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節轉換,可別忽視這些保養
立秋之後,天氣由熱漸涼,進入了「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要保證身體健康,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適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因此,注意秋季養生十分重要。我國盛行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變化有序,人體生物鐘的運轉跟環境變化相適應。但是,在季節轉換之時,生物鐘易出現「磨損」,以至會有「晚點」現象。
秋季養生調養
為改變季節轉換時帶來的不適,應注意如下幾點:
1. 起居調養 夏秋之交,氣溫從濕熱多雨轉向日漸涼爽,所以晚上要蓋好被子,老人更應撤下各種涼席,防止著涼。由於晝變短,夜漸長,應改為早睡早起,以改善大腦的疲勞。有人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過調查研究,發現這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而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於預防腦血栓發病有一定意義。
2. 飲食攝養要注意補充水分,除多飲水外,還應多吃新鮮瓜果蔬菜,如青菜、梨、桃、葡萄、香蕉等,少吃柑桔類的溫熱食物,以免「上火」。儘可能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吃一些帶酸味、甘潤的果蔬。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唇乾燥及乾咳、聲嘶、皮膚乾裂、大便燥結等症。因此秋季在飲食上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秋季飲食除了以酸、潤為主之外,還須注意的是,夏季過後,暑氣消退,人們食慾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種豐盛,此時不宜過多進補。
3. 運動護養 金秋季節,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在鍛煉時,一方面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另一方面要針對季節特點進行自我鍛煉。秋季是收穫的季節,運動也應遵循這一規律。運動量不宜太大,不宜劇烈。
4. 預防工作 首先要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蠅,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的食物。
防止秋乏
在炎夏時節,由於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和神經負擔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環境調節,人體過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較多的「老本」。 到了秋季,雖然人體出汗減少,體熱的產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也逐漸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但這個過程卻使機體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這種狀況就是「秋乏」。
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與適應,秋乏會自然地消失,但為了不使其影響工作和生活,最好還是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首先,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如果過度運動,將會增加身體的疲憊感,反而不利於身體恢復。其次,儘可能保持充足的睡眠。另外,還要調整飲食,飲食要清淡,避免油膩,多吃富含維生素、含鉀及咖啡因的食物。
(圖片來自網路,與文章內容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