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斯蒂芬·羅奇:過度消費、儲蓄不足才是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源

斯蒂芬·羅奇:過度消費、儲蓄不足才是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源

在日益緊密關聯的全球經濟中,跨境貿易和金融-資本方面的聯繫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而經常賬戶餘額,即國家投資和儲蓄頭寸之間的差,則是理解這類聯繫的關鍵。多個經常賬戶頭寸的離散狀況非常有助於我們了解全球失衡的狀況,而這通常也是危機的先兆。

貿易緊張局勢也是如此,正如當前在世界各地所展現的那樣。經常賬戶差異往往會讓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產生對立。

背負經常賬戶赤字的經濟體往往會被國內儲蓄不足困擾。在缺乏儲蓄卻又希望實現投資、消費和增長的狀況下,它們別無選擇,只能從其他國家那裡借入過剩的儲蓄,從而導致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常賬戶和貿易逆差。擁有經常賬戶盈餘的國家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它們經常受到低消費水平,過度儲蓄和長期性貿易順差的折磨。

各界一直在爭論誰應該為這種狀況負責——是那些肆意從其他國家抽取資金來資助自身經濟增長的赤字國家,還是那些選擇通過向國外市場出口產品來增長的盈餘國家。這種互相指責長期以來都是國際經濟政策和貿易緊張局勢爭端的核心內容,當下尤其如此。

美國是世界上經常賬戶失衡規模最為龐大的國家。該國自1982年至今一直都維持著赤字局面,唯一的例外是1991年,當時各國對其波斯灣軍事行動的獻金使之產生了些許盈餘(相當於GDP的0.05%)。

在2000~2017年間,美國積累了9.1萬億美元的累計經常賬戶赤字。這比同期三大盈餘經濟體(德國、中國和日本)共計8.9萬億美元的累計盈餘還要多。

許多觀察人士認為,美國藉助長期經常賬戶赤字對世界其他地區做出了巨大貢獻——也就是支撐了大量經常遭受國內需求短缺困擾的盈餘國家。

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則更傾向於批評美國長期以來對過度消費的偏好以及盈餘經濟體在實現這一點上所扮演的角色。雖然雙方的觀點無疑都有可取之處,但我更擔心的是美國的破壞穩定效應。

美國這種先消費後儲蓄的思維方式是其經常賬戶赤字的核心,也深深植根於其政治經濟中。長期以來美國稅法一直鼓勵低儲蓄和債務融資消費;抵押貸款利息可以用來抵扣應繳稅收入,沒有任何增值稅或國家銷售稅,而儲蓄激勵措施的缺失則尤其成問題。

近期資產泡沫的財富效應也是如此。自1990年代末以來,在美聯儲超級調和政策的協助和縱容下,美國這種依賴資產的經濟形式與同樣有害的槓桿周期(以滋生泡沫的抵押品支撐)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從未消停過。既然充滿泡沫的資產市場已經打理好了一切,幹嗎還要儲蓄?而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核心就是這種將基於資產的儲蓄置於基於收入的儲蓄之上的偏好。

盈餘國家也欣然配合這一做法。在它們眼中美國消費狂潮的基礎牢不牢靠並不重要。各大盈餘經濟體的出口增長導致了這個全球最大消費國的過度消費。

中國是出口的大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出口部門增長了六倍——從1980年佔GDP的6%增長到2006年的36%。

反襯美國龐大的經常賬戶赤字,中國的經常賬戶從1980年的相對平衡(相當於GDP的+0.1%)發展到2007年金融危機前9.9%的比例盈餘。各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情況也是如此,只不過沒那麼高:德國的出口佔GDP份額從1980年的19%上升到2007年的43%,而同期日本則從13%上升到了17.5%。

很多方面,盈餘國家和赤字國家之間的互利式聯手最終發展成為全面的相互依存關係。但是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一切戛然而止。從那以後,赤字和盈餘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如今甚至可能升級成全面貿易戰。

特朗普政府一直聲稱美國是巨額貿易逆差的受害者,但事實上美國的貿易逆差是其國內儲蓄長期不足所引發的。儘管政府近期向上修正了依舊低迷的個人儲蓄率數據,但驅動著經常賬戶的美國國民儲蓄率仍然慘不忍睹,2009~2017年這段後危機時期的平均凈儲蓄率僅為1.9%(排除折舊因素),還不到20世紀最後30年平均6.3%水平的1/3。

未來幾年規模龐大且不斷增加的聯邦預算赤字只會加劇這一問題。將此歸咎於中國毫無意義,而且也忽略了近年來中國經常賬戶盈餘大幅下降這一明確而重要的事實——從2007年相當於GDP9.9%降到了2018年的1%。2017年中國的經常賬戶順差為1650億美元,這一數字低於德國(2970億美元)和日本(1950億美元)。

隨著中國積極推動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再平衡政策,中國將繼續從儲蓄盈餘轉向儲蓄吸收,其經常賬戶狀況也很可能轉變為長期赤字(事實上今年第一季度就錄得了小額赤字)。這意味著又少了一個盈餘國家來為偏好赤字的美國自身那種儲蓄短缺、過度消費的經濟增長方式提供資金。也許世界其他地方會崛起並填補空白,但是隨著特朗普政府日益脫離全球化,這似乎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歷史表明,經常賬戶失衡最終會產生重大影響。一個仍然不平衡的全球經濟可能會在未來幾年間被迫重溫以往的痛苦教訓。

本文作者斯蒂芬·S.羅奇(Stephen S. Roach)系耶魯大學教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前主席。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家嘴雜誌 的精彩文章:

知識創造力量,李若谷先生閉門分享會
彭文生詳解去槓桿:房價不跌,難去槓桿!

TAG:陸家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