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有女人活不了:他101歲,為何說自己死在了36歲?

沒有女人活不了:他101歲,為何說自己死在了36歲?



1


 


許多年後,面對歷史學家唐德剛的採訪,後來活到101歲的

張學良

(1901-2001)

喃喃地說:


 


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後就沒有了。真是36歲。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


 


張學良說的36歲,指的是1936年他和楊虎城一起發動「西安事變」那一年,此後他被蔣介石下令軟禁,一直到1990年91歲高齡時才完全恢復自由,說起來,人生能有多少個36歲呢?

 


 


張學良。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7周年,對於1931年的那個夜晚,1993年4月,在台灣台北中山堂觀看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唱京劇時,恢復自由身不久的張學良,一時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他說:


 


「以前在北京的時候,我經常去聽你爸爸梅老闆

(梅蘭芳)

唱戲啊,還記得『九一八』那天晚上,我就是在聽你爸爸唱戲啊!」


 


說完,作為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學良自覺失言,愣了一下。


 


沒錯,1931年「九一八」的那個夜晚,作為實際上獨立於民國中央之外的「東北王」和「華北王」,當時沉迷於鴉片的張學良,正帶著情婦趙四小姐(趙一荻)在北京醉生夢死,聽梅蘭芳在北京中和戲院唱京劇《宇宙鋒》,所以,當日本人衝進東北軍瀋陽大本營的消息傳來時,這位花花公子並未以為然,還認為日本人只是鬧一鬧而已。


 


2



 

1990年恢復自由身後,對蔣介石開始毫不客氣開罵的張學良,曾經罵過蔣介石是

「思想頑固」、「完全的自我主義」、

「唯我的利益獨尊主義」

,但唯有對於一件事,雖然是花花公子、但卻行事光明磊落的張學良,卻勇敢地承擔起了責任。


 


關於「九一八事變」,被後世傳得有鼻子有眼的版本是說,事變當晚,張學良拍電報給蔣介石請示,結果蔣介石嚴令不得抵抗;但真正的事實是,蔣介石一直到事變第二天晚上、1931年9月19日夜晚才得知事變的消息,而真正下令不抵抗的,是當時正忙著聽戲、沒空理會3000萬東北人民死活的「少帥」張學良。


 

作為當時實際上控制整個東北和華北的獨立軍閥,當時的張學良,豈是蔣介石所能命令和控制的?

 


 



1928年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張學良繼任成為東北和華北的統治者。



 


對此,1990年恢復自由後,在接受日本NHK、歷史學家唐德剛、東北同鄉會會長徐松林等多家機構和個人採訪時,張學良均非常明確地說:


 


「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擴大戰事的借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指令,與蔣介石無關。」


 


對於張學良的這個說法,歷史學家唐德剛起初聽到也是非常詫異,唐德剛還以為自己聽錯了,連忙問說:

「我們聽了五十多年了,都是這個說法呢?都說是蔣公給你的指令呢!」


 


對此張學良連連搖頭說:


 


「不是,不是,不是的。這事不該政府的事,也不該蔣介石的事。」


 


「我這個人說話,咱得正經說話,這種事情,我不能諉過於他人。這是事實。」

 


 



晚年張學良。



 


實際上,「少帥」張學良不僅在「九一八」當晚下令不抵抗,在隨後的1931年底面對日軍進攻時,儘管民國各界幾次三番請求張學良抗戰到底,但張學良為了保存軍事實力,還是下令東北軍放棄了東北重鎮錦州,致使東北全境淪陷,從而助長加速了日軍全面侵華的野心。


 


面對後世有意為他「洗白」的謠言,「少帥」雖然浪蕩,但卻敢於坦白歷史、承擔責任。


 


3



 


小名雙喜、小六子的張學良,1901年6月出生的時候,剛好碰上母親沒奶,愣是靠著高粱米湯被喂活了下來,後來,父親張作霖相繼給他請了幾位舉人作為啟蒙老師,16歲時,張學良就進入到了奉軍服役。


 


25歲那年,張學良率領奉軍第三軍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徹底擊敗吳佩孚,此後全面控制了北京政府,張作霖因此自封為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軍閥的領導人,被稱為「少帥」的張學良也跟著一時風生水起、風光無限。


 


也因此,張學良平生最看不起的人之一,就有被稱為「大帥」的吳佩孚。但命運喜歡開玩笑,張學良內戰驍勇、外戰卻慫包一個;吳佩孚雖然在內戰中落敗,但卻誓死不降日本人,以致被日本人割喉殺害,數十萬北平市民自發冒著風雪為「大帥」吳佩孚送葬,卻在心裡無數次地罵娘痛恨「少帥」張學良。


 


人生,無非就是一種命運,哪怕你成王敗寇,人民心中,也自有一番公論。

 


 



依賴父親起家的張學良,是民國軍閥里的「少帥」。



 


對此,經常罵吳佩孚只會「紙上談兵」的張學良,內心也是痛苦的,有一次他對別人說:


 


「死太多人了,內戰實在毫無意義。」


 


也因此,這位名列

民國四公子之一

的公子哥,選擇了用鴉片、女人和燈紅酒綠來麻醉自己,在晚年接受歷史學家唐德剛的口述歷史採訪時,張學良很喜歡吹噓自己年輕時候的泡妞往事,並宣稱自己當時在老婆之外,還有11個女朋友,並且這些女朋友,大多是有夫之婦:


 


「我給自己下了個考語:『平生無缺憾,唯一好女人』。」


 


後來,張學良還給自己寫過一首詩,他說:


 


「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


我雖並非英雄漢,唯有好色似英雄。」


 


這種風流,一直持續到西安事變後才戛然而止,1936年後,被蔣介石軟禁起來的張學良,身邊就只剩下了情婦趙四小姐(趙一荻)還跟隨在他身邊,一直到1964年,張學良才跟妻子于鳳至離婚,並與趙四小姐正式結婚,對此,張學良頗有點鬱悶地說:


 


「我跟你說,我這個生活呀,就是到了三十六歲,發生大轉變。假如沒有西安事變,我不知道我還會有什麼經歷呢。


 


所以,我現在的太太(趙四小姐)有一天,她跟我說:如果不是西安事變,咱倆(趙四小姐和我)也早完了,我(四小姐)早不跟你在一塊了,因為你這亂七八糟的事情,我也受不了。」

 


 



1947年,張學良與趙四小姐在台北。



 


4



 


對於自己被後世吹捧為「民族英雄」,張學良心裡是有愧的,因此如果穿越回到1920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的民國,他的名聲,可是非常臭的。


 


1924年以前的北洋軍閥,雖然獨裁,但對於基本人權、言論自由卻能做到大體不越界,等到1924年張作霖父子主政北京後,就開始大開殺戒,李大釗,名記者邵飄萍、林白水等,就是慘死在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槍口之下。

 


 



作為民國四公子之一,張學良(左二)頗為浪蕩不羈。



 


張學良也往往不顧江湖道義和民族大義,當1930年代中原大戰打得難分難解時,他卻背叛原本一條戰線的馮玉祥和閻錫山,直接導致馮閻大敗;1931年九一八事變,他不顧父親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和東北淪喪的家仇國恨,卻為了保存軍隊實力而拱手讓出大好河山;1936年,在拜把子兄弟蔣介石已經對他非常信任的情況下,他卻出人意料地發動兵變險些殺死蔣介石。


 


無數的事例都表明,在「少帥」眼裡,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至於什麼國恨家仇、民族大義、江湖情義,那都是狗屁,所以,後來被「捧得」很高的張學良,在恢復自由後仍然餘生不敢再入大陸,或許也是良心有愧吧。

 


 



張學良晚年字跡。



 


1935年,戒毒成功後的張學良奉蔣介石之命,率領東北軍到西北「剿共」,沒想到不到兩個月時間,就被紅軍殲滅了兩個完整的精銳師,面對林彪的拳頭和周.恩.來的舌頭,張學良自感再下去情勢不妙,對於蔣介石一再催促他「剿共」,1990年,張學良回憶起1936年發動西安事變的動機時說:


 


「我真怒了,我的意思是這麼一句話:你這個老頭子,我要教訓教訓你!」


 


可西安事變後,往日風流倜儻的「少帥」張學良,先是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後來又先後被囚禁於貴陽市麒麟洞、貴州開陽劉育鄉、貴州息烽縣陽郎壩、貴州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重慶歌樂山戴公館、台灣新竹井上溫泉、台灣高雄西子灣、台北北投,後來,侄女張閭蘅回憶起她在台灣看到張學良的樣子:


 


「大伯(張學良)個頭不太高,有些發福,頭髮灰白,幾乎掉光了,怎麼也想像不出當年英俊少帥的樣子」。


 


5



 


在歲月的摧殘中,少帥,是真的老了。


 


由於看守的特務們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彼此相望,形成一個包圍圈,這使得曾經稱霸北方的張學良極為不適應,被移送到台灣後,張學良每次出門仍然要提前報告,出門時,後面也總是緊緊跟隨著一輛特務專車。





被軟禁時期的張學良。


 


1958年11月23日,蔣介石在時隔多年後,再次接見了張學良,後來,張學良在日記中寫道:


 



總統召見:下午兩點,老劉通知我,五點總統在大溪召見。三點一刻蔣經國派其坐車來接,我同老劉同乘,約四點三時抵大溪。先在一空軍上校家中候等,約十餘分鐘,總統已到,蔣經國同老劉來會同至總統行轅。我將到客廳,老先生親自出來,相見之下,不覺得淚從眼出。

 


敬禮之後,老先生(蔣介石)讓我進入他的小書齋。

我說「總統你老了!」總統也說「你頭禿了!」

老先生的眼圈也濕潤了,相對小為沉默。此情此景,非筆墨所能形容。

 


我恭問總統「身體安好,精神、飲食如何?」總統答曰:「都好。」總統問我,「眼病好些否?」余詳答眼疾近情。又問我近來讀些什麼書?我答兩三月來因眼疾,未能看書。自從到高雄以後,我專看《論語》,我很喜歡梁任公的東西,近來看了些梁氏著述。總統說:「好好!看《論語》是好的,梁氏文字很好,希望你好好的讀些書,反(返)回大陸,你對於國家,還能有重大的貢獻。」

 


……談話時,賜以茶點。我問總統:「我應該看些什麼書?」總統說:「《大學》和《陽明傳習錄》很好。」總統說西安之事,對於國家損失太大了!我聞之甚為難過,低頭不能仰視。

 



張學良與結拜兄弟蔣介石。



 


——對於這場大約半小時的會面,當時仍然處於監視之中的張學良,顯得非常拘謹和保守,但1990年完全恢復自由後,他對於蔣介石的評價開始大膽起來,有一次,他對外評價蔣介石說:


 


「他不使喚人才,他使喚奴才。」


 


「蔣先生這個人,我批評他,他要(是)有機會,他真能(會)當皇

.

帝。他的思想非常頑固,舊的思想,不是當代的思想,蔣經國就不同,所以我可以說,到台灣以後,要不是蔣經國,蔣介石就沒有了,現在也是沒有了。

····

介石沒有中心思想,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他自己,(我)本來很尊重蔣先生,但後來不尊重,因蔣先生完全是自我主義

·····

唯我的利益獨尊主義


 


6



 


由於以為自己會老死台灣,於是張學良就在台灣陽明山為自己買了墓地。


 


「連自己與趙四小姐的墓穴都挖好了,還經常去看,誰曉得他活得比蔣介石、蔣經國久,最後還可以定居並老死美國,在陽明山的墓地竟未派上用場。」


 


張學良一生共生有5個子女,其中與于鳳至分別生育了三子一女,分別是:長子張閭珣,次子張閭玗,三子張閭琪,女兒張閭瑛;另外,張學良還與趙四小姐生了兒子張閭琳。


 


在台灣期間,張學良與于鳳至生的三個兒子當時都已去世,於是張學良便將三個兒子的骸骨都埋葬在陽明山自己購買的墓地邊上,沒想到的是,他靠著豁達與認命的心境,反而成了時間的勝利者,最終他沒能埋骨大陸,也沒能埋骨台灣,而是最終老死在了美國夏威夷。

 


 



張學良原本以為自己會老死台灣。



 


但他內心仍然是酸楚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侄女張閭蘅回大陸前,他特地囑咐侄女,要去給張作霖上墳:


 


「張家幾十年來

沒有人去老家給爺爺上墳燒香了


 


到了晚年時,張學良視力越變越差,連最愛看的明史和聖經也幾乎不看了,日常生活里,他只是經常與親戚們一起打打麻將,並且麻將都是特別定製的,每張牌都很大,像撲克牌一樣大小,以方便張學良看清楚牌面。那時候,麥當勞剛剛引進台灣,一生最愛新潮的張學良,還一邊打牌,一邊叫人去買麥當勞來吃。

 


 



張學良在台灣被軟禁期間。



 


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國民黨對於張學良的監視明顯放鬆了,於是,張學良便經常外出活動,侄子張閭實回憶說:


 


「(1988年後)在台北的超市及百貨公司都可以遇到他,每次都有兩三人陪同。但大伯(張學良)明顯老了,走路、行動都比以前慢。一次,我看到大伯要到二樓去上洗手間,爬樓梯非常吃力,想上前扶他,他卻對我說:


 


『我們張家的男人是從來不需要人扶的,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往前走。你要記住了,因為你是張家的男人。』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


 


7



 


再風流不羈的少年,也終究會有想家的那一天。


 


1990年6月,張學良首次在台北公開慶祝壽辰,那時,他已經90歲高齡。席間,他點名要聽大陸音樂家馬思聰的小提琴

《思鄉曲》

,那時,因為文革被迫從大陸出走美國的馬思聰,已經去世整整三年多了。





 


《思鄉曲》的節奏緩緩拉開,張學良先是閉目沉思,不久,前來祝壽的人們發現,張學良潸然淚下、淚流滿面。

 


 



晚年張學良。



 


1994年,張學良和趙一荻夫婦正式離開台灣,前往夏威夷定居,度過了人生的最後歲月。侄女張閭蘅回憶說:


 


「大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應該是到了夏威夷的時候,我們請他出去吃飯、陪他聊天。以前在台灣,總有一雙眼睛在盯著他,每天出來一直都有人看著,一般是兩輛車,一人開車,另外一人坐在後排一言不發,後面還有一輛車緊跟著。直到大伯到了夏威夷,這雙眼睛就沒有了,可以我行我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氣氛不一樣了,一切都過去了。」


 


終於擺脫了監禁生活的張學良,在夏威夷的日子,經常喜歡坐著輪椅出去散散步,然後帶點東西喂喂鴿子,逗逗小孩,打打麻將,「他喜歡熱鬧,喜歡朋友多……就是喜歡熱鬧。」


 


一生風流、唯怕寂寞的「少帥」,平時生性樂觀,即使是在被軟禁的幾十年歲月里也從不流淚的他,卻在妻子趙一荻去世時,流下了眼淚。


 


2000年,89歲的趙四小姐趙一荻,在陪伴張學良整整72年後終於去世,她死後,已經100歲的張學良流著眼淚對侄女張閭蘅說:


 


「前幾天,她還好好的,怎麼人說死就要死了呢!你看前幾天,我才跟她開玩笑:『你走了,我就找一個女朋友去』,她就跟我說:『我作鬼也不放過你!』」


 


他一生風流倜儻、女友無數,到老來,卻只有一個趙四小姐趙一荻,始終陪伴在他身邊。

 


 



晚年張學良與趙四小姐。



 


一年後,張學良最終於2001年10月15日(夏威夷時間10月14日)去世,享年101歲。


 


他死後,那位他曾經奮力追求、當時已經104歲的宋美齡,特地囑咐辜振甫和其夫人嚴倬雲代表她,到夏威夷參加了張學良的追悼會,並送上了一束署名為「蔣宋美齡」的鮮花,置放在「少帥」的靈前。


 


便縱有萬般風流,也總被雨打風吹去。


 


參考文獻:


唐德剛:《張學良口述歷史》,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年版


曾景忠:《張學良自述: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炎黃春秋》2004年第1期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重慶出版社2015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今天不僅是開學日,也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紀念日!
孔子:我為什麼棄官不做,也要帶你們遊學?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