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班大國」誕生記

「加班大國」誕生記

"老婆,早點休息,我可能要11點才回去。" 果然,第二天中午11點回到了家裡。

文 / 華商韜略 熊劍輝 夏喬

今天人民日報的一條舊微博爆了:一位女士因為下班後未及時回復工作微信第二天被辭退,儘管她還在孕期。

加班在中國是常態,也是悠久歷史。九年義務教育之內,我們「地大物博」,九年義務教育之外,我們「勤勞勇敢」,翻譯過來就是「愛加班」。

在百度輸入「中國加班」,第一條就是「中國為什麼是加班大國」。

這個「加班大國」的帽子到底是如何來的呢?

【1】

1996年,農民工對於加班是不是合理合法的疑問,開始屢屢見諸報端。

比如,「我們是電子廠職工,一天加班8~9個小時。我們對此提出異議,公司卻說給了加班費,你們沒白乾。請問:給了加班費就可以讓職工加班嗎?」

還有,「我是鞋廠女工,業務多了就得加班做鞋,從晚上6點忙到12點,按件算工資,沒有周六、周日休息。請問:這樣按件發工資合理嗎?」

這類法律諮詢不計其數,成為那個時代農民工對「血汗工廠」的第一手描述。

2004年,廣州萬利達紙品廠先遭工人投訴,後毆打採訪記者,隨即被媒體曝光。據工人們控訴,這家企業24小時生產,每月超時加班200小時,沒有節假日、沒有加班費,甚至連飯都必須在車間吃,幾百塊的月工資都要拖欠兩月再發,終於引發眾怒。

這類工廠數量眾多,演繹的悲劇則千篇一律。由於勞動時間太長、安全條件太差,致死、致殘的生產事故屢有發生;工人沒有勞動合同、社會保險和生命保障;只要敢拒絕加班,輕則扣薪解僱,重則慘遭毒打。

【2】

奇怪的一點是:只要不威脅生命,不少打工者甚至「願意」加班。

2007年,深圳志峰五金塑料廠女工熊紹敏,因與同事爭執遭到主管「懲罰」:禁止周末加班。這意味著她當月將損失100元加班費。受此刺激,熊紹敏下班後腦血管爆裂,陷入昏迷。這樣的結果,著實令人唏噓。

在不少打工者看來,不加班就掙不到錢,所以加班多、加班費足的廠才是「好廠」。而「好廠」的典型代表,正是富士康。

2006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王佑率先揭秘富士康,像工人站立工作12小時、生產線上禁止說話、太過疲勞乃至累倒的情形被曝光,引發公眾憤慨。

此後,富士康又增加底薪、減少加班,玩了手「明升暗降」的伎倆。結果一到節假日,加班竟成了人人爭搶的「香餑餑」。有位生產線線長甚至放出狠話:「只要有一次不配合加班,我就讓你從此以後一個班都沒得加。」

100多萬農民工糊口要緊,從不拖欠工資和加班費的富士康,才是心中首選。

【3】

藍領加班需要血汗工廠,白領加班則需要「加班文化」。

當外資大舉進入中國,高學歷、高收入、高福利的白領職位曾令無數人追捧艷羨。可風光無限的背後,卻充斥著高強度、超負荷的勞動,特別在「加班成瘋」的日韓企業里。

「我們經常加班加點,每月加班超過200小時,連加班費都沒有」、「樓道里、衛生間、辦公室,保不準就能看見抹眼淚的女孩子,進公司沒哭過的幾乎沒有」……很難想像,這竟是北京CBD高檔寫字樓里的工作氛圍。

任正非公司有床墊,馬化騰凌晨回郵件,史玉柱半夜都開會,雷軍常年7×16小時,「首富」王健林的日程表更是轟動全網:4點就起床,連干16小時……中國最優秀的老闆都是工作狂,普通員工有什麼資格不加班?

於是,加班員工升職受獎,下班員工遭淘汰鄙視,企業的競爭壓力被層層傳遞,「加班文化」就這樣自然形成。

【4】

行業特性,決定了很多人註定是「加班奴」。

做廣告、公關、諮詢的,要加班:白天跟客戶談意向,晚上回到公司開始挑燈夜戰,一天干十二三小時是家常便飯,連熬幾個通宵不稀罕。

干媒體的,熱點一出就是號角;當醫生的,病人一倒就是命令。搶新聞、救性命都不分白天黑夜地爭分奪秒,不加班也就不用干這行了。

在所有行業中,IT業是加班最瘋狂的行業,沒有之一。

17:30下班,18:30有公司班車,於是沒人逼你,大家主動加班一小時;

18:30準備坐班車,一項好處湧上心頭:8點有東來順的工作餐,樣多、管飽、有水果。想想回家還要做晚飯,乾脆再加班一小時,吃完工作餐再回家唄;

吃飽喝足要回家,又一項福利腦際盤旋:10點打車報銷。幹了十幾個小時,哪有力氣擠公交?那就再主動加班兩個小時唄。

這樣的加班條件已經算是好的了,還有大批公司無償加班。

有數據顯示,中國90%的行業周工時超過40小時,50%的行業周加班4小時以上;80%以上職場人「被迫加班」,70%的「加班族」無償加班,深圳才是中國的「加班之城」……

當代中國人,宿命般地身處一個「加班時代」。

【5】

1992年,當《世界知識》雜誌刊出《日本的過勞死》一文時,很多中國人上班,還停留在遲到、早退、看報、喝茶、買菜、織毛衣、接孩子的懶散狀態,想像不出上班怎麼會「累死人」。

彈指一揮間。2006年,中國躍升為「過勞死第一大國」,每年「過勞死」人數高達60萬

2011年4月10日,普華永道職員潘潔因急性腦膜炎辭世。這位年僅25歲的「四大」精英,微博留言全是「又加班了」、「我要睡覺」這樣的話。

但在中國,「過勞死」既不是法律概念,又沒有確切的醫學定義,至今都處於說不清道不明的尷尬境地。

「過勞死」面前人人平等。加班不僅摧殘員工,高管、老闆也難逃厄運。

中國人還在加班時,日本卻開始引入「一周三休制」。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實行「一周三休」的日本企業已達到8%。而中國不計其數的勞動者,卻還活在沒有「雙休」和加班費的年代。

靠加班,中國支撐起一個令全世界瞠目的經濟奇蹟。但在「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新時代,日益老齡化的中國還能加班多久?這樣發展可持續嗎?這樣發展道德嗎?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坐擁3.29 萬億總貨值,融創賺錢的好日子剛開始
沉重的翅膀,艱難的起飛,中國大飛機簡史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