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1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最大的謊言嗎?

有一個印象深刻的高贊回答是這麼說的:


這句話並不是謊言,只是用錯了對象,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來往死里折騰孩子,而是現在往死里折騰自己,因為孩子的起跑線是你,你的經濟能力,學識修養,道德三觀,決定了你孩子從哪開始跑,往哪裡跑,怎麼跑。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中國許多的孩子們小小年紀便開始背著沉重的書包,奔波於各種培優班,上不完的課,寫不完的作業,假期少得可憐。

為什麼小孩子們就有了如此大壓力,大概就要說到中國式父母所固有的思想:「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最後家長們的「為孩子好」用力過猛,累了自己,也傷害了孩子。

其實不少人忽略了,孩子的起跑線正是家長,父母跑的越遠,孩子才離終點越近。



2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看著孩子寫的字格外大、丑,動作還慢,便忍不住著急;看著孩子說話不利索、總是會尿床又忍不住著急;檢查孩子作業錯得一塌糊塗、教了好幾遍也不會更是著急。


原本父母都希望看著孩子在快樂中慢慢成長,可是,有一種敵人叫做「別人家的孩子」,而他們一旦某方面優秀了,作為家長便開始惴惴不安。

家長群里紛紛比著晒成績的時候,鄰居圍坐聊天互相攀比孩子的新才藝的時候,開家長會老師表揚別人批評自己的時候......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本來就有點著急,一旦有了比較更是讓父母焦慮不已。

四月份印度電影《起跑線》大熱,豆瓣獲高評分8.2分,用喜劇化+戲劇化+生活化的方式,講印度人也和我們一樣,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這部電影是說一對開服裝店的主角夫婦為了讓女兒通過上名校擠進上層社會,而做出的種種努力的故事。

而印度是一個階層分化相當嚴重的國家,英語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門語言,更是代表著上層社會。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非常渴望打破階層的束縛說過得一段話: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而在我們中國也是如此,像《起跑線》里的父母一樣,怕孩子會在未來的競爭中失利,所以拚命給孩子們報興趣班、培優班,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時間。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記得在小表弟家玩的時候聊到,姨媽表示小學時全班只有他一個人沒有報培優班,所以初中時也送他去了培優班學習,大年三十當天都在補習。

中國的教育競爭是真的激烈,只有進一所好的小學才有機會進入好的初中,而進入好的初中才有可能進好的高中,最後才有可能考到好的大學。

孩子出生後的教育就開始環環相扣,每一步都影響著未來,這也是父母們都這麼焦慮和重視的原因。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3



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辛苦付出了許多,甚至有的家長想著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都無所謂,這樣其實是很不健康的想法。

孩子的起跑線,最終還是取決於你是個怎樣的父母,不求德智體美勞樣樣精湛,但求健全人格和內心善良。

還記得前不久的迪士尼摸臀事件,8歲的孩子碰了一個年輕姑娘的臀部,女孩說了男孩幾句,結果就被男孩的三位家長推搡辱罵,其中一個更是過分,直接開罵:「碰到了就碰到了,你長這個X樣,誰摸你屁股啊!

原本是一個很小的摩擦,一句道歉便能結束,但家長不顧對錯,不依不饒,最後弄成熱點事件。

家長如果不在小錯事上對孩子加以管束,以後都不知道會做什麼大錯事。

你以為在替孩子出頭,實際上,只是你沒有教養的體現,不僅害了他,未來他懂事了也會反過來怪你。

與此相反的是,另一張圖也在朋友圈刷屏: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地鐵上一位媽媽懷裡抱的孩子睡著了,怕孩子踢到旁人,她用手一直捧著鞋子,直到下車。

一位媽媽獨自帶寶寶坐飛機,她怕寶寶會吵鬧,打擾到其他人,便為大家準備了小禮物,裡面有小卡片、耳塞、糖果。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小卡片上寫著: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一個孩子在書店「順走」了四本漫畫書,家長發現後寫下道歉信,並留下書的全款,一大早就從門縫塞進書店。

道歉信上寫:


「你好!由於我教子無方,(兒子)在你店裡拿了四本(漫畫)書;

貴店門沒開,本應帶上兒子親自來道歉,沒開門,我給你(把錢)放裡面,對不起!」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窮養富養,都不如孩子有教養。教養是能深入到人骨子裡的特點,是父母真正能夠給到孩子的東西。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錯誤的教育方式和缺位的父母。有教養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他們的複印件,孩子的未來與父母的教育息息相關。

外國曾拍過一部紀錄片叫《56UP》,選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從7歲到56歲,每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

導演的原始初衷是:父母是否會決定孩子的未來?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富人區的孩子們,在7歲時就開始在父母的帶領下閱讀《金融時報》《時代》,懂得社會規則,懂得如何規劃人生,21歲時分別進入頂級大學,畢業後成為知名律師和導演。

窮人區的孩子們則沒有那麼幸運,7歲的男孩子們熱衷於打架玩鬧,女孩子們討論結婚生子看,這些家長對孩子也是不怎麼管束。成年後的他們基本複製了上一輩的生活,繼續成為底層勞動力。

卓越出色的父母的確能給孩子更多的引導和資源,讓他們從童年開始就有目標有規劃,接受良好的教育、找到令人羨慕的工作。

而自己本身都過得一塌糊塗的父母,無法給孩子更多的指引,更沒有想法去如何幫助他們,只能靠孩子自己茫然摸索。

這個紀錄片也告訴了我們:每一個父母都會影響甚至決定孩子的未來。

人生的起跑線是存在的,在就在於父母的眼界和格局。

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路有多遠,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世界有多大。



5



有一句話叫做:孩子是一張白紙,怎麼塗色取決於你。


「我成了這個鬼樣子,都是爸媽害的」


有粉絲曾私下跟我抱怨,說:


我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起跑線,斥巨資買了學區房,還購買了大量書籍給他做了一個堪比圖書館的書房。

儘管我費盡心思做了這麼多,他學習不僅不好,還跟同學打架鬥毆。


經過詢問之後才明白緣由,他只是讓孩子學習,然後自己去看電視玩手機,從來不陪孩子學習;經常和朋友在家喝酒,帶孩子外出時候遇事急躁容易動手。

孩子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難道還不清楚嗎?想讓孩子變好,就要先改變自己。

家長的言行里藏著孩子的未來,你是什麼樣的家長,孩子就是什麼樣的孩子。

試想一下,你躺在沙發上瘋狂玩手機,卻想讓孩子乖巧安靜的寫作業看書,這現實嗎?

孩子不聽話,你一直在抱怨,請記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做好父母不容易,要給孩子樹立榜樣更不容易。



6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足夠努力成為優秀的父母。

即使沒有辦法給到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但是依然會努力給孩子底氣去選擇自己想走的路。

像《起跑線》里的父親拉吉做出的抉擇一樣,希望孩子是一個有健全人格和善良內心的人。

所以,做一名出色的家長吧!這樣的話孩子也一定很有出息,成就孩子的人最終是你而不是別人。

願你做好孩子的起跑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