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的安全感從何而來?一點心理學小知識

你的安全感從何而來?一點心理學小知識

有款認知實驗是飛快地在志願者眼前刷圖,圖像內容是各種物件。這系列圖片里有一部分會先透露一點物件的輪廓,但刷走的速度依然極快,受試者主觀上不會察覺到有不同,但他大腦的後台會測量到差異:有透露輪廓的物件更好認。


通過記錄受試者臉部肌肉的電流,能監測到極之細微的表情變化,這類變化不但旁人難以辨識,就連他本人都不見得會知覺。結果,每當碰到好認的圖像時,人臉上就會流露一個極細的微笑,眉頭肌肉輕輕放鬆。


——用來識別事物的「大腦肌肉」發現任務簡單便歸於鬆弛,同時人會感到一丁點安樂。

似乎有不少現象跟這結論相符。比如一個容易念的詞也會更受人喜歡。有統計發現在上市第一周,名字好念公司的股價表現比難念公司的好,不過,這種成績增益會隨著時間消失。而縮寫名字也朗朗上口的上市公司,長期業績會比那些縮寫拗口企業好一丁點。有份瑞士的調研發現投資者真的更信任名字順口的公司,相信它們的盈利能力較強。(萬O隆 v.s 易O蓮花)


你的安全感從何而來?一點心理學小知識


除以上提到的辨識難度外,事物的重複出現也會讓人腦得到舒適的相熟感,認知「肌肉」由此鬆弛下來。著名心理學家Robert Zajonc花了很長時間研究的情形是:任意刺激只要重複出現,最後在人身上就會培養出喜愛之情。他後來把這種現象稱為「簡單接觸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官譯估計是xx曝光效應,你們斟酌就好)


我個人挺喜歡的一次實驗,是密歇根兩家大學的學生報社悄悄辦完的。連續幾個星期,這家報紙的頭版都留了塊廣告欄大小的框,裡頭會印個土耳其語單詞:kadirga,saricik,biwonjini,nansoma,或iktitaf,五中擇一。這些詞出現的頻率不同,有些只出現一次,最多的則會出現二十五次。另外,大學間的詞頻率也不同,在A大學是高頻詞的,在B大學就不是。報社未對這小版塊做任何解釋,遇有好奇學生問起時就說無可奉告,租版者要求匿名。

這神秘實驗最後階段,是在訂閱校區派發問卷,提問:「你猜這些詞里哪些是貶義、惡詞,哪些又是好詞?」結果,高頻率詞的「好詞判定」數是低頻率詞的兩三倍。打後這實驗換著形式又被人成功重複過多次,曾用漢字、人臉甚至多邊形。


簡單接觸效應與你生活經驗上的熟悉無關,且可以說跟你的知覺壓根就沒什麼關係。一個詞或圖像以你主觀無法辨識的速度刷新,你甚至不知道自己面前閃過去什麼,在重複足夠次數後你還是會跟這個詞或圖像「相熟」,並形成偏愛。簡單說,你大腦的後台系統能夠在你毫不參與的情況下對外界做反應,給足夠常見的東西歸檔、排位,順手點贊。實際上,一個事物你越是沒有留神在意,那它造成的簡單接觸效應就越明顯。


Robert Zajonc認為這種效應對生物來說十分關鍵,所以全體動物都具備,而不單止人有。在自然環境下,遭遇新事物時會畏懼、選擇逃離的生物存活率將更高;而懷疑心薄,輕易接受新鮮事的個體有後代的機會則更小,難以成為主流。


而另一方面,對無害新事物的警惕能逐漸變淡對生物也有益處。只要重複出現的事、物沒有產生烈度足夠的傷害,簡單接觸效應就凝結成形,對應的事物便被大腦後台解讀為安全符號,讓生物放鬆警覺,從而節省腦力資源。


Zajonc為了說明以上倆自然段,還特地做了個實驗。他給兩窩雞蛋放不同的音樂,這兩窩小雞孵出後,每次播到自己在蛋里聽慣的熨帖調子,它們表達焦慮的啼叫密度就驟減。

這悠久進化的成果,同樣深植在人腦之中,是社會得以組織和凝聚的基礎。面對陌生事物我們會優先嘲弄、拒絕或譴責,而熟悉的口音文字、相似的衣服和舉止,才是團結、自愛、妥當和體面——人們為「安全」發明了許多別的名字。


原文:《Thinking, Fast and Slow》, Chapter 5. Cognitive Ease , By Daniel Kahneman 豆瓣頁面
有改動,盼不會妨礙理解;「大腦後台」對應的是原文「System 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每天喝咖啡,老了睡不著覺
感覺孤獨?可能是基因作祟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