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孩子哭鬧時,最需要你的愛

孩子哭鬧時,最需要你的愛



作者 | 

魚爸


來源 | 

養育男孩(ID:breedboy)




當孩子哭鬧時,你是怎麼做的?

我們常常會看到兩種情形:




一種是寶寶哭的時候就發飆;




被那壞情緒籠罩的瞬間,就算是旁邊聽到的成年人,都會覺得尷尬,甚至產生不安。

而於孩子而言,感受大多是恐懼的。





不準哭!




不要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基於此類的話層出不窮。




還有一種溫和耐心的母親,會不急不躁地安撫自己的寶貝,會說:「媽媽在這,寶寶不哭啦!」



媽媽在這,簡單的幾個字,往往能給孩子莫大的安慰。




其實最後的結果都是孩子停止哭鬧,可父母不同的方法,卻會造就不同性格的孩子。




01



前幾年有一種育兒觀點非常流行,說:

孩子哭了不抱,只有不哭才抱。




其實這種方法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孩子為什麼會哭?

因為他們內心有不安,有了需要,或者有不滿的感覺。




特別是年紀小的寶寶,通過哭聲來喚起母親的關注,得到了母親及時的響應,他才會有安全感。




孩子對事情的判斷跟我們不同,可太多的大人卻用自己的思維去替代孩子的思維方式。




比如你跟幾個月大的孩子說,「媽媽就出去5分鐘,寶寶不哭!」




這句話等於沒說,

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5分鐘是多久

內心更害怕媽媽消失後就不會再出現了,所以他們會不依不饒地哭著。




記得那時候孩子6個多月的時候,時時刻刻也看著媽媽。

所以我們吃飯的時候,也要放在身邊,有時我一隻手抱著他,一隻手吃飯。




當然,有一次我們也說要好好「整治」一下他,不能慣著他總是哭總要抱著的脾氣。




所以那次他在椅子里坐著哭,我們倆都忍住沒有理他。



他就一直哭,那次應該是哭得最久的一次,可我們也得到了狠狠的教訓。




小傢伙晚上就出現了高熱的情況,而且接下來的幾天都不愛吃東西。




我倆都後悔不已。

因為自己的無知,讓他受了無端的折磨。




對於幾個月的嬰孩來說,如果沒有得到母親或者養育者的積極響應,

哪怕是短短的一分鐘,對孩子來說也是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恐懼。




因為他們感受到的世界如混沌一般,自己是漂浮著的。

因為母親的響應和愛撫,才讓他們感覺到存在。




那種感覺應該如同在太空中的一艘飛船,它通過與母艦的聯結保持正常的運轉。




一旦失去了母艦的響應,那肯定是無助而恐懼的。



02




我們常常渴望孩子獨立,所以會在不知不覺中推開孩子,

不想孩子粘著自己。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我也常常有這樣的瞬間,在這夜深的時候就能清晰地反思。





比如當我蹲下時,他會興奮地趴在我的背上;


在沙發上時,一下子就躥到我的肩膀上騎馬;



走路時有時抱著腿。




也許是我最近跟他分離的時間多了,也許是我推開他的次數多了。




因為我會跟他說不要這樣趴著,而我不喜歡你這樣抱著。




可我越是如此,他越要找尋我抱著他的感覺。




但細細一想,

小傢伙正是奔向6歲的年齡,再不好好抱抱,也許我就抱不動了。




當孩子靠近我們的時候,還是不要有太多顧及,就好好抱抱他。




有很多媽媽說,為什麼孩子越打罵反而越哭鬧?




因為孩子沒有好好哭過一場,總是在父母的打罵中終止,他們就會找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種感受也許是一直壓抑著的憤怒或者恨意。

小小的孩子會愛你,也會「恨」你。




所以你會聽到孩子跟你說,「我愛你!」,也會親親你。

有時又會蹬著眼說:「壞媽媽」、「壞爸爸」。




這其實都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孩子需要我們給予響應,

因為只有響應才能幫助孩子去處理這些情緒。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

任何不可愛的行為,都是在呼喚愛。




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其實是最需要你愛的時候。




03




當孩子哭的時候,你肯定會著急,也會生氣,但一定要深呼吸冷靜下來。

因為他在呼喚你的關注,期待你關注到他的情緒和想法。




前幾天帶兒子和侄子去看電影,結果電影的場次錯過了。

小傢伙就耷拉著臉,過馬路也不許我們拉著,反正各種找茬。





回家給你放好看的電影,好不好?


不行,我就是要看!


過幾天有恐龍電影上映,帶你來,可以嗎?


不行,今天要看!




讀小學的侄子明顯就能控制情緒了,他知道錯過了沒辦法,覺得回家看是個不錯的選擇,也勸弟弟,還說這個電影不是很好看。




可他就是不滿啊!




當我們回家的時候,我跟他說:「我知道你就是想今天看一部電影,不管好看還是不好看,也不管時間早晚,就是要看,對不對?」




「對!」這時他開始看著我說話了。




「那好,我們回家也能放一場,我用投影給你放!你自己做主。」




「我要看一個小時!」




「一個小時太短了,看兩個小時吧!」




他很驚奇地看著我。




「好電影一般都要兩個小時,你等會回家跟哥哥一起找。」




這個約定就這樣達成了。




我知道,

其實當我說出他內心的想法時,他就開始釋然了

,否則就是一直哭。




04




父母能夠做的,就是看到孩子們渴望被愛、被關注的需要,並且明確告訴孩子:

我愛你,

你是可愛的,你值得被疼愛!




這種愛是無條件地,而且這種愛從你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假如一位年輕的媽媽剛剛生了孩子,孩子能在她的身邊,彼此待在一起。

媽媽跟孩子之間是能彼此感覺到的,這種親密關係非常重要,會對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而且,這能

讓孩子的內心感到溫暖,成年後待人也會溫暖很多。




細數身邊的人,包括我們自己,每個人的性格形成幾乎都能追溯到童年。

當年父母注入的溫暖感覺,將陪伴一生。




多年後,真正能幫你抵抗挫折,承受壓力的,就是內心是否強大。




而父母最初的溫暖的愛,就是這內心強大的核心。





作者 |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已出版新書《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德芬空間 的精彩文章:

幸福婚姻三角理論:穩定的關係,這三點缺一不可
越活越豐盛的人,都有「被動賺錢」的能力

TAG:張德芬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