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助周伐紂的古老民族,開闢最早絲綢之路,險被明朝滅族消失四百年

助周伐紂的古老民族,開闢最早絲綢之路,險被明朝滅族消失四百年

在現今雲南省文山州的丘北縣境內有這樣一群特別的婦女,她們的服飾十分獨特,頭戴套頭,形似雞冠,當地人稱之為「衝天帽」、「雞冠帽」,其帽周圍各種顏色的小彩珠和海貝整齊排列,並配以銀器、骨質飾物等。4-5厘米左右寬的帽帶從頭頂至下顎,帽帶兩側竄有白色的帶橫齒的海貝,衣服寬腰大袖,前襟過膝、胸襟上綉有美麗的彩色花紋圖案。前面配有一塊與衣尾同長的圍腰,繡花圍腰長15-20厘米,肩挎有紅線球的背袋。

這些穿著特別民族裝束的婦女被其他民族成為「海巴族」、「伯族」,但他們卻自稱「鍋潑」、「僰族」。僰族是中華民族中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們的先祖是夏朝遺民,商朝的戰俘,後跟隨周武王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被周王封為僰侯,並在四川宜賓建立了僰侯國。由於僰人地處西南,是中原通往東南亞的門戶,他們將中原的商品銷往阿富汗、印度等地,逐漸開闢出了一條「南方絲綢之路」,這比漢武帝開通的北方絲綢之路至少早了2個世紀。

隨著漢武帝對西南夷的開發,僰人開始向周邊地區拓展,由此形成了三大流域支系,即以四川珙縣為中心的南廣河流域支系、以雲南橫江流域為中心的橫江支系和以貴州南盤江流域為中心的南盤江支系。此時的僰人已從原來的游牧民族發展成為一個非常發達的農耕民族,培育出了許多人們廣泛食用的農產品,如稻穀、玉米、高粱、豆類、茄子等,由此可見,他們的農耕文化十分豐富。

僰人不僅勤勞、善於經商,而且英勇善戰。由於僰人棲身於荒野荊棘之中,有「披荊斬棘之譽」,所以秉性剛直,暴烈強悍,雖能與周邊民族和平共處,卻為歷代王朝統治者所不容,被認為「判服無常」,常被排擠和鎮壓。公元1世紀,益州僰人首領若豆、孟遷起義,反抗王莽暴政,王莽3次派兵20多萬鎮壓僰人,並把若豆、孟遷列為不赦之人。明王朝推行土地歸流政策,官府欺壓百姓,僰人紛紛據山為王,與明王朝展開了長達200多年的戰爭。

到明萬曆年間,焚人的勢力範圍已縮小到以庥塘壩為中心的南廣河流域。明神宗萬曆元年三月,四川巡撫曾省吾調集14萬大軍,以劉顯為總兵,對宜賓南部山區的焚人進行了規模空前的圍剿。明軍用誘降的方法捕捉了僰人首領阿苟,並先後攻克了僰人的凌霄城、堵堵寨,最終乘僰人農曆9月9日的賽神節喝得酩酊大醉之際攻破九絲城,就此蕩平了被朝廷認為「負隅稱亂,歷三百餘年」之久的「都蠻」。

九絲城之戰後,明朝又再次搜捕藏匿深山的造反僰人,而被「招安」的2381人也被屠殺殆盡,至此「都蠻盡滅」。此後再沒有僰人的任何活動,不再見於以後的歷史記述中,僰人像沙漠中的水滴一樣消失了。有人說,僰人被殺絕了;也有人說,僰人被泯滅在其他民族中,被其他族同化了。直到400年後,僰人才重回人們的視線,而令他們再次成為焦點的是他們一個奇特的習俗:懸棺葬俗。

僰人相信,人死後的棺槨只有脫離土壤和大地,靈魂才能順利進入天堂,因此他們通過索道法、棧道法、支架法、水位法4種方式進行自然洞穴葬、人工鑿穴葬、人工懸棺葬。僰人的這一神奇葬俗源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專家推測至少有500年以上的歷史。從僰人的歷史以及其神秘獨特的喪葬形式,讓我們認識到:僰族就像一個沒有母親的孩子,在歷史的滾滾潮流中,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遷徙的記憶,而唯一沒有失去的是流動在血液里的堅韌和頑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拾粹 的精彩文章:

英國船長發現珍藏地圖,圖中美洲已由中國人發現,比哥倫布早了71年
上古奇書現高科技文明,由來自外星的黃帝建立,西王母是個航天員

TAG:史海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