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明朝一朝鮮官員意外淪落中國,獲救後寫了一本書,影響了韓國

明朝一朝鮮官員意外淪落中國,獲救後寫了一本書,影響了韓國

提起我國明朝明孝宗時期,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兩個詞。一個是天災不斷,另一個就是民不聊生。天災不斷可以說是事實了,幾乎每年都會出現洪災、旱災乃至於瘟疫。這些災難別說在當時,就是現在都是有可能讓一個國家傷筋動骨的大事。

所以清朝在重新修訂明史的時候便把這些當成了一個明朝的黑點,並且開始說這段時間的民不聊生,以至於最後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其中心思想就是明朝不是讓清朝滅的。而是明朝不為蒼天所容,同樣也不為百姓所容。那麼當時的明朝到底民不聊生到了一個什麼程度呢?從一本朝鮮人寫的書上便能略知一二,這本書就是《漂海錄》。

一、流落中原的朝鮮官員

明孝宗時期在漁民在台州海域發現了一艘怪模怪樣的船,之所以說是怪模怪樣的船是因為我國當時大規模使用的航海船基本都是統一樣式的,無論是商船還是漁船都是這樣。而日本、朝鮮等國家的航海船雖說也有一個統一樣式,但是與我國相差甚遠。所以當時漁民立刻上報,最終水軍出動,將這艘船隻攔截了下來。

當時倭寇泛濫,當地的漁民之所以報官也是不能確定這艘船到底是不是運載倭寇的。後來官兵從這艘船上一共拘捕了43人。經過多次審問得知,這艘船上並不是倭寇,而是一個叫做崔薄的朝鮮官員,其他的人都是他的隨從。

我國的待客之道是從古傳承至今的,所以當知道這些人並不是倭寇,而且還是附屬國的官員的時候,他們便受到了規格不低的招待。甚至後來明孝宗知道這件事之後親自下令,讓他們進京面聖。

二、進京面聖所帶來的深遠意義

其實當時見明孝宗一面對於大明來說絕對算不上是什麼大事,畢竟基本每隔幾年大明的藩屬國便要前來納貢。不過這件事對於朝鮮來說卻是非常的重要,當時朝鮮雖說也常常派遣使團來大明,但是往往使團的遊覽路線都是固定的,無外乎就是在北京和南京轉一圈。

而這次崔薄從浙江靠岸,想要進京面聖就要從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這條路線歷來便沒有朝鮮的官員走過,所以這對當時極度推崇大明的朝鮮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了解大明的機會。所以在崔薄回到朝鮮之後便被命令將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寫下來。

也正是這樣,一本站在客觀角度描述明朝的書籍便問世了,那就是《漂海錄》。這本書沒有大明的自誇,也沒有大清的貶低,雖說可能也有一些美化,但也在極大程度上還原了一個原汁原味的大明運河沿途的景象。

三、京杭運河給崔薄帶來的衝擊

京杭運河在我國看來都如同是一個奇蹟般的工程,就更不用說當時還被稱為蠻夷之地的朝鮮了。所以在崔薄看到京杭運河的第一眼的時候便被其深深的震撼到了,同時他的心中也湧現了許多外國使團都會有的一個疑惑,那就是如此龐大的工程真的是人力能夠達到的嘛?

為了證明這一疑問,荷蘭的使臣曾經跳下運河驗證,險些鬧出人命。崔薄雖說沒有這麼楞,但是他也在呂梁河道的時候親自上岸驗證了一下,他所看到的就是鋪石無比的堅固,他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如此堅固的鋪石是怎麼修建的,但他覺得這是機密所以也就沒有多嘴。

只不過當時的大明官員卻主動為其講解鋪石的修建方法,不僅是用石板堆砌,還要用鐵錠加固,最終再用石灰灌沖。崔薄這才知道,在自己心中視為機密的修建方式在大明根本就不值一提,甚至就連一個文臣都能夠如數家珍一般娓娓道來。

四、京杭運河的沿途風光

除了運河本身之外,對崔薄帶來衝擊最大的可以說就是當時的驛站系統了。只不過因為崔薄當時是以使臣的身份前往京城,所以他所見識到的驛站僅僅只是用了接待使臣們的規格而已,如果他知道在戰時驛站能夠讓軍令官達到日行五六百里,甚至八百里的程度,想來下巴都會驚得掉下來。

再有應該就是當時蘇杭的景色了,在當時便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諺語,可見當時的蘇杭就是人間仙境。崔薄到這裡之後所看的也確實如此,車水馬龍絡繹不絕,人人身著綢緞精修面容。就連碼頭上的工人都顯得紅光滿面,這在朝鮮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一件事。

崔薄深知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就要深入市場的真諦,所以他也在杭州的市場遊歷了一圈,當時崔薄看到的就是杭州的普通百姓都能買上幾斤肉,幾斤魚蝦以滿足日常所需,可見蘇杭的富裕程度。

也正是崔薄根據這段時間所編寫的《漂海錄》給韓國的影視行業帶來了一個歷史素材,如今我們在看許多的韓國古裝劇的時候,其實上面的場景便是根據《漂海錄》中的杭州來進行修改的。

而我國有關於這段時間的文學或者影視資料是什麼樣子的呢?千里餓殍、硝煙遍地、民不聊生。用這三個詞來形容絕對是一點都不為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對明朝的抹黑,只不過明朝當時確實是民不聊生,但是相比清朝的肅清海岸與晚清的「盛況」相比,要好上不止一點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貨二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同治一意孤行重修圓明園,只為讓母親養老?網友:差點成末代皇帝
此人是養生大師,每天梳頭一百下,102歲還健步如飛

TAG:貨二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