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882《排華法案》惡意滿滿,美國人為何多數支持?

1882《排華法案》惡意滿滿,美國人為何多數支持?

原標題:1882《排華法案》惡意滿滿,美國人為何多數支持?


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針對某一族裔的移民排斥法案,其正式名稱為《關於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美國當時為什麼出台這項法案?它給華人及華人世界帶來了什麼後果?其背後又有怎樣的背景和內幕呢?



美國《排華法案》文本封面


華工參與美國「西部大開發」

1840年代末,美國加利福利亞地區興起了一股「淘金熱」,當時美國西部地廣人稀,急需大量礦工。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批華工遠涉重洋來到大洋彼岸,參與了美國的「西部大開發」。


這些華工大部分來自中國廣東一帶,家鄉戰亂、災荒和沉重的人口壓力,再加上淘金熱的鼓舞,讓他們背井離鄉一窩蜂般來到美國。金礦很快便被開採殆盡,數萬華工集體轉向了一個他們極度陌生的行業。


這個行業就是修鐵路。


當美國東部已有數萬英里的鐵路時,富饒的加州卻被險峻的落基山脈所阻擋,在這種情況下,修一條貫通東西的鐵路大動脈已成為當務之急。從薩克拉門托通往東部的中央太平洋鐵路由於缺少勞工,進度十分緩慢。這時,鐵路公司董事克羅克將目光落在了華工身上,他憑直覺認為,一個修建了萬里長城的民族,修一條鐵路肯定不在話下。


於是,上萬名華工來到了築路工地,中國人的勤勞、吃苦和質樸品質在這兒得到了充分發揮,工程總量的90%基本都由華工承擔。為了打通長達1695英尺的唐納隧道,9000多名華工用手中的鎬、鍬、錘和撬棍奮戰了整整九個月。



華人勞工為通車的美國鐵路而歡呼


1869年5月10日,鐵路在普羅蒙托里接軌,四名華工扛來用加利福尼亞月桂樹製成的最後一根枕木。鐵路公司董事克羅克滿懷激情地說:「我願提醒各位注意,我們建造的這條鐵路能及早完成,要歸功於貧窮而受鄙視的,被稱為中國人的勞動階級---歸功於他們所表現的忠誠和勤奮。」


從1848年至1882年,至少有30萬名華工進入美國。這些華工吃苦耐勞,大都從事採礦、築路、農業、餐飲、洗衣等行業,為美國經濟的繁榮起了很大作用。但隨著太平洋鐵路的完工,加上美國經濟不景氣,造成勞動力剩餘,大量的勞工失業。美國人和歐洲白人移民將此遷怒於中國人,抱怨華工搶走了他們的飯碗。


美刊插畫:1880年代遭驅趕殺戮的華人


由此引發白人勞工對華人的仇視,美國各地特別是西部出現了排華浪潮,1852年加利福尼亞州政府通過「外國礦工執照稅法」,高額盤剝華工;1854年,加州最高法院宣布華人不準在法庭作證;1870年12月,舊金山市議會通過《街邊挑擔法規》,不準市民在人行道上肩挑竹籃走動,違者罰款5元;1876年舊金山又通過《洗衣館法規》,不用馬車送貨者每季需繳稅15元---不言而喻,所有這一切針對的都是華人和華工。


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


各地的排華浪潮深深地影響了美國政界,一些不良政客們為迎合「民意」獲取選票,公然將排華列入自己的競選綱領。1882年,美國國會受理了共和党參議員約翰·米勒提交的排華法案,國會兩派作了激烈辯論。主張排華者認為華人不可能接受美國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之上的倫理道德標準,並且華工大量湧入,勢必與美國人爭奪飯碗。反對者則認為,排華之舉違背了中美《蒲安臣條約》中的自由移民政策,而且違背了美利堅合眾國「自由、平等」的立國原則。最終,排華主義獲得了國會多數票的支持。



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其主要內容是:絕對禁止華工入境十年;其他居美華人,如果沒有適當的證件,一律驅逐出境;今後各地均不得准許華人加入美國國籍。


排華法案之所以被順利通過,表面看來好像是華工與白人勞工之間的就業衝突,其實背後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


隨著美國工業化進程的完成,修路、採礦等基礎建設暫時告一段落,以重體力勞動為主的華工,已不受歡迎。特別是鐵路建成後,白人勞工可以自由流通於美國東西部,原來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兼之當時在美華人主要從事服裝、皮革、火柴等手工行業,缺乏技術含量,在美國經濟結構中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成為美國政府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一枚棋子。美國歷史學家喬治·班克羅夫斯特就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們需要亞洲人從事低等工作,工作完畢便要他們回去,直到再需要他們為止。」


同時,排華潮流還與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的鬥爭密不可分。兩黨力量勢均力敵,都想通過捷徑獲得更多白人勞工的選票,於是便利用華人問題大做文章。


這一法案給在美華人造成了巨大災難,針對華人的暴力事件頻頻發生,特別是1885年9月發生在懷俄明州的「石泉城慘案」,致使20餘人遇害,多人受傷,華工房屋被焚財物被掠,令人觸目驚心。

慘案的起因源於白人勞工的一場罷工,當時煤礦公司因冬季到來準備擴大生產規模,礦工們趁機提出加薪及改善待遇。資方不肯接受,當地的礦工便聯繫愛爾蘭、蘇格蘭、挪威等國的移民勞工一同罷工抗議。老實的華工沒有加入罷工的行列,引起白人勞工的不滿。同時,煤礦公司在白人勞工罷工後,立即到加州僱傭了百餘華工來頂替罷工的白人,此舉更引起白人礦工及當地礦工家屬的憤怒,直接引發了這場慘案。



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中國勞


事後有人對此事說三道四,甚至還有人詆毀華人是低等民族,無意「把自己從暴政和壓迫之下解放出來」。其實慘案背後的根本原因,還是就業競爭,也就是飯碗問題。


中國朝野的反應


弱國無外交,當時的清政府和華人民間組織雖然也進行了一些抗爭,但對排華法案的實施基本上沒有產生影響。


據美國移民局記錄,《排華法案》通過後,1884年中國人入境279人,1885年22人,1886年40人,1887年10人,1888年26人,1889年118人,1892年竟沒有一個中國人來美國。1892年,美國國會立法把所有的排華法案都延長了10年,且新增了許多歧視華人的條款;1902年再度立法延長所有排華法案10年;1904年,美國國會議決,排華法案永遠有效。



李鴻章


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稱「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在與美國人談及此事時他一直耿耿於懷:「你們不是很為你們作為美國人自豪嗎?你們的國家代表著世界上最高的現代文明,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

為抗議美國的排華法案,李鴻章甚至寧願選擇經加拿大而非美國西部回國---李很明白大清國的國力不足以對美國產生任何壓力,他只能以這種消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伍廷芳


伍廷芳是清末民初中國著名外交家,他曾兩次以駐美公使的身份出使美國,第一次是19世紀後期,第二次是20世紀初,都處於美國排華潮湧動的高峰時期。從上任伊始,伍廷芳就意識到,要維護中國與各國間平等地位,首先要保護僑民不被外洋歧視和凌辱,以維護國家的尊嚴。他在《致總理衙門函》中說:「華工在美,為數實屬不少,若無海外托足之地,則謀生愈難,不能不全力與爭,期於商民有益。」


善於利用輿論是伍廷芳辦外交的主要特點,他曾在《北美評論》發表《中美互惠互利》一文,介紹了中美兩國貿易的狀況,指出美國的排華法案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希望美國要以「公正原則」對待中國,以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情感。伍廷芳還在一次題為《中國和西方的關係》的演講中指出「一個文明國家應尊重別國的權利」,委婉地批評美國政府不要在排華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宋美齡國會演講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與美國結為同盟,廢除排華法案一事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43年2月,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發表了聲情並茂的演講後,眾院和參院相繼通過廢除排華法案。1943年12月1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法令,廢除《排華法案》,他說:「國會和個人一樣,也會犯錯誤。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承認過去的錯誤,並加以改正。」臭名昭彰的《排華法案》至此被徹底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羅斯福總統雖然早已明言《排華法案》是一個「錯誤」,但美國政府並沒有就這個「錯誤」作出過任何公開反思和道歉,直到2012年6月18日道歉案在國會獲得通過。對於一百多年前在美國大陸的崇山峻岭里獻出汗水和生命的華人和華工來說,這聲「對不起」雖然來得太遲了一些,但歷史終究記住了他們為人類文明所作的一切。

其實,歷史不應也不能被遺忘。( 海南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今日歷史】7月31日大事記,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
孫中山與他身後的四個日本友人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