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車輪上的戰爭——古代中國戰車有多兇猛

車輪上的戰爭——古代中國戰車有多兇猛

戰車即古代用於作戰的車輛,適於在平原上衝擊追逐,行軍時可運載糧響、軍需,紮營時可用於防衛;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軍事兵器。我國使用戰車作戰始於商代,鼎盛於西周春秋,在其後的年代中也一直是一種有力的輔助力量。

戰車結構:

戰車既是複雜的運載工具,也是精密的武器,它是古代製造業的終極產品。大約在公元前15世紀,埃及出現了由四匹馬牽引的典型戰車,車上配備一名馭手和一名弓箭手;亞述戰車防護力要強很多,雖然車上還是二人,但馭手可以用盾牌掩護弓箭手了;波斯的戰車則更加完善,車前裝備了尖叉,以利於對付敵人堅強的方陣。

與這些對手相比,中國的戰車大概是最完美的。在商周時代,戰車的製造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它們大多由四匹馬牽引,也有兩馬或六馬的組合,戰車採用獨轅的方形車廂,有兩個直徑很大的車輪,大約在1.3米-1.6米,每個輪子有18-26根不等的輻條,車軸兩端超出車身的部分叫車轂,大約有半米左右,通常會打磨得得非常尖利,以防止敵人靠近。

到西周春秋時期,對戰車結構作了進一步改進:加大了車轅的曲度,抬高了轅端,從而減輕了服馬壓力,提高了車速;加寬了車箱,使車體寬度一般為1.5米左右,有利於作戰人員更靈活的在車內自由揮動兵器作戰;在軎、轅、軛、等關鍵部位上大量使用銅製鑄件加固或裝飾,使車體更牢固,更耐用。(這類車被稱為「金車」「攻車」或「戎車」)

人員裝備:

一般的戰車配備甲士三名,三人各有不同的分工,一人負責駕車稱為「御者」,一名負責遠距離射擊稱為「射」或「多射」,一名負責近距離的短兵格鬥稱為「戎右」。

戰車的主要武器有兩類,格鬥兵器和遠射兵器。

車戰的主要格鬥兵器為戈,戈是一種長柄的勾狀兵器,有鋒利的雙面刃和前鋒,戰車所配備的戈一般長三米左右,由「戎右」使用在戰車交錯時用於勾擊或啄擊。到了春秋時期戈大量的為戟所取代。

車上的甲士一般配備有青銅劍用於防身,在戰車毀壞或敵人躍上戰車時作貼身戰鬥。

戰車上的遠射兵器主要為弓或弩,這些遠射兵器由射手負責使用,主要在戰車較遠距離衝擊時,進行射擊。

戰車上的人員防護主要靠皮製的甲胄和盾,(也有少量的銅製防具)戰車的成員主要直立與車中戰鬥,所以甲士兵用的皮甲都有較長的甲身,並且根據人員分工的不同有不同側重,如「戎右」需要揮動戈、戟等武器格鬥所以他的「披膊」一般只到肩部,而「御者」則把「披膊」向下延伸到手手腕,並連有護手。戰車上一般使用大型盾,多數為皮製,並在盾加綴青銅部件用於加固。

到了春秋時期開始給駕車用的馬配備馬甲,用於保護戰馬免受殺傷。

除此之外一般的戰車還在不作戰時運輸一些輜重,載有一些修理戰車所需的工具。

車戰的編製:

戰車是一種大型兵器靈活性較低很難單獨作戰,在戰車中一般除本車的甲士外還配備一定的「徒卒」(步兵)協同作戰,並在作戰中由一定數量戰車組成編隊。

戰車的基本作戰單位是乘,它並不等同於今天「輛」的概念,而是指以戰車為核心的一個戰鬥編組,包括戰車1輛、挽馬4匹、輜重車1輛,還配屬有編製不一的步兵,西周時期是每乘配備甲士10人,3人在車上,7人在車下,到了春秋車戰成為主要作戰方式,隨著各國兵源的增加(春秋前一般只徵召平民貴族參加軍隊)軍隊中車載甲士和步卒的比例有了變化,每乘戰車的徒卒增大到七十餘人,(即當時許多文獻中所謂的車千乘,帶甲十萬)作戰時一般十五乘編為一個「偏」,每兩個「偏」編為一卒,這成為車兵作戰的基本單位。

作戰動用:

我國戰車的使用主要在商代至漢代初年,以後其在軍中的地位被騎兵所替代,成為一種輔助型的兵種。在車兵縱橫天下的千年間,其作戰使用根據本身的結構、戰術特點有著其特殊之處。

戰車作戰主要在平原地區,雙方接近時先用弓弩對射,使用強大的火力希望造成對方的陣型混亂,接近時如果雙方的戰車正面相遇,兩車間的距離在4米以上,3米左右長的戈、戟等兵器無法殺傷對方,只有在兩車交錯的時候才能使用長兵器格鬥。

戰車是一種大型的兵器,一輛戰車體積長寬各近3米,加上兩側部署的徒卒,要佔有相當大的體積,這樣的大型戰鬥單位的機動性很低,難以迴轉和迂迴。加上武器使用的限制,雙方要爭取在交錯格鬥的瞬間或得夾擊的機會。使得要發揮出部隊的最大戰鬥力,就必須組成嚴密的陣型,要求部隊有良好的紀律、指揮。

有了以上的特點決定了西周、春秋時代的軍隊作戰十分講究陣勢和隊型,所謂陣型指的是各種戰鬥的隊型,古代軍隊在作戰,行進,訓練時都有一定的陣型,以保障整個部隊行動的統一協調,使「勇者不能獨進,怯者不能獨退」,部隊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整體作戰力量。

西周時期的作戰車兵一般採用大型的橫陣,在廣闊的平原上布陣,戰車一字排開不做縱深配置,把徒卒部署在戰車的前方,這樣的隊型可以左右呼應,避免受敵軍夾擊,在接近戰兩車交錯時,如果能維持嚴密的隊形有利於形成夾擊對手的機會。這一時期的車戰,隊型的整齊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戰鬥的勝負,在交戰時要不停的整頓隊形。在這樣的作戰中統一的指揮是重要的,將領通過金鼓和旗幟來指揮軍隊進退、快慢和調整隊列,來保證戰鬥過程中整個部隊的隊型始終嚴整有序。但是這樣的作戰十分的節奏十分的緩慢,交戰過程中戰車不能快速賓士,步兵也不能快速奔跑,追擊時也要保持隊形,也不利於長途的追擊。典型的戰例就有在周滅商的決定性戰役牧野之戰中,周軍指揮就命令士兵每前進六、七步就停下來重整隊型,而商軍雖然人數眾多卻因為士氣不振和奴隸的叛亂而隊型大亂,導致慘敗。

到春秋時期車戰中陣勢仍然是制勝的關鍵,如在晉楚的鄢陵之戰中,就有人指出隊形不整的楚軍是不會戰勝的。但是與西周及春秋初期相比,這時的車戰有了較大的發展,陣型較以前更靈活多變,戰鬥中徒卒也發揮著更大的作用。這一時期徒卒不再單一部署在戰車的前方,而是分散部署在戰車的四周,加強了向各個方面的機動力量。並且這一時期戰車不再是單一的列成密集的橫陣,而是分散部署,並形成多排的縱深部署,使戰車的運動更靈活,便於調動,能適應多變的戰場,防備敵人的衝擊並能快速的進攻和追擊。

春秋時隨著軍事學的發展,軍隊的指揮們根據不同的兵力,地形等條件,靈活的把軍隊布置成各種作戰隊形,能靈活運用陣型的軍隊往往能戰勝那些陣型不整或墨守成規的軍隊。不同陣型有多種名稱如:魚鱗、魚麗、雁行,一字等,但基本的就只有兩種即圓陣和拒陣(方陣)其他陣形可以說都是這兩種陣形的變種。圓陣是一般用於防守的陣形,組成圓陣時戰車將首尾相連,結成環狀,徒卒部署在戰車的前方。拒陣主要用於進攻,拒陣中的戰車一般雙車配合作戰,攻勢時兩車分散夾擊敵車,守勢時兩車靠攏各自掩護友車的一個側面,避免被夾擊。因為戰車的靈活部署這一時期也出現了追擊的隊形,即在高速的追擊中把方陣展開,從兩冀包抄敵軍,圍而殲之。

車戰是成本極為高昂的一種古典戰法。戰車精良、車上技擊、車下配伍,是車戰的三個基本要素。一輛裝備精良,經得起高速賓士、劇烈顛簸、強力衝撞而又能保持作戰性能的戰車,大約需要數十家農戶的一年的賦稅才能打造出來。春秋時代,一個大諸侯國能擁有一千輛戰車,便是非常難得的了。而車上甲士的技擊訓練更是嚴格。且不說在高速顛簸中保持長矛擊刺、強弓遠射的殺敵能力,僅甲士所需要的基礎功夫――駕車、馬術、車上平衡、相互配合保護等,就遠非一般人所能勝任。

結束:

戰車是運轉不靈的龐然大物,出擊必須選擇最有利時機,一旦衝出去,你很難指望它安然的退回來。為了使甲首的弓箭發揮威力,戰車部隊會在寬廣的正面上實施衝擊,當然利用拋物線間接射擊也是可行的,但準確性和殺傷力就無法保證了。千萬不要相信戰車可以反覆衝擊的鬼話,即使挽馬的體力允許,大量戰車集中轉向所造成的混亂也是難以想像的。事實上,春秋時期的大多數戰役會在一天之內分出勝負,一鼓而克才是戰車最標準的取勝方式。

右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一刀在手,天下我有——盤點幾款男人最愛的冷兵器
古代戰場上被別人砍一刀 沒有死會有什麼樣的下場?

TAG:天下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