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首中秋詞寫得太美,現代人卻讀不下去,因為會情不自禁唱起來

這首中秋詞寫得太美,現代人卻讀不下去,因為會情不自禁唱起來

在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蘇軾在密州擔任太守。此時是他政治生活的低潮期。然而,悲憤出詩人,大凡在逆境之中,文人爆發出的能量是可怕的。此前他曾寫過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獵》,將希望殺敵報國的豪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隨後,他又以一首更為出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讓世人折服: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很出名,我們在中學課本上也已經學過了,甚至有多首現代歌曲也是由它改編的,讀著讀著就會情不自禁地唱起來,小編在此就不做翻譯了。詞的前面,蘇軾已經闡述了寫作了緣由。那就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因此很多人看來,蘇軾這一篇中秋之作,是為了抒發抒發節日的情感,並且懷念自己的弟弟蘇轍。

這是很有根據的,蘇軾入朝為官之後,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和。如果在別的朝代,可能也能容忍過去。可是在當時,宋神宗與王安石,拉動了波瀾壯闊的變法。這場變法運動,是對當時的體制根本性的革新,朝中迅速被劃為兩派,要麼是變法派,要麼是保守派,沒有中間的道路可供選擇。

蘇軾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他雖然對王安石的人品道德文章讚不絕口,唯有在變法一事上,始終也無法苟同。因此,他自求外放,輾轉在外為官。他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希望能調任到弟弟蘇轍近一點的地方,讓兄弟倆多一點團聚的時光。

然而,即使這種想法都很難如願。在填詞之前,蘇軾兩兄弟已經有六年未曾見面。此詞寫完之後的第二年,蘇軾又調任為徐州太守。

此時,這首詞已經名揚天下,海內共知。蘇轍為兄長的才華叫好的同時,也被兄弟情誼所感動。也就是這一年的中秋,同樣思念兄長的蘇轍來到徐州,與蘇軾相會。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情,他也填詞相和,就是下面這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如果只論文學上的造詣,蘇轍的這首詞當然不能與蘇軾的相比,但是,如果說骨肉親情,兄弟情深,那是一模一樣的感情,沒有高下之別。

但是,很多研究者也認為,蘇軾這首詞,表面看起來是寫兄弟感情,實際上卻是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看起來是對中秋的想像,實際上是蘇軾對於朝廷意圖的揣測。後面那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又像是詩人希望回到朝廷,結束飄零貶謫的生涯,但是又害怕朝廷黨爭,相互傾軋的局面。

據說這首詞在八年之後才被宋神宗所知,當時的神宗在宮廷之中,自然消息不是那麼靈通,他詢問太監最近有什麼好詞,太監這才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抄錄給他。宋神宗愛才,對於蘇軾的才華肯定很喜歡,可為了變法,也不得不壓制蘇軾。但是,當他讀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內心突然莫名感動。

他認為,蘇軾是在為他說話,知道作為皇帝也過得並不如意。因此,宋神宗竟然大發感慨:蘇東坡還是愛皇帝的。此時蘇軾正因「烏台詩案」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神宗因這首詞,而讓他調任離開封近得多的汝州。

不管蘇軾填寫這首詞的目的到底是思念弟弟,抒發感情抑或是同情皇帝,這首詞都太過於華麗和唯美。在此前此後,都有不少詠中秋的詞,但這首詞的橫空出世,以至於其它詞都黯然失色。南宋著名文學家、評論家胡仔在《漁隱叢話後集》直接說: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俱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她比皇帝小47歲,盡心服侍20多年,因一件小事被嚇死
九品小官被革職後,近萬戶百姓痛哭流涕:我們來養你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