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最可能在未來成功

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最可能在未來成功

今天文章特別長,錄音太大無法上傳,折騰了好半天還是失敗,大家就自己看文章吧~

大J的話

兩周前我在國內做新書發布會,和大家分享過除了發布會外我也沒閑著,和不少前輩同行進行了交流。

很開心,這次有機會和郝景芳做了一次直播對談。我和景芳相識於微信群,算是很早「認識」,但我們似乎都不怎麼在群內發言,幾乎沒聊過天。

對於景芳,我所有的認知和你們一樣,她是妥妥的「別人家孩子」,一路走來有著太多的光圈的斜杠人生了。她是第74屆科幻大會「雨果獎」得主,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當了媽媽後對於教育的熱愛,還是兒童通識教育項目童行學院(公眾號:童行學院)的創始人。

景芳和我一樣,有著共同的中美教育經歷,大女兒晴晴和小D差不多大,小寶剛剛出生兩個月(這裡真的要感概一下,看過直播的你們,當天出鏡的她是不是一點都看不出才生完孩子2個月啊)。

從未聊過天,從未見過面的我們,那個晚上我們關於育兒、關於教育聊的特別開心。你們從我直播狀態來看,肯定想不到景芳是我當天對談的第四個嘉賓了吧,和她聊完非常充電,閨蜜說「我的眼睛發光」的。

我很享受這次的對談,有很多火花碰撞,今天想把我們那天直播的內容整理分享給大家,內容比較長,因為我們真的聊的意猶未盡呢。

大寶&二寶如何相親相愛?

大J:最近有什麼特別好玩的事情嗎,大寶對於二寶的接受度怎麼樣?是不是願意接納這樣的一個小弟弟?

景芳:在我家其實還好,我們當時也蠻擔心,因為大寶晴晴屬於一個比較敏感的孩子,也是一個高需求寶寶。我們還蠻擔心她對於弟弟會不接納或者她會有行為的反覆等問題,但其實後來發現很好。

我們分析,可能是因為我們之前告訴她,說小弟弟以後肯定會崇拜你,什麼地方都想跟你學,小弟弟以後可能是你的跟屁蟲。她突然覺得有一個人會崇拜自己就還蠻開心的。

大J:這個特別好,其實對於孩子,我們說語言認知,以教為學,是促進孩子自我的認知發展,而且晴晴四歲多,正好是那個階段。

景芳:有了二寶以後,要讓大寶覺得不是有一個人來搶她的愛,而是多一個人愛她。

二胎,要?不要?

很快,我們就聊到了我要不要二胎的問題。要?還是不要?哈哈,這個問題你們都在公號問過我好多遍,我和景芳也聊了下關於二胎我的想法。

我考量的是簡單的幾個問題:

一個是我自己要不要,我老公要不要,此外因為我是希望高質量陪伴的,我在問自己願意不願意再花兩年三年的時間。這些東西都考量之後,我就覺得可能暫時沒有打算。

但是我跟我老公有一點很清楚,如果哪一天我們準備好了,一定不是因為外部因素,一定是我們自己。一旦準備好了,其實很多東西都能迎刃而解的。

育兒分享

景芳:我知道,你帶小孩前兩年真的是蠻花心思和精力,很早以前看到小D當時的經歷,看得潸然淚下,最初的那段時間,真的是挺佩服你的。那你最近有沒有哪些育兒的感觸或者小事情可以分享呢?

大J:小D現在四歲多了,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她跟我對話的方式是以前沒有的。我們家一直有家庭就餐,我們會說是家庭會議,每個人會去分享我的一天發生了什麼?怎麼樣?

小D以前兩歲三歲的時候也是高需求,尋求關注的時候就會一直哭、叫、扔東西。突然有一天她會摸著我的手說:「我能加入到你們的對話裡面嗎?」那個剎那,我突然意識到,這個孩子其實比我想像中更大了。

景芳:對,我也有類似觀察,以前我去哪裡都會帶著晴晴一起,包括談工作,她原來一歲多的時候,如果我和別人談工作,她會把我的頭轉過來說:「媽媽你不要跟別人說話,你要陪我玩。」

但是現在如果有些類似這樣的場合我帶著她去了,我就告訴她說:「晴晴,媽媽要工作,你可以不可以跟其他的阿姨玩一下?」,然後她都可以,沒有問題。所以我覺得孩子實際上不會太著急,認知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成長起來。

大J:我記得小D有一個認知老師,我當時就一直問她什麼時候可以做這樣那樣的事。然後她當時一直跟我說的是,當她準備好了,她就準備好了,這句話其實是觸動我挺大的,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用一個普適的標準去衡量他們。

當她準備好了,她就準備好了。

育兒焦慮怎麼破?

大J:今天我們聊焦慮,或者說「面向未來」這個話題。對於我來說,如果想到未來,有一個關鍵詞,就是不確定性,我會想我的認知局限,我以為的好是不是適應未來的。

我還會想到一些擔憂: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讓我的孩子準備好了能夠真正面向未來

景芳: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擔憂分成幾個層面——近未來、中未來和遠未來

近未來,就是希望孩子上哪個小學,擔憂「幼升小」和日常生活里的一些教育;

中未來,就是考慮孩子高考,開始擔心18年以後的事;

遠未來,就是考慮未來時代是怎麼樣,孩子長大成人、步入社會,過什麼樣的生活走什麼樣的人生。

大J:我覺得這三個概念很有意思的,我發現很多人不會考慮遠未來,只關注近未來。但越是這樣,近期擔憂的事反而會讓焦慮更加擴大化

很多事要是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上去看,反而更容易想明白。所有的焦慮,是自己思考懶惰帶來的。

當我們去想一想所要的那個終極目標是什麼,答案就會浮現。比如,大家常在談論的一件事,就是孩子究竟要不要「提前學」。我不簡單從這樣做是對或錯去判斷,而在一直追問假如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以終為始,結果導向

我想,我要的結果是一些遠期目標和關乎終生的習慣和能力培養。

美國父母是否有「起跑線」焦慮?

景芳:中國家長大多都在擔憂孩子學業的問題,不知道你在美國,觀察到的美國家庭這方面的困擾會不會比較少?

大J:並不是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迷思。優質教育資源在哪裡都一樣競爭激烈。在曼哈頓有一個所謂天才兒童的項目,很多孩子從兩歲多起就開始上輔導班了。因為要選拔,一定就會有這樣一個體制。

景芳:這種天才兒童項目,也會像我們國家的一些少年項目那樣,4歲學6歲的,6歲學10歲的,以這樣「超前」的方式教育嗎?

大J:其實我覺得,往前趕這件事要批判性的來看。不一定是不對,孩子的節奏是不一樣的,的確有一部分孩子具備這樣的天賦。孩子跑得慢的時候不要催,但跑得快的時候也不要拖後腿。

只不過往前趕的時候要想清楚學什麼,在曼哈頓也有往前「趕」的,但是他們更多是在軟實力和思維模式,這些我是印象比較深的。

真正的學習,是什麼樣子的?

大J:我女兒有一天洗澡的時候,在澡盆里玩一個小杯子,忽然問我:「媽媽這個是沉下去的,還是浮起來的?」因為她當時才兩歲半,我很驚訝她居然會這麼問。她說學校在做科學實驗,在科學實驗里就會問沉下去還是浮起來的問題。

我當時覺得這太超前了。我小時候起碼要到初中才會做科學實驗。那一刻觸動了我,我覺得所謂學習,並不只是掌握某個知識點,更應該是掌握某種思維模式。

景芳:從前物理學家費曼講過,我們中學時,老師都會講能量,說你看自行車、風車、人吃飯都需要能量,這樣是非常抽象的直接講概念。

所有的東西都先觀察,觀察到某一天,孩子自己就知道,所有的東西運轉起來,包括人在內,都是由某種東西推動的,這種東西就是——能量。孩子通過具體的觀察,體會出了「能量」的概念,然後再進入未來的抽象學習,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理解了的學習。

大J:這樣我覺得特別好的就是,當孩子真的在學的時候,不覺得學習是負擔。我一個朋友特別焦慮孩子寫字認字的問題,我和她說,你有沒有從小讓孩子認識到書本的字有多美。

我從來沒有教女兒認字,直到3歲時有一天她突然指著路邊廣告牌上的字問我,媽媽這個是什麼,我說這個是字,媽媽跟你說的話可以用字表達出來。這個時候,我能看到她眼睛裡面在閃光。

這讓我很感動,也讓我一直提醒自己,我從小到大讀書的時候,真的很少有眼中閃光,我要珍惜女兒眼中的光。

所謂學習,並不只是掌握某個知識點,更應該是掌握某種思維模式。

學習 X 興趣,如何求平衡?

景芳:其實所有的孩子本身都是好奇者,都是對這個世界的觀察者。而且嬰兒天生就喜歡學習,但是等孩子上學之後,卻又有人說學習是反人性的,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想,學齡前最該做的,是把孩子這種對生活的熱情,慢慢轉化到未來的學習中去,而不是逼他做不愛乾的事。

大J:對,而且沒有那麼刻意的話,父母功利心就少了一點。我一直覺得父母還有一個焦慮,就是沒有做真實的自己。可能你骨子裡覺得孩子學齡前學這些是不對的,但另外一個聲音又告訴你必須學。

我們把做父母的樂趣和學習對立起來了,導致你總是一直提著這口氣在當父母。等哪一天泄了這口氣,就開始焦慮,覺得自己做得不夠。

景芳:是的,我們實際上有很多時候把這些東西理解為學校的課程,就會非常量化。其實在生活隨處都有啟蒙,坐在飛機上也可以教孩子數數,走在馬路上也可以識字,很多東西沒有那麼刻意,反倒會減少很多很多的焦慮。

學齡前最該做的,是把孩子這種對生活的熱情,慢慢轉化到未來的學習中去,而不是逼他做不愛乾的事。

什麼能力才是未來最重要的?

大J:我未來想給孩子一個能力,就是在哪都能行的適應能力。我覺得思維的靈活性特別的重要。我希望能告訴女兒的是:「沒事,人生永遠有PLAN B,即使跌倒了,咱們重新來過」

景芳:是的,現在也經常會有人問我說「你準備給女兒上哪個學校啊,是走公立、私立、還是國際學校啊」,我一直都覺得其實都差不多,別人都會覺得很驚訝,怎麼會差不多。

但是我實際上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孩子進到一個環境裡面,她從這個環境裡面自己獲得了什麼,她如何適應周圍的環境從中進行學習。我希望孩子能有的是一種最底層的思維能力。

大J:從你的角度,如果非要說總結幾大能力,能夠幫助孩子面向未來的,你會覺得是哪些能力是最關鍵的?

景芳:其實先不說一個超級科幻的未來,說機器人已經統治世界,只說一個可能會實現的未來,孩子們遇到整個的就業環境一定是更加靈活的。

在一個自由度增加時代,就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了。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認知,知道我想幹什麼,知道我適合幹什麼,然後有能力沿著她自己選擇的路走下去。

假如有了這種自我負責、自立的精神,真的覺得她以後做什麼都行。

大J:讓孩子知道「我要什麼」,太重要了。我從小其實就是在一個標準模式下長大的,當有一天我大學畢業,後來被一個比較好的外企錄取之後,我突然就覺得整個人懈掉了,因為我覺得所有被要求的標準我都達到了,那接下來是什麼,我不知道。

後來我被外派到國外,當時很多國外同事吸引我的一點,不是說他們工作能力有多強,而是他們真的知道自己喜歡和不喜歡什麼,他們真的發自內心有一個愛好。

等我有了小D,我就一直會鼓勵她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我希望她從小知道,自己一直被看到,她的表達爸爸媽媽會聽,孩子這樣就越來越有勇氣去表達自己,這個太寶貴了。

景芳:是的,而且我覺得孩子一旦能夠選擇,並且能看到說我自己的選擇是有用的,他其實會很認真對待他的選擇。而且她到後來,真的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沒事,人生永遠有PLAN B,即使跌倒了,咱們重新來過。

任何時候都要有這些能力

大J:除此之外你覺得還有什麼能力是幫助孩子面向未來的?

景芳:除了靈活性,我覺得在未來,創意性的工作肯定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貫通的思維能力,以及跨學科、跨界的精神就會更加重要。

還有一些不管是不是未來都很重要的能力:

1.邏輯思考能力。如果一個人邏輯思考能力很強的話,那他未來應對各種事的能力都很強。

2.觀察能力。比如像小D觀察到杯子沉浮這些,像我們大人今天所謂觀察時代的趨勢、觀察市場結構、觀察孩子的發展,所有這些其實都需要很敏銳的洞察。

3.理解他人的能力。這種同理思維,實際上是關懷到別人。

4.表達能力。跟學校里的命題作文能力還不太一樣,真正的表達能力更多是自我觀察,知道自己想什麼,然後把它說出來的能力。

大J:還有一個能力,我自己覺得蠻重要的,就是復盤能力,這是我挺刻意在培養小D的。

我自己很受益於成長型思維模式,人會產生焦慮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覺得我永遠不會進步,不會變得更好了。但其實只是現在不夠好而已,沒有關係,反正以後會進步。

景芳:這種思維模式最重要的,是對自我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也是父母能給到孩子寶貴的禮物。這樣一個內心安全感,也是對未來很重要的事情。

父母可以如何去做?

大J:從我的角度來說,我自己給女兒一直強調的,是希望她有一個更多元的價值觀。我現在跟她談規則,每次說完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就會繼續追問,有沒有什麼時候這樣的規則是不適用的呢?這樣的話幫助她轉換了一個視角,也幫助她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景芳:我覺得你在這個裡面有一個很好的轉換,其實是你在引導孩子把對規則的思考轉化為對他人的思考,這個轉換實際上是很重要的。所以像你剛才講的其實是在鍛煉孩子的同理心,就是穿上別人的鞋子想他為什麼這樣去走。

大J:我們剛才還提到貫通、創新,其實是我們這一代最缺乏的。那麼父母該怎麼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呢?

景芳:最直接的一個方法,就是不用把孩子的所有時間都變成課業時間。你只要給孩子一定自由空間,孩子的心靈自然就會願意包容世界。

可以鼓勵孩子多去看看各個領域的書籍,這些都對未來是有好處的。並且讓他在這樣廣泛的學習中,慢慢培養思考能力,可以讓他去思考不同的領域,然後去尋找這些領域裡的相同、不同。

在這種把心靈更打開,以及更多思考的情況下,我相信孩子自己其實就能夠對未來勾勒出一個自己的想法。

父母最好的職責就是成為孩子的一扇窗口,他能夠通過你看到大大的世界。

大J:我的一個教授,他告訴我說,其實啟蒙就是「Enlightenment」,拆解詞根的意思就是「照亮」。

他就一直提醒我,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空杯子,任由你往裡面灌水;孩子其實是一個寶藏,你只不過投一束光給他,那束光是不是打到你想要打到的那個地方,不一定,但是那束光,會讓孩子發現自己原來是那麼豐富,是有寶藏的。

景芳:在孩子心裏面點燃那個內心之光特別重要,有很多時候,一個人內心之光的點燃不一定發生在幾歲,有的人可能5歲,有的人可能9歲,有的人可能13歲,但也有的人可能到了32歲的時候突然內心之光被點燃了。

點燃了內心之光,就會覺得整個人生都不一樣了,有了光的照亮,你的人生後面很多事情都有辦法逢山開路、遇河造橋。

我們期待孩子都能點亮內心之光。

孩子其實是一個寶藏,你只不過投一束光給他,那束光是不是打到你想要打到的那個地方,不一定,但是那束光,會讓孩子發現自己原來是那麼豐富,是有寶藏的。

和這次直播對談話題特別契合的是,景芳與童行學院撰寫的第一本親子家教新書《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抓住0-7歲關鍵期培養一生的優勢》也上市了。

這本書從人工智慧時代應該如何學習談起,涵蓋5大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大腦力、學習力、科學力、思考力和軟實力,30個顛覆傳統認知的革命性策略,80條避免中國式焦慮的育兒錦囊,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從現在開始做準備,應對未來。

我特別喜歡書封面上的那句話,「我們常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忘記了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育兒路上,讓我們彼此互相提醒,多抬頭看路,「只有看到遠方,才能走到遠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新書首發人體科普繪本和形狀顏色認知拼圖
因為你,一切都值得|早產兒小小的真實照片紀錄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