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培養孩子游泳等運動興趣,不是教練一個人的事

培養孩子游泳等運動興趣,不是教練一個人的事

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已經開學了,不少體育老師吐槽,學生中胖子的比例有增長趨勢,這都是假期的功勞。暑假期間,對於學生來說除了玩兒就是吃。有家長反映:整個假期孩子就窩在家裡,手機、ipad不離手,暑假假沒過完體重已經漲了5、6斤。說服孩子參加體育運動,家長基本無計可施,何況又有沒人看管、學業負擔重等等困難和借口。孩子通過運動增強體質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觀點

有部分家長認為:「讓孩子運動,應該是老師和教練的事」。由於家長認識上的誤區,很難有意識地把體育作為家庭教育的內容,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在一些家庭中儼然成為教育的「盲點」。

一個孩子在學校每周頂多3-4節體育課,僅憑這幾節體育課就能鍛煉身體?那就太難為體育老師了,體育老師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教授學生掌握運動技能。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國家四部委《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中提出:「完善學校、家庭與社會密切結合的學校體育網路,促進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有機融合。」

可見,培養學生運動的習慣,離不開家庭教育。沒有父母參與的「體育」,是不完整的「體育」。

游泳等體育能帶來什麼?

體育運動對兒童來說,早已不是傳統觀念中的跑跑跳跳。現代體育倡導生理、心理、社會能力的綜合發展,這才是兒童成長所必需的。

從生理意義上說,運動使體內各種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是增強抵抗力,減少、避免疾病的有效手段。運動就像陽光、空氣和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原動力。

從心理意義上說,運動有助於孩子增強自信心、責任感、榮譽感和集體主義精神,有利於培養孩子持久性、果敢性、自制力、獨立性等個性品質,使他們性格開朗、樂觀、精神振奮、充滿生氣。

通過體育運動還可以緩解學習壓力,消除心理疲勞,釋放不良情緒,得到身體的放鬆和心理上的愉悅。

從社會交往的意義上說,參加一些自己喜愛和擅長的運動項目,還可以融洽與夥伴、家長的關係,形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為適應未來的社會打好基礎。

從培養道德規範的意義上說,體育運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活動,不僅為孩子提供社會生活所需求的行為能力,而且可讓孩子學到社會生活的一般規則,還能培養他們尊重權利、履行義務的意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理解公平競爭的涵義。

如果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體育尤其應當引起重視。

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家長應該如何做?

1

父母以身作則最重要

孩子運動習慣的養成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響,對體育運動沒有興趣的父母很難在行為上給孩子積極的示範。一項關於「城市少年兒童生活習慣研究」,對六城市的2000餘名小學三年級至初二學生和家長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課餘時間沒有體育運動的孩子中,他們的父母有60.6%平時也不喜歡進行體育鍛煉。喜歡運動的父母會為體育運動積極創造條件與孩子一起活動,而排斥體育運動的父母,也很少為孩子創造體育運動的條件。

對父母而言,首先要在觀念上轉變,強化自己運動健身的意識;二是「從我做起」,創造條件與孩子一起做運動。

2

讓運動融入家庭生活

運動與吃飯、睡覺一樣,是人的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關係到家庭生活的質量。居里夫人非常重視孩子的體育鍛煉,她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豎起一個鞦韆架,讓兩個孩子每天做完功課到這個運動場去鍛煉。在工作之餘,她還跟孩子一起騎自行車、帶她們去游泳,兩個女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事業都有所成就。

家長應該善於利用環境資源,捕捉生活中的鍛煉機會。比如住在高層樓房的,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拒絕電梯」,還可以在節假日里來個爬樓梯比賽,這是個絕好的運動項目。在家庭「體育」中,運動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全家人在共同活動中放鬆精神,感受休閑的樂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泳者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嗎?游泳運動是緩解頸椎病的法寶
東京奧運游泳賽程公布 上午決賽全程9天

TAG: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