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歌女出身的她,後來成為神醫,受百姓愛戴

歌女出身的她,後來成為神醫,受百姓愛戴

宇文柔奴,北宋時期人。

柔奴父親本是宮中的一位御醫,生活條件很好,但後來因事入獄,並死在了獄中。

柔奴母親受不了打擊,不久也病逝了。

可憐的柔奴被叔叔賣到行院,靠賣藝為生。

行院見柔奴嬌艷可人,而且天資聰明,就進行重點培養,希望她能變成搖錢樹。

不出所料,柔奴在十幾歲的時候,出落得跟一朵鮮花一樣,聲名遠播。

有一次,柔奴的一位姐妹生病了,她便陪同姐妹去找陳太醫看病。

碰巧,這位陳太醫正是柔奴父親當年的好友。

看到故友的女兒,陳太醫百感交集,於是馬上找政府官員,籌集銀兩,把柔奴從行院中贖了出來。

此後柔奴就給陳太醫打下手,因為對人態度和善,她受到了大家的喜歡。

柔奴還很勤快,不時地讀讀醫書,再加上陳太醫的指導,後來一些病,柔奴自己就能診斷了。

柔奴後來與北宋才子王鞏相愛。但王鞏已有家室,柔奴就寧願做王鞏的歌女。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捕,王鞏是蘇軾的好友,受牽連被貶嶺南。

當時王鞏的家人都不願去那蠻荒之地,偏偏柔奴願意跟著王鞏去受難。

他們去到嶺南之後,王鞏監督鹽酒稅務。柔奴則親自採藥,為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看病。

柔奴頗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人們稱她為「神醫」,這事一時傳為美談。

五年後,王鞏與柔奴回到京城。

蘇軾因好友受到自己的牽連而非常內疚,所以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與王鞏的書信往來。

這次好友一回京,蘇軾趕緊前去看望,二人交談甚歡。

蘇軾跟柔奴也非常熟悉,他問柔奴說:「廣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

柔奴平靜地回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頗受感動,隨即為柔奴填詞一首,全詞為: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頗負盛名,最後一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點酥娘」也因為這首詞成了柔奴的代名字。

她與王鞏的愛情,以及她為嶺南百姓的付出,一直被人們所頌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讀春秋 的精彩文章:

宰相放走殺人犯後向國君請罪,國君原諒了宰相,宰相卻堅持要死
宰相失去老伴很傷心,可不久後小妾生了個兒子,皇帝說他表裡不一

TAG:寶讀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