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SpaceX環月之旅:藝術和科學終將在頂峰相遇

SpaceX環月之旅:藝術和科學終將在頂峰相遇

你好,我是意外天團最容易餓的編輯,飯醒了叫我。

昨天,我被一個消息震驚到了。

超人馬斯克宣布,SpaceX將使用火箭,送日本億萬富豪錢則有座前澤友作,完成七日環月之旅。

環月之旅唉!太空旅行啊!科幻小說終於變成現實啦!!

發布會上的前澤友作

而且這位前澤友作還是位藝術發燒友,他覺得月球可以啟發藝術家的創作,所以啟動了「Dear Moon」項目,一句話概括就是「我要和藝術家一起High!

2023年,他將邀請6到8名來自繪畫、攝影、音樂、電影、時尚設計和建築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他一起奔赴月球。

藝術家坐火箭去環遊月球,這簡直就是一場科技和藝術的相遇嘛!

藝術+科學

在我們的印象里,科學與藝術彷彿是人類思維的兩個極端:科學是理性的,而藝術是感性的。

但其實藝術也很理性,藝術和科學是相通的,兩者息息相關

就像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所說:

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越要藝術化。

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山頂會和。

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藝術的歷史背後一直可以窺見科學若隱若現的身影。

物理、數學和化學這些我們最為熟悉的基礎科學,一直都和繪畫、雕塑的發展緊緊相連。

藝術+物理

我們都知道,透視法是西方繪畫中的基本技法,讓整個畫面有縱深感和真實感。但是這個重要的繪畫法則並不是由藝術家首先發現的。

重新發現(古希臘古羅馬存在,後來被湮沒)這一原理的,是一位叫做布魯內萊斯基的建築師。

他專心鑽研了三年的古羅馬建筑後,在佛羅倫薩的洗禮堂前進行了著名的「布魯內萊斯基透視法實驗」。

透視實驗演示圖

他在一幅描繪洗禮堂的畫板上鑿出一個孔洞,並配合一面鏡子對繪畫中的建築與眼前的真實建築進行比較,從而找到了神秘的「單一滅點」法則。

跟布魯內萊斯基同代的藝術家們接過透視法的大旗,創作出了一系列驚人的寫實主義作品。在平面上,創造出逼真的立體形象。

首先接過這面旗幟的就是文藝復興繪畫的奠基人——馬薩喬

《聖三位一體》

他創作了一幅將空間感詮釋得令人目瞪口呆的壁畫作品——《聖三位一體》。

從此,繪畫徹底打破了扁平界面的束縛,再次成為了通往理想世界的窗口。透過它,人們能夠看到一個真實可信、栩栩如生的,美的瞬間。

再舉一個我們更熟悉的例子——達爺的代表作《最後的晚餐》,這幅畫中用焦點透視法把觀眾的視線集中到主角耶穌身上,還縱向拉伸了視覺空間,讓整個空間顯得更加宏偉莊嚴。

《最後的晚餐》

藝術+數學

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就是斐波那契螺旋線構圖,這種構圖使畫面平衡但不呆板。

斐波那契螺旋線也叫「黃金螺旋」,是由斐波那契數列發展而來的。同樣的,這個理論也不是藝術家最先提出的。

最先提出它的是一位十三世紀的數學家斐波那契,簡單說斐波那契數列(1,1,2,3,5,8……)就是數列中任意一項為其前兩項之和。

斐波那契數列中的斐波那契數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比如松果、鳳梨、向日葵中心種子的排列,這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經典黃金比例。

根據這個數列,我們畫出的螺旋曲線就是斐波那契螺旋線。

這種構圖在很多繪畫作品甚至建築中都能看到,比如最為經典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和巴特農神廟。

這種構圖方式讓畫面充滿動感卻又不失去重心,讓人不自覺地把視覺中心放到畫面最吸引人的地方。

藝術+化學

除了構圖方式,甚至就連繪畫中最為基礎的顏料,都和化學緊密相關

人類繪畫最初的顏料都是來自天然的礦物,所以史前繪畫大都是黑色或者紅色。比如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上《受傷的野牛》就是用紅赭石(氧化鐵)畫的。

《受傷的野牛》

從米開朗基羅到華托,這種氧化鐵溫暖的紅色一直活躍在各大傳世名作上。

《The Entombment》米開朗基羅

後來人們逐漸學會從植物和動物身上獲取顏料,但是很多方法操作複雜,成本太高。

直到20世紀的石油化工合成了各種有機顏料,我們才終於獲得便宜又豐富的顏料。畫家筆下的世界才變的如此絢爛多彩。

除了給藝術家提供更多的顏色,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藝術形式的發展。

比如純凈到喚起人心靈感受力的克萊因藍:

和世界上最黑的黑色:

「全世界最黑的黑色」 Vantablack

受到這個顏色的啟發,科學家們又研究了一個2.0版本,做成了一種新型可噴塗材料。這種材料可以應用到航空領域,來降低光照對於設備的影響。

不管是溫暖的氧化鐵還是純粹的藍色和黑色,透過這些紛繁複雜的色彩,藝術家想表達的,始終是對世界的探索與描繪。

相遇

愛因斯坦相對論前言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到登月計劃的成功,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外太空的探索。這次SpaceX的環月旅行讓整個人類離太空旅行的夢想前進了一大步。

太空旅行不再是科幻小說中遙不可及的片段,而是即將要發生的事實。

在人類歷史上的漫長歲月里,科學與藝術,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是以人類的創造力為基礎,追求的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他們是從同一點出發的兩種語言,一路相伴前行。

這次藝術家的環月之旅,更像是藝術嫁給科學後去度的一場蜜月。就像福樓拜說的那樣,「他們終將在山頂相遇」。

— 今日互動 —

如果讓你來投票的話,

你希望參加環月旅行的藝術家有誰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外藝術 的精彩文章:

用四羊方尊當筆筒是一種什麼體驗?
陳丹青:500年前最生猛的畫家,可惜只活了44歲

TAG:意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