示什麼呢?表示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不生滅的,是普遍的。不是說像某一個人在這個地方,這個人走了,就沒有了。不是的!它是沒有生滅的。這就是顯這個根性是真的,妄想是假的。

P4.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因為前邊我所說這個道理,所以阿難你應該知道:你的聽覺和聲音,都沒有一個居住的處所,它也沒有一個家。這個聽和聲音,都沒有個居處,大約和要飯的一樣,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了!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也就是說,這個聽覺和聲塵,這兩種都是虛妄的;也不是由因緣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這是如來藏裡邊妙真如性的一種表現。所以你不要用分別心,來盡分別這些個「塵」、這些個「處」!

【編注】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楞嚴咒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你要發脾氣時,讓脾氣跑走的妙法!
誦持〈楞嚴咒〉,一生做什麼都遂心滿願

TAG:楞嚴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