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組織領導了渭華起義,也曾擔任新中國駐多國特命全權大使
大革命失敗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多場起義先後在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爆發,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陸續建立了多塊革命根據地。
雖然土地革命期間,革命根據地絕大多數都在南方,但是在西北地區,也有一塊屬於紅軍的革命根據地,這就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這塊根據地,也就是紅軍長征的最終目的地。
陝甘邊根據地
而這塊位於西北的紅軍唯一革命根據地,最初的起點,就是1928年爆發的渭華起義,渭華起義就發生在渭南地區,渭華起義的「渭」,指的也是渭南。
早在大革命期間,渭南就是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地區黨的力量最強、群眾基礎最好的地區,無數追求進步的渭南兒女,為了中國革命拋頭顱、灑熱血。這其中,就包括領導渭華起義的當時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同樣也是渭南人的潘自力。
潘自力
潘自力,原名潘自勵,潘鼎九,1904年生於陝西華州棗園村(今渭南華州高塘鎮)。在陝西咸林中學讀書期間,在進步老師的影響之下,潘自力接觸了《新青年》等進步革命書刊,並逐步萌生了參加革命救中國的想法。
1923年,潘自力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潘自力被中國共產黨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並在192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潘自力從蘇聯回國參加革命,1928年擔任陝西省委書記,並被選為中共六大代表。在向黨中央彙報陝西工作時,潘自力接到了中央舉行武裝起義的指示後,返回陝西,組織和領導了著名的渭華起義。
渭華起義紀念碑
雖然由於西北國民黨反動派勢力過於強大,渭華起義最終失敗,但是,渭華起義不但是,西北武裝革命的第一槍,它鍛煉並成長了一大批黨的軍事、政治人才,並為最終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創立,奠定了基礎。
渭華起義
渭華起義失敗後,1928年11月,潘自力在西安被國民黨抓捕,在嚴刑拷打面前,潘自力堅貞不屈,始終保守黨的秘密。1930年,趁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一片混亂之時,潘自力逃出無人看管的監獄,但是因與上級失去聯繫,在楊虎城將軍的支持下,潘自力前往歐洲留學。
潘自力夫婦
1935年,潘自力歷經艱辛,找到了紅四方面軍,並參加長征,1936年9月,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潘自力先後擔任了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政治部副主任、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政治部主任、19兵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
潘自力和白求恩等人合影
新中國成立後,潘自力先後擔任了寧夏省委書記、寧夏省人民政府主席、陝西省委書記等職。1955年開始,潘自力被調往外交戰線,先後擔任了新中國駐朝鮮、尼泊爾、印度、蘇聯等國的特命全權大使,1972年在山西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