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現代化是形塑現代中國的重要力量

教育現代化是形塑現代中國的重要力量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中,我國把教育作為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歷史性飛躍特別重要的一個領域,是先行領域,也是基礎領域。」近日,在紀念教育改革開放40年研討會暨《教育現代化的中國之路》叢書首發式上,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說。針對改革開放後的教育發展及我國教育現代化,教育界專家學者們在會上建言獻策,共同探討我國教育的發展歷程、當前趨勢和未來發展。

改革開放,發展教育既是使命又是先鋒

改革開放,不僅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還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重要經驗,中國社會40年來的變化發展以及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都是深刻而廣泛的,其中教育的作用舉足輕重。對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的發展歷程,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任、「教育現代化的中國之路」叢書總主編袁振國總結: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從教育的改革開放開始的,教育改革開放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聲。其中,恢復高考是改革的先聲;派遣留學生是開放的先聲;教育問題始終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政府不斷改革,回應人民的關切;我國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進程中,源源不斷地培養人才;教育領域不斷深化綜合改革,北京、上海等一大批高校成為改革試點。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荀淵說:「教育現代化是現代中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塑造現代中國的重要力量。」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著我們中華民族即將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對此,童世駿分析:「這不僅是指我們國家『硬實力』強起來,還有國家的『軟實力』;不僅是指『外實力』強起來,還體現了民族的『內實力』。其中,教育既是先行領域,也是基礎領域。」

改革開放,是關乎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是國家、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教育既是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改革開放的動力。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燕爽說:「今後的教育研究要向社會傳播,加強教育成果的社會化。」他認為,教育研究要從哲學層面出發,探究教育改革如何成為推動事物發展的有生力量,為教育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研究改革開放後的教育發展,不僅具有教育本身的意義,還有超出教育的意義,是中國面向世界展示的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袁振國說,「教育現代化的中國之路,我們不僅自己受益,還希望對其他的國家有借鑒的意義。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

40年教育發展,為教育現代化打下牢固基礎

「教育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1983年,鄧小平同志的題詞確立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走向。我國教育制度的建設一直圍繞促進教育事業發展而展開,通過教育事業發展來促進人的發展。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我國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從1978年的1.3%增加到2017年的79.6%;2011年我國實現全面普及義務教育;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從1981年的36.56%提高到2017年的88.3%;高等教育迎來快速發展階段,1999年的高校擴招使其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已躍居世界首位。

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2015年基本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繼續教育則由最初的補償教育發展成為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與國民教育體系並重的終身教育體系。

在特殊教育發展過程中,我國在1989年頒布了《關於發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見》,1994年出台了《殘疾人教育條例》和《關於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試行辦法》,2014年頒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標誌著特殊教育發展逐步向內涵建設邁進,今後將更努力地為殘疾兒童提供更加適合的教育。

據教育部公布的官方統計數據,我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已經達到了17.76萬所,超過了教育總量的1/3,在校生規模5120萬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聖足說,民辦教育豐富了教育生態,在辦學體制改革、管理體制改革、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方面,提供了豐富的案例。

「這都是可圈可點的成績。」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寧娟說,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從追趕走向超越。2011年,我國實現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用25年走完了其他國家100年的歷程。從普及水平來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教育毛入學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均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目前我國的教育發展水平已經邁入世界中上行列。

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的內涵發展也取得了長足進步。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小微從教育教學的微觀層面分析了改革開放後的發展變化,「40年來,教學目標從重『雙基』到培養智力和能力,到強調非智力因素,到注重主體性實踐能力的培養,再到注重三維目標的實現」。從內容到方式,從載體到評價,教育教學日益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在依法治教領域,我國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這個框架是由教育8法、16部行政法規、200多部地方性法規、79部部門規章等構成的,是我國教育治理的基本準則。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申素平表示,在國家整個法治建設當中,教育是其中的一個部分,是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保障。

展望未來,教育強國建設充滿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不斷促進人的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對此,華東師範大學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范國睿分析:「教育的落腳點回到了人本身,這是教育向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本質的回歸。」

進入21世紀後,信息技術才真正開始轉為改變教育生態的重要工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主任顧小清說:「信息技術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環境的變化、教學自身條件的變化,不僅是教育教學方法的變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我們要準備為不確定的未來做教學目的的變化。」

如今,教育改革進入了深水區。范國睿說:「這就要求我們用系統的思維、全局意識、普遍聯繫的觀點認識改革,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加強改革的成效機制建構。教育改革進入一個新階段,我國正朝著系統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方向邁進。」

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後,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教育又有很多新機遇、新任務和新挑戰,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去探索、去推進。袁振國分析,首先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是同步的,教育是在推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展的,但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個性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以更好地支撐社會的發展。其次是內涵的發展,我國教育領域已經初步實現數量的滿足,規模的擴張,今後最大的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再其次是多樣化發展,當前要讓各級各類教育如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等不同類型的學校採用不同的辦學方式,實現均衡發展。不同的學校辦學特色都得以發揮,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最後,新時代強調自主發展,要讓基層的、學校的、教師的、校長的創造性競相迸發,個體的、基層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更好的發揮,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建成教育強國是實現超越的主要標誌,超越是面向未來的、引導未來發展的方向,我國教育強國建設依然在路上。

「教育既是改革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改革、開放的動力,所以我們要樹立教育自信。」燕爽說,希望教育自信能夠推動教育大國、強國建設。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20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第一作者」背後的育人智慧
「小零碎」背後的「蹊蹺」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