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腦洞科普】為什麼盯一個字看久了,反而感覺不認識了?

【腦洞科普】為什麼盯一個字看久了,反而感覺不認識了?


腦洞科普·第十二期





生活中,總有一些讓你腦洞大開的冷知識,比如,辣是痛覺不是味覺、胃可以擴大為自身體積的6倍、人一緊張就想上廁所……




你的腦海里還有哪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念頭?



《生命時報》全新推出「腦洞科普」欄目,幫你

填上

這些奇妙腦洞。




你肯定有過這樣一種體驗——




長時間盯著某個字看,


或者重複寫一個字,


就會覺得這個字越看越不對勁,


越寫越不認識……



別不承認,想想你被老師罰抄作業的時候。







為什麼字看久了,反而感覺不認識了?聽聽專家是怎麼說的↓↓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神經生物學博士後  王珏




神經活動被你「玩累」了




盯著一個字看久了,容易產生陌生感,這一現象被稱為「語義飽和」。



早在1907年,美國心理學博士瑪格麗特?弗洛伊?沃什伯恩,就在美國心理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如果對一個單詞注視得太久,它將變得奇怪而陌生。」




1962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者里昂?雅克布維茨,將這一現象命名為「semantic satiation」(語義飽和)。








20世紀60年代,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腦在接受持續相同的刺激後,會產生神經疲倦。




簡單來說,就是

大腦的同一個地方一直賣命地工作,高強度運轉後疲憊了,出現短暫的「罷工」



字看久了產生陌生感,就是因為人們的眼睛持續接受同一個字的刺激,連續不斷地把相同信息,傳送到大腦相對固定的位置,久而久之,這個位置的神經活動就會由於疲憊而受到抑制,最後造成聯想阻斷。







以色列海法大學心理系教授魯斯?基姆奇的研究發現,在複雜結構的圖形里,整體輪廓和局部元素間的組織關係是同時被感知的,但

如果注視的時間超過690毫秒,整體圖案的感知要更遲緩些

。在某種程度上,看漢字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長時間盯著一個字,由於神經活動會降低,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僅能注意到字的某一部分,從而使這個字喪失了整體感,繼而對這個字的讀音和意義的記憶也會變得模糊。




盯著一個字看能解壓




「語義飽和現象」

不僅存在於對字的識別上,還包括其他視覺、味覺等多個方面。




比如,我們面對一個熟人或本來已經熟悉的地點,看久了也會覺得陌生。







利用「語義飽和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緩解焦慮。




比如演講焦慮,

對那些飽受口吃折磨的人來說,不斷地重複一些單詞,會使大腦神經疲倦,也可以弱化由此產生的焦慮感。




如果你有時會為「不認字」感到煩惱,可以轉轉脖子,動動手指,暫時不去看這個字,過段時間再回來看它,就會發現順眼多了。▲






腦洞說:




其實,要想避免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別盯著一個字

,或者別給你的老闆或老師懲罰你的機會就可以了。




本期記者、編輯:鄭榮華



話題徵集


歡迎來到【腦洞科普】,生命君邀你一起大開腦洞。




下期你希望我們探索哪個「健康黑洞」?快來評論區留言吧,生命君有問必答!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往期回顧


上下滑動查看




【第一期】睡覺時為什麼會忽然抖一下?真不是因為身體以為你快死了


【第二期】為什麼一緊張就想尿尿?真的不是因為膀胱想造反


【第三期】一眼看出他「那裡」多大?你對男人到底有什麼誤解


【第四期】為什麼相處久了出現「夫妻相」?這真不是一盆狗糧


【第五期】沒遇上卵子的精子去哪了?可能比你想像的還慘一點


【第六期】為什麼有的人JJ是彎的?我發誓這不是一篇小黃文


【第七期】每個有起床氣的人,都是惹不起的「王炸」


【第八期】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科學家找到了答案


【第九期】為什麼「體味」有香有臭?其實,你還能更好聞


【第十期】臉盲是真的認不出人,還是在找借口?


【第十一期】為什麼有人天生路痴?ta可能忘了激活身體的「定位系統」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肺好不好,刮刮後背就知道!呼吸科醫生推薦一個養肺動作
對抬頭紋多的人好點兒!不只顯老,患心血管病的風險也比你高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