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籍保護人才培養「三位一體」新模式 初步扭轉專業人才匱乏局面

古籍保護人才培養「三位一體」新模式 初步扭轉專業人才匱乏局面

古籍保護人才培養「三位一體」新模式 初步扭轉專業人才匱乏局面

古籍保護人才培養「三位一體」新模式 初步扭轉專業人才匱乏局面

朱振彬指導學員修復古籍

12家國家級修復中心設立

2005年,一個當時我國最大規模的古籍保護的歷史與探索成果展——《文明的守望》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展。隨後配合展覽,國圖對國內古籍的保護現狀展開了調查。「調查顯示,2007年之前,全國從事古籍修復的專業人士不足百人,堪稱『瀕危行業』,」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培訓組組長楊照坤告訴記者。

在此基礎上,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展,全國古籍普查工作順利推進,並計劃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基本完成。「目前,涉及到2000多家古籍公藏單位收藏的260餘萬部14360函古籍,包括部分少數民族古籍和民國線裝書,已經得到普查。國務院先後公布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錄古籍12274部,全國20個省區建立了《省級珍貴古籍名錄》,收錄古籍24790部。這些古籍的保護和修復,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

楊照坤介紹,在古籍保護的人才培養方面,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已經探索出培訓基地、高等院校、傳習所「三位一體」的創新模式。「其中,培訓班、培訓基地針對的是古籍保護已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是基礎培訓;傳習所重在古籍修復的非遺技藝傳承,採取傳統的『師帶徒』形式,充分利用專家資源,專項培養古籍修復的骨幹力量;而高等院校教育則重在學歷教育、學科建設,為的是將古籍保護人才的培養專業化、體系化,努力建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楊照坤介紹,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已有9000餘人次參加過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相關培訓,範圍涵蓋全國1900餘家單位。迄今,全國已設立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建立12家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和1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附設25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共計「收徒」216人。而在高等院校培養方面,全國共有十餘家院校開設了相關的專業,其中與國家古籍中心保持長期合作的有4家高校,截至今年共招生126人。「在人才培養方面可算是卓有成效。在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全國共評選出古籍重點保護單位180家,也就是說,在2007年前,專業的保護人才平均每家不足一人。如今,很多古籍收藏單位在古籍保護專業人才方面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

古籍保護人才培養「三位一體」新模式 初步扭轉專業人才匱乏局面

國圖給紙張染色使用的栗子殼

配紙講究染色用的是栗子殼

「開辦培訓班的好處就在於,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高效地幫助古籍收藏單位培養保護和修復的人才。」昨天,記者在國圖古籍館文獻修復室看到,「第九期全國古籍修復技術與工作管理研修班」正在開展,國圖古籍修復專家朱振彬正在「手把手」給十幾位來自全國各圖書館的古籍工作者指導培訓。

「本次我們從「天祿琳琅」中精選了《漢書》(元大德刻本)、《荊川先生右編》(明萬曆刻本)、《歷代名臣奏議》(明永樂刻本)三種12冊中、重度破損珍貴藏品開展修復。」朱振彬介紹,「天祿琳琅」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藏書精華,也是仍存世的清代皇室藏書,但這套「皇家藏書」卻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浩劫、命運多舛,破損十分嚴重。「國圖是全世界『天祿琳琅』藏有量第二多的單位,共收藏279部、3000多冊。在2013年8月我們啟動修復工程之初,我們計劃在五六年的時間內完成修復任務。但隨著修復工作的逐步展開,我們發現這些古籍的破損程度要比原先預想的嚴重很多。」朱振彬說,由於此前在歷史的顛沛流離中保管不善,「天祿琳琅」中的許多古籍出現了絮化、蟲蛀、鼠嚙等情況,甚至有很多書打不開,因而沒法編目。「我們將古籍的破損程度分為5個等級,其中五級最低、一級最高。而按照『天祿琳琅』的現存情況,一級、二級是它的『常態』,嚴重破損的佔總量的1/10左右。」如今,「天祿琳琅」的修復工作已經過半,「時間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高質量的修好它。」

「我在浙江圖書館從事修復工作已近十年的時間,還從來沒有上手修復過這麼高等級的珍貴古籍。來到國圖,我見識到了更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來自浙江圖書館的培訓學員汪帆說。而國圖的修復究竟有哪些不同呢?「舉個小例子吧」,說著,朱振彬從修復台下取出了一隻整理箱,裡面裝的是一整箱毛栗殼。它們與古籍修復有什麼關係呢?「國圖修復古籍用的都是純天然的材料,配紙時紙張的染色很有講究,很多情況下用的就是栗子殼兒、橡果殼兒。」

古籍修復組組長鬍泊正在修復的《事文類聚》即將完工,他告訴記者:「這本書破損比較嚴重,修復時最重要的是在大量使用補紙的過程中,不改變它的外形。除了襯紙要盡量薄以外,還要盡量少用漿糊、少上水,干預多了反而會影響它完成後的外觀。」朱振彬介紹,過去前輩們在修完古籍後,還要對其進行打磨,打磨後的古籍非常齊整,煥然一新。來到國圖後,書就不能打磨了。我們追求的是保持原樣,要保留舊裝的「味道」,要讓修完的古藉歷史痕迹還在。

「師帶徒」共同修復一部古籍

傳習所是古籍修復技藝傳承的重要途徑,在國圖開設的國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的基礎上,全國分設了25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迄今「收徒」共計216人。「傳習所採取師徒同修一個古籍項目的方式,在具體實踐中,由師傅『手把手』帶徒修復古籍。」長期負責古籍保護人才培養工作的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庄秀芬介紹,傳習所的培養每年都有修復任務的相關要求,學徒每年至少要學會3到6項專業修復技能。從2014年第一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開設至今,各傳習所修復古籍超過6000冊。

「人們常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而對於古籍修復來說,許多人甚至要坐20年的『冷板凳』,『師帶徒』的傳承方式漫長且紮實。」朱振彬是國圖第一代古籍修復專家,他還是被譽為古籍修復「一代國手」的大師張士達的弟子,如今他也是國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江蘇傳習所的導師。江蘇傳習所位於南京圖書館,是古籍藏量全國第三的收藏單位。為什麼選擇在這裡收徒?朱振彬說,這和自己的老師頗有一番淵源。

上世紀60年代,張士達來到南京圖書館,修復了有南圖「十大鎮館之寶」之稱的《蟠室老人文集》(宋刻本)。而江蘇傳習所開辦的首個任務,就是修復與之並列「十大鎮館之寶」的顧炎武手稿——《天下郡國利病書》。「我很希望能夠看看我老師在南圖修復的這部《蟠室老人文集》。過去的古籍修復不像現在,是沒有檔案記錄的。能夠看看老師在南京留下的修復技藝痕迹,我認為這是很奇妙的緣分。」

如今,江蘇傳習所《天下郡國利病書》的修復項目還未正式開啟,「我查看了這部古籍破損的情況,有酸化的問題,裝幀形式也比較特殊,因此不是十分好修復。」在朱振彬的建議下,傳習所找出了一部類似破損程度,但不及這部書珍貴的手稿給學員們「預習」,提前積累經驗。「古籍最合適的保存條件是溫度18℃、相對濕度55%的恆溫恆濕環境。南方的夏季很難完全達標,因此我建議錯過潮濕季節再開啟項目。」如今,乾爽的時節即將來臨,朱振彬也將啟程奔赴江蘇帶徒。

古籍保護統一教材正在制定

「破解古籍保護人才長效培養問題,高等院校的學科、學歷教育是一條有效的途徑。」長期負責古籍保護人才培養工作的國家古籍中心副研究館員庄秀芬介紹,自2014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開始與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天津師範大學四所高校合作開設相關專業,招收專業碩士以來,吸引了業內在職人員和高校應屆畢業生踴躍報名。到今年,已經招生126人。

這些學生在古籍專業學習的方向各不相同,古籍修復、整理、編目、出版……根據各學校特色各有不同的側重。而他們的職業前景也是比較好的,「畢業生超過一半進入了博物館、圖書館、研究所等相關單位,其餘的大部分也在培訓機構、出版社、數字化公司等相關行業從業。」

庄秀芬指出,側重學科設置和建設、落腳於高等院校教育是未來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如今,迫在眉睫的是編撰統一的學科教材,「包括文獻整理、古籍保護和整理出版等相關內容都會設定基礎的教材。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各個學校的特點,培養出有特色知識、技能的畢業生。」庄秀芬透露,統一教材預計在兩三年內編寫完成,投入使用。

朱振彬則提出,目前古籍保護專業是掛靠在檔案學等相關一級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要探索未來發展成獨立一級學科的可能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他的印章你都認識嗎?
沈津:有多少中國古籍存藏在美國東亞圖書館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