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三湖蝴蝶的分布與早期命名

三湖蝴蝶的分布與早期命名

會養魚,造景,懂生活的人都關注了

水族圈!





來源:呂偉布






不管是在食物而且是庇護的需求之故,蝴蝶都是僅出現在於岩石棲地,所有蝴蝶都是藻類刮食者,他是以剪或撕下岩石上的藻類為食,如此便不會在攝食中誤食沈積物,蝴蝶的外側牙齒是雙叉形且緊靠在一起成一個密梳耙,這樣於就可以用它來緊抓住藻叢,以咬或搖晃頭部的方式將藻類從岩石上拔起,所以和食性相近的P屬龍王鯛而言,其食物來源是有生態區隔的,因此蝴蝶往往可以和龍王鯛共處一棲地而能相安無事,但在人工環境中由於這類食物來源少,同時因為空間狹小最好不要混養。







雖然在棲地上可供他們肯時的環境有限,但蝴蝶很少出現有幾百隻的覓食群,相反的多數覓食區都被蝴蝶個體緊緊守護著,所以可以說,所有的蝴蝶都是有領域性的,特別是雄魚的覓食領域都相當大,領域直徑可超過2公尺,同種的都會被驅逐(即使母魚也有可能),但母魚也會有自己的覓食區,對同種母魚也照樣會驅逐,但母魚的覓食區較小而攻擊性也不會太強,所以不難見到在同一塊石頭上同時有數個個體覓食。







雖然所有蝴蝶都是母魚口孵型,但只有T.annectens(T.polli是它的同種異名)才會有同性二型的情形,也就是雌雄顏色不同,T.annectens和其它同屬的最大差別在於它的尾部是叉型尾。口孵的母魚會小心的從石頭上獲取食物來餵食口中的仔魚,也可能順便給自己養分,因為蝴蝶的口孵期可能長達一個月之久。大部分種類的雌魚會在釋出仔魚後繼續守護他們幾天,其中珍珠蝴蝶類的照顧可能最久,但也有不照顧者。







T.moorii的模式種采自Kinyamakolo也就是Mpulungu(實際上是幾公里外的小鎮Kasakalawe),以『夕陽蝴蝶』的貿易名稱販賣,顧名思義其體側有一塊橘黃色斑,另外在Chaitika地區所捕獲的種類則稱為『藍彩虹蝴蝶』,但納力森(Nelissen)將它命名為T.moorii的亞種,但經過比對後最後還是把他們歸類在T.moorii這一種中,但由於本種的變異型實在是太多,因此很難用一種色彩模式來形容,也因此他們的名稱也就多變而容易造成困擾。







來自坦尚尼亞的大部分變異種很少出口,但有一種則是例外,他就是俗稱『紅彩虹蝴蝶』的Kasanga地域種,這是一種在該地相當常見的漂亮個體,而隔著沙灣另一邊的個體稱為『藍火焰蝴蝶』,這種個體背部有藍點,缺乏像紅彩虹體側的黃色塊但背鰭藍點更多,雌魚則稍帶黃色但不如紅彩虹般濃厚,這種藍火焰的分布主要局限在靠近Muzi村的陸岬區域,Samazi種則顏色偏暗,紅、藍斑點比起藍火焰也但了很多,所以叫不具吸引力。在Malasa島的個體胸鰭後方有數道黃色短橫紋,背鰭為黃色且體色為黃灰色基調,而在Hende B以北地區的族群則普遍在體側有數道橫紋,但雄性成體會變的不明顯。






在可倫波河以南沿著Chituta灣東岸有著一種特殊的紅眼品系『快森札蝴蝶』,部分個體表現出橘色斑塊的特殊品系,這即是玩家所熟知的『金色可倫波蝴蝶』,只有完全成熟的個體才有這種特殊色彩表現,一般在市場上屬高價品種。而在Kasanga和Chaitika角之間的個體特色是淡紅色頭部上有藍點,而介於盧富布河和Nkamba灣之間的兩種型式稱為『南鈷蝴蝶』和『伊蘭姬蝴蝶』,頭部無斑點但體側為黃色。






在盧南瓜河以北數公里處可以發現在岩石上層有著一類紅色變異種,這是不同於T.moorii的種類,其特徵是酒紅色的色彩模式,兩眼之間有山形條紋,,某些品系特別是雄性個體在臉頰下方還有淺色條紋,另一種可以和T.moorii區別的特徵是在臀鰭,所有的T.moorii臀鰭第一條棘處都有一道藍紫色條紋,但T.sp」red」則沒有這種藍色條紋,而是在臀鰭後緣為暗棕或紅色,在水面下T.sp」red」幾乎是呈現深色甚至是近乎黑色的身軀,可做為其辨識方式,因為所有的T.sp」red」其體側都沒有淺色,而這種淺色體側正是T.moorii的明顯特徵。






這些紅色種類的蝴蝶的分布通常填補了T.moorii的分布斷層處,很少和T.moorii有重迭,重迭區也很狹隘通常僅有數百公尺,最常見的一種稱為『尾帶蝴蝶;Tailstripe moorii』,是采自Kipimbi角和Katete的個體,特徵是尾柄有一紅色短縱帶。而在Kiku以南鄰近Livua岩石地區有著一種美麗的地域種,其鰓蓋下緣至喉部、前胸有著鮮艷的紅色稱為『血喉蝴蝶』,但僅有零星出口。







T.sp」black」來自坦湖北半部,同樣有數種地域型,但其分布在東西兩岸確有著相當大的鴻溝,呈現不連續分布,其中Uvira個體是全黑,而Pemba個體則是體側中央有一橘紅色橫帶,一般稱為『紅寬頻蝴蝶』,而來自Kariza的個體則是很受歡迎的『黃寬頻蝴蝶;KaiserII』,還有來自Bulu岬等區的『雙星蝴蝶』,體側中央靠背鰭處及接近尾部各有一塊紅斑。







虎皮蝴蝶類T.brichardi的命名是采自浦隆地Nyanza Lac的個體,在國外一般稱為巧克力蝴蝶,這種算是分布最廣的蝴蝶,其特徵是身上明顯的橫條紋,但這種特徵僅出現在幼體及雌性成體(故以虎皮蝴蝶之名販賣),成年雄性個體則是僅有一些殘存痕迹,體色則是褐色或偏綠。







一般T.brichardi較能忍受沈積物較多的岩石表面,故能出現在泥沙淤積地區及較深的岩石區,這也許是他廣佈於東西兩岸的原因,在人工環境中T.brichardi顯現出比他種蝴蝶有更多的攻擊性及護衛領域的決心,這種決心同樣也在野外設定中發現,在有T.brichardi和T.moorii共同存在的地區,有T.brichardi多存在於超過10公尺深的區域,但其上層水域卻看不到一隻T.moorii,雖然一般相信個體的攻擊層級的重要因素是來自守護領域,但攝食方式的差異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T.sp」ikola」里最有名也最受歡迎的就是寬金帶蝴蝶『Kaiser Moorii』了,這種地域種只出現在Ikola和Isonga的岩岸,他似乎是獨自成一族群,其它地域種則不明。



常以珍珠蝴蝶為名的T.duboisi可以說是最受歡迎的蝴蝶了,主要是因為幼體全身為黑色,並布滿了淺藍色的斑點,看來非常討喜,但隨著成長其斑點會逐漸隱去,取而代之的是藍色的頭部故成體多以藍面蝴蝶稱呼,相較於其它種蝴蝶來說T.duboisi它的嘴較尖長,所以在覓食時身體和基質之間會形成比他種蝴蝶更大的角度,這種姿勢在涌動水層中覓食時並不利於保持穩定,這或許是T.duboisi多生活於比他種蝴蝶更深層水域的原因。





- The End -







分享水族知識,傳遞快樂生活!


感謝每一天有魚、有景、有您的陪伴!


一切靜好,而我們一直在!


轉載請獲取授權!







 

 

 

 ●






讚賞是對水族圈最好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族圈 的精彩文章:

莫斯樹造景案例一次看個夠!
100個ADA大賽獲獎作品,素材參考。

TAG:水族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