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人工智慧如何成功部署:脫下西裝做泥腿子,還要會爬杆子

人工智慧如何成功部署:脫下西裝做泥腿子,還要會爬杆子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楊正】

1997年,IBM的電腦深藍首次戰勝國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但深藍只會下國際象棋;隨著數據和算力的支持,經過深度學習的快速訓練,谷歌阿爾法狗在圍棋領域取得了對人類的勝利,但我們問「晚上吃點什麼」這樣最簡單的人類邏輯,它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人工智慧的落地和應用,一項基本常識是不存在所謂的通用人工智慧,AI無法解決多種多樣不同類型問題;所有的智能都是應用於某一特殊領域的智能,擅長單一方面的技能,即弱人工智慧。

因此只有AI和某個行業結合,才能向前發展;人工智慧可能會改變幾乎所有的行業,而且是」行業+ AI「,而不是」AI+行業「。我們已經處於弱人工智慧的時代,在這一輪AI融入場景的浪潮中,最先落地的行業是安防,以視頻前端(即室外的IPC網路攝像機,對應的後端指室內的存儲和伺服器)採集為特徵的安防已經構築了一張真正的物聯網,成為AI、AI晶元應用的必爭之地。

為什麼是安防+AI?

海量部署,需求強勁。2017年全球新增的攝像機大約在1.5億隻以上,使得視頻監控由被動防禦到主動預警的轉變更為迫切。海量的攝像機會導致對類似於視頻結構化、人臉、車牌、機動車、非機動車、人數、行為等人工智慧的訴求會大大增加,人工智慧在安防行業加速落地,海量的攝像機會對安防晶元以及帶有AI功能的晶元有大量的需求。

更新換代,周期適度。電信行業的產品特點,基站研發周期5年,設備在網時長或固定資產生命周期5年;企業網行業的交換機研發周期1年以上,設備在網3年;而安防行業的產品研發周期短至3~9個月,設備在網2年。儘管也有因為產品質量優異而在網工作5年以上的佳話,但大部分安防產品比如IPC的行業慣例就是2年更新換代。這種換新速度,使得新技術的應用和迭代的最佳試驗場景,當然也導致廠商競爭烈度大、洗牌快速。

圖1:有著研發基因看似驕傲的隊伍,在看似相近的行業,其實核心規律完全不同,過往經驗往往是慣性和陷阱;在實踐中能夠從大流程到小快靈,脫下西裝做泥腿子、走出實驗室爬杆子才是技術落地的境界,是成功部署的真正驕傲

三個場景 成功在於需求和「地頭力」

十年以前(2010年前後),安防的場景是平安城市,視頻建設是看的見/網路化,聯網標準從DB33標準到GB/T-28181,從 模擬、數字到網路。

五年以前(2013年前後),安防的場景擴展到智能交通,視頻建設是看的清/高清化 , 清晰度D11080P4K, 編碼從H.264到H.265,成像技術 低照度星光超星光(曾經的「黑科技」,被中國龐大工業能力所白菜化,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間對動態目標成像,90%的案件發生在夜間)。

當前(2016年以來),視頻的技術方向就是看的懂/智能化 ,基於深度學習的機器視覺分析,廣泛應用人臉、車輛、結構化 。不僅僅是安全的屬性,在最新的項目部署中,視頻已經成功處理著市民的日常瑣事,涉及大數據信息管理、應急指揮調度、事件處置分析、智能預警布控、社會服務管理等功能——十年前電信、IT行業一度流行的以WiFi、無線為核心定義的「智慧城市」無疾而終,今天看來是僅僅鋪墊了信息管道,而真正的智慧城市在以視頻為中心後實現了突破,這是令人振奮的第三場景。

這三個場景是逐級演進的。一個逐漸富裕起來的群體喚醒了安全意識,就產生了平安城市,有了「深夜擼串」的保障;之後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最大的新車消費市場在此誕生,我們的汽車社會就催生了智能交通,不再煩惱逃逸和套牌,並在嘗試疏導擁堵;老城區人口的增加、衛星城市的建立,公民對於垃圾堆放、違停亂建甚至樓上樓下吵架的「瑣事」更為敏感,就需要從管理到服務的第三場景。

這是大數據和弱人工智慧一展身手的年代,不過環境也脫離實驗室更為複雜,演算法只是系統中的一部分,而且實踐中的表現偏孱弱:從室內理論走向室外部署,任何在沙發上進行的AI打榜,都不如「脫下西裝做泥腿子」,需要「深入田間地頭」以業務流程不斷對演算法修正。商業模式可以有概率引來投資,但絕對無關企業持續經營的護城河,技術、產品和服務才是護城河。

人工智慧在安防成功部署的六要素

眾所周知,促成本輪人工智慧高速發展的三要素是數據、算力、演算法;而來自最新實踐的結晶,則還要有產品、工程、方案,六要素齊備才能在安防行業持續規模部署。實驗室里的完美指標,應用中表現笨拙;營銷名詞很重要,但在行動落地上需要摒棄唯指標論,建立全面、體系化的工勘指導,建立有效的AI工程質量評價體系。

數據。安裝在各種場景中的安防攝像機能夠實現24小時×365天式的全天候的採集,可以源源不斷的輸出海量的數據形成訓練集,從這個角度來講,安防行業以數據信息量最大、數據層次最豐富的特性展現了在人工智慧應用方面先天的優勢。但是,2016年以前並沒有形成應用的分水嶺,原因在於演算法和算力在其後的突破。

演算法。早期可能核心技術突破,首當其衝的是演算法,AI首先要解決準確性的問題。隨著深度學習的進展,相比傳統的模式識別,這一瓶頸已經跨越。圍繞著晶元和演算法的討論,已經成為安防業內探討人工智慧應用必備的說辭。然而基於開源的代碼和網路架構,各家採用的晶元和演算法大多類似,競爭之道在於如何在開源環境下塑造核心競爭力。

算力。GPU的出現把訓練過程大大縮短。在中美貿易摩擦引發「技術戰爭」後,晶元從原本的資本市場毒藥,變成了資本市場的寵兒。人工智慧已然成為資本泡沐的重災區,真正需要填補的CPU、GPU、FPGA技術空白卻無人問津。筆者認同科普作者鐵流的評論:「萬眾創芯」對於解決中國缺芯的困局意義有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萬眾用芯」。正確的方法,也需要十年之功。

產品。花式忽悠和實業落地的分水嶺,做出來不難,但具備可靠、好用、便宜的特性則非常講究積累。以攝像機為例,涉及電子、光學、機械、網路等專業,僅就機械部分而言,杭州夏天公路地表溫度高達70℃,攝像機金屬護罩則可以直接攤雞蛋;在非洲因為電力供應不穩定,又要考慮寬壓……筆者所在的企業,也是在每年500萬台攝像機的海量部署上,在不同地域不斷和老天爺戰鬥試錯,才磨練出「精工之路」。

工程。有用戶在部署AI攝像機後,效果不良,3個月都沒有定位出原因,幾乎當做普通攝像機使用。是產品技術本身還不夠成熟么?用服現場排障表明,安裝的時候有40%的比例工勘流於形式,點位不符合要求。因為攝像機一般安裝在8米高的燈桿上,所以這項工作也被苦中尋樂,斷章取義戲稱作「爬杆子」。有別於電信、IT在機房內的部署,安防在採集端(即攝像機)需要適應環境天候的室外部署,爬杆子的水平是人工智慧落地的關鍵。

方案。攝像機從管理、存儲,到檢索等等,都是方案的一部分。有的廠家完全靠前端智能;有的靠後端的智能,做NVR等設備;有的在存儲方面做對應的智能,對應的GPU;有的靠中心做對應的伺服器的集群再去做智能;還有的通過雲端來做智能……這些都可以算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有以上各部分,再加上AI六要素全面發力,最終的目的是交付給客戶的系統TCO要低,並且性價比是最高的,這樣的解決方案才是最優的。

圖2:AI對安防監控系統全流程的挑戰,圖示室外和室內設備,具備AI六要素,可靠且TCO優秀,才是好的AI部署

後記:AI部署走出實驗室 實戰爬杆子

安防被認為是AI落地的最佳領域,但AI在安防領域的利用率不到1%,就技術本身來說,宣傳的聲音很大,其實離落地還非常漫長,因為從科學(從0到1)到工程(從1到N)都是很漫長的。安防行業AI工程化落地的挑戰很大:比如在實驗室裡面做一個測試,圖片質量非常高,但它只是實驗室的一種結果;在街道上條件多變、人來人往,如果圖片像素質量有差距的話,基本上連30%可用的水平都很難達到。所以從實驗室90%的水平,到克服實際場景中30%的水平,其間是一個從科學到工程的過程。這過程可能很漫長,所以AI遠遠沒有到一個非常樂觀的大規模應用的時代。

人工智慧是一個好故事,但更需要務實爬杆子,看到和得到之間,有兩個字叫「做到」,做不到就是陷阱,做到了就是機會 。在產品成功的所有要素中,實戰中經受磨礪並快速迭代居第一位,大方向正確即可切入,剩下看迭代能力和糾錯機制。

對於產品和工程化的深度理解和實踐,是一個國家在人工智慧科技發展進程中的精神氣質。在人工智慧時代,能不被AI花式忽悠,實現產品和解決方案的迭代、升級和跨越式發展,最理性最有未來。

參考文獻:

[1]謝會斌,宇視研究院院長,謝會斌:跨越安防AI大規模落地的裂谷,億歐:2018-05-30

[2]鐵流,中國晶元發展需要「萬眾用芯」 而非「萬眾創芯,科工力量:2018-07-03

[3]Raj Reddy,圖靈獎得主,Raj Reddy:不存在通用AI,但未來會出現超智能,新智元:2018-06-09

[4]張鵬國,深圳安防展淺見一二三,宇視科技微信號:2017-10-3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美反導衛星項目簽約 比原計劃提前6年
洛馬將與印度塔塔合資生產F16戰鬥機機翼,能給誰用?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