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70年前,日本被迫廢除「漢字」,差點成功,現在卻打了美國的臉

70年前,日本被迫廢除「漢字」,差點成功,現在卻打了美國的臉

日本戰敗之後,被美國控制。美國為了使日本順從,因而強化對於日本人的控制,首先在文字以及思想等方面下功夫。日本在唐朝的時候,向中國學習,因此日本文化包含大量的漢文化元素,其中日本文字就有很多是漢字,這也是日本進行漢化的一種具體的證據。

美國在接管日本之後,就提出了廢除了漢字的建議,日本採用拉丁文字。那麼美國為何要將漢字進行趕盡殺絕呢?在二戰時候,日本民眾識字率就已經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其中漢字是日本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在日本廢除漢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70年前,日本被迫廢除「漢字」,差點成功,現在卻打了美國的臉

一是在二戰時候,日本標語使得美國人非常不舒服,例如玉碎,本土作戰等,這些標語其主要是針對美國的。因為在二戰後期,日本被美國打殘了,一個島嶼就造成日本幾萬士兵的死亡。但是日本不甘心失敗,試圖與美國人決一死戰,通過寫標語,以強化日本士兵的戰鬥意志。雖然在戰爭中,沒有憑藉自身在武器上優勢,在戰爭處於上風,但是日本對於美國士兵造成了重大傷亡,僅僅在硫磺島一戰中,美國就傷亡6萬以上,而在硫磺島以及沖繩島等,到處用漢字寫的標語,試圖與美國抵抗到底。美國士兵看到這些漢字在心理上就打顫。

70年前,日本被迫廢除「漢字」,差點成功,現在卻打了美國的臉

二是文字因素。美國人所學習的是拉丁文字,他們對於以象形文字為主體漢字可謂是一竅不通。美國想要強化對於日本的控制權,必須在語言以及文字上與當地的民眾打成一片,所以美國人想要將日本文字以漢字為主體,完全轉化為拉丁文字。在心理上也給予美國士兵帶來自豪感。

日本人從來就是媚強欺弱國家,所以美國人將日本打敗,日本人對此非但沒有仇恨,而且服服帖帖的做美國人的奴僕。一些日本學者在美國頒布禁用漢字之後,開始如同奴僕一般幫助其主子說話。宣傳什麼漢字是日本罪惡的源泉,日本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漢字的因素。漢字制約了日本上千年的發展,當然這些人說謊從來不臉紅。如果其祖先不學習唐文化,說不定日本還是原始社會呢,誠然就是數典忘祖的東西。

雖然在日本已經製造了廢除漢字的輿論,並且被其主子美國大力吹捧,但是文字關乎一個國家的命運,所以在廢除漢字方面還需要走一系列的法律程序。

70年前,日本被迫廢除「漢字」,差點成功,現在卻打了美國的臉

美國開始組織了一場漢字廢除測試運動,其結果令美國非常驚訝。即98%的民眾都會讀寫漢字,也就是日本具有98%的識字率,這個數據在二戰剛剛結束之後,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使發展程度比較高的美國以及英國民眾的識字率也沒有達到這個數據。因而美國借口以拉丁文提升日本民眾的識字率完全就是無稽之談。

美國人還不甘心,又做了一項調查,即對於日本人喜歡漢字與否進行調查,結果有96%的以上日本人對於漢字表示歡迎。美國人原本以為,日本人看不起中國,所以不會接受漢字,但是情況相反。在一項關於你是否同意廢除漢字的時候,日本有專家認為,有90%的民眾認可,但是調查數據有打了臉,因為絕大部分日本民眾都堅決用拉丁文代替漢字。

70年前,日本被迫廢除「漢字」,差點成功,現在卻打了美國的臉

美國雖然控制了日本,但是也不能強硬的推行廢棄漢字。基於民眾都希望保留漢字,日本政府在1947年,規範了1850個常用的漢字規範。在中國以漢字為主體,其常用的漢字也不過3000個,由此可見漢字在日本社會中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

而與其同時,鄰國韓國為了徹底與中國分離,將漢字進行廢除,但是在廢除之後,韓國在文化等領域受到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因而至今很過韓國民眾對於當初政府廢除漢字的行為表示質疑。這也影響了韓國文化的傳承,因此在廢用漢字的方面,日本選擇是非常明智的。

現在日本義務教育,規定日本民眾必須讀寫將近1000個漢字,這也是日本年輕考學的基礎。在日本每年有超過200萬人參加漢語測試的,而日本每年出生的人口僅有200萬,也就是說,參加漢語測試幾乎成為所有日本人的必修課。而韓國也意識到,廢除漢字的危害性,因此與日本、中國一起共同編訂了800多個三國通用的漢字。現在在日本,學習漢字書法的人數達到2000多萬,由此可見漢字在日本具有非常強盛的生命力。

70年前,日本被迫廢除「漢字」,差點成功,現在卻打了美國的臉

漢字是東亞文明的重要的標誌之一,它記錄這東亞文化的輝煌,即使現在漢字在東亞文明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講,必需積極的傳承漢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外國人說,除了秦始皇,你們還忽略了一個皇帝,他才是千古一帝
皇帝對一大家族說:都不用考試,直接做官,其後人說:那老子反了

TAG:靜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