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甜黨」和「咸黨」不要再爭了,最早的粽子竟然是這個味道

「甜黨」和「咸黨」不要再爭了,最早的粽子竟然是這個味道

本文由【見微知著說歷史】獨家發佈於企鵝號,擅自轉載必究!歡迎轉發分享~

吃粽子是中國端午節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鑒於南方和北方的飲食差異,粽子也有不同的味道。比如南方的粽子喜歡放鹹肉和鹹蛋黃,吃起來咸香口滑;北方的粽子喜歡放大棗,蘸白糖吃。於是網路上出現「咸甜之爭」,擁護咸粽的「咸黨」和擁護甜粽的「甜黨」爭論不休,都認為自己喜歡吃的粽子是正統。

粽子是帶有祭祀作用的食物。最主流的觀點是為了祭祀屈原。《本草綱目》中記載,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為了不讓魚龍破壞屈原的屍體,所以用粽子來餵飽它們。《續齊諧記》則說粽子是人們給屈原吃的,可惜都被水裡的蛟龍搶走。蛟龍害怕楝樹葉和五色繩,所以人們就用這兩樣東西來包粽子。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粽子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勸吳王夫差滅掉越國,夫差不但不聽,還聽信小人伯嚭的讒言,給伍子胥一把寶劍,讓他用這把劍自刎。伍子胥絕望之下,告訴自己的家人,讓他們把自己的眼睛掛在城門上。他要親自看越國的軍隊攻破吳國都城。夫差聞言大怒,把伍子胥的屍體裹起來扔到江里。《蘇州府志增補》中記載,當地人在端午的時候用粽子來祭祀伍子胥,而不是屈原。

伍子胥比屈原早去世二百年。可能人們一開始是祭祀伍子胥,後來又演變為祭祀屈原。因為屈原的名氣更大,而且更加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在《風土記》中。《風土記》是晉代人周處所著。就是那個原先專橫跋扈,後來又改邪歸正「除三害」的周處。書中記載,在晉代的時候,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風俗。而且《風土記》中還有粽子的具體做法。

早先的粽子並不用糯米。而是用黍米。黍米是五穀之一,也是古代釀酒的材料,有白色、黃色和紅色。人們用菰葉把黍米包裹起來,成為牛角形狀。因此當時粽子還有一個別名叫做角黍。粽子用濃度很高的灰汁煮熟,在五月初五那天就可以吃了。灰汁就是草木灰加水兌成的汁。直到現在一些地方還有灰汁粽,看來這種粽子才是最正宗的。

《風土記》中的粽子既沒有加肉,也沒有蘸糖。而用草木灰水煮成的粽子大概會有一些清苦的味道吧。

參考文獻:《風土記》、《本草綱目》、《續齊諧記》、《蘇州府志增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見微知著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丘處機,被宋、金、元三個國家相請,間接救活無數人
他是明朝患有自閉症的皇帝,娶了大他17歲的宮女為妃,還對其寵愛一生

TAG:見微知著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