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槓桿之年,錢放在哪兒更安全?
普通大眾的錢放在哪兒較為安全?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的觀點認為,在金融去槓桿的過程中,投資者首要關注的應該是產品安全性,而不是更高的收益。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證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合理收益水平,這應是當下比較健康的投資理念。
保本理財、結構性存款並行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連續6個月下行。融360數據監測顯示,8月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67%,環比下降0.08個百分點,已經達到10個月以來的最低值。
融 360分析師楊慧敏對第一財經分析稱,8月份銀行理財收益率繼續走低主要是由於市場流動性偏寬鬆,資金利率進一步走低。時至9月,由於季末考核等原因,銀行理財收益率有望短暫反彈,但整體還是趨於平穩。
理財產品中,一直備受投資者青睞的保本理財,發行連續四個月下降後出現回升。具體來看,據融360統計,9月7日-9月13日,保本理財發行644款,環比上升1.56個百分點。
楊慧敏分析,儘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在下降,然而依舊比普通存款利率高,考慮到安全性等問題,在理財新規過渡期,保本理財仍是投資者的首選。不過她也提及,「就算是非保本型理財產品,達標率也很高,一定程度上也等同於保本」。
然而,受理財新規要求打破剛兌因素影響,長期來看,保本理財終將退市,「結構性存款」被視為主要接棒者。據悉,結構性存款通常帶有保本特徵,並且收益率往往具有浮動性,一般最低收益率仍然略高於1年定期存款,最高收益率則可以達到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水平。
中信證券固收分析師章立聰認為,隨著理財新規的出台,對於本金具有較高安全要求的投資者,在面對保本理財產品的退出,可能會選擇結構性存款進行投資替代。再加上,結構性存款納入銀行表內核算,也有利於銀行吸收儲蓄。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結構性存款總體規模已達到9.2萬億元,高於貨幣基金和保本理財產品的規模,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超過30%。
值得注意的是,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不如以往。據融360不完全統計,8月份結構性存款發行量共474款,環比增幅近40%,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80%,較7月份下降了0.2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結構性存款的未達標率亦反映了風險的存在。楊慧敏對記者說,8月份共有408款結構性存款到期,其中114款披露了實際到期收益率,未達標比為14.04%;7月份僅有94款結構性存款到期,且全部披露實際收益率,未達標比為12.77%。楊慧敏強調,其他普通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未達標比率遠高於此。
貨基市場選擇更多
事實上,在保證市場流動性維持在合理充裕水平的背景下,不僅是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跌,其他固收類產品,如對市場利率較為敏感的貨幣基金下行更為明顯。
記者注意到,餘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正逐步下降,已經跌到3%。但一葉落有時也並非天下秋,騰訊理財通、蘇寧金融、京東金融上的一些產品收益仍高出餘額寶不少。
從市場數據分析,「寶類」貨基產品對市場利率變化較為敏感,其收益率在過去一個半月以來下降程度相較銀行理財更為突出,反映了整體市場流動性的趨勢。此類貨基投向的同業存單等資產收益率今年以來也有明顯下降。
另外,從規模來看,貨基規模整體穩定擴張。穆迪分析師徐晶對第一財經表示,在監管趨嚴的形勢下,今年前6個月銀行非保本的表外理財規模在收縮,另外,考慮到境內信用違約事件頻發以及其它一些金融市場背景,使得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降低,其中部分投資需求可能被貨基產品所承接,支撐整體貨基規模的穩定擴張。
除了互聯網貨幣基金外,現在也有不少銀行推出了類似於貨基的創新型存款產品。例如一些銀行推出的銀行定期存款產品,可和貨基一樣可以靈活存取,具有年化收益為率也較高、起投門檻低、T+0實時到賬等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由養老保險公司發行的產品正備受關注。據悉,這些產品投資於流動資產和固收類資產。
互聯網上理財產品名目繁多,如何選擇合適的產品?有分析人士稱,收益率、風險是權衡的主要標尺,流動性、購買便利程度、起投金額也是投資人考慮的重要因素。
對此,諾亞控股集團首席研究官夏春認為,投資中,需注意對經濟基本面、政策面以及資本市場價格變化的及時分析和理性判斷,加強風險管理的意識,進行資產配置的多元化和分散化,既要資產合理分散,又要盯緊每項資產。
整體而言,在去槓桿大環境下,我國個人投資趨於穩健。《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7年選擇「高風險高收益」投資的高凈值人群比例約佔5%,相較2015年下降了近10%;傾向於「高於儲蓄收益即可」的人群比例則從2015年的20%左右大幅上升2017年的近30%;與此同時,偏好「中等收益水平」的人群比例穩定在60%左右。


※從「DT大娛樂」到「all in TV」,暴風故事裡的新困境
※建材行業細分龍頭業績亮眼,估值歷時低位攻守兼備!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