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封龍山頌》

《封龍山頌》也稱《封龍山碑》,東漢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十月立。原碑在河北元氏縣西北之王村山下。清道光27年(1847)為元氏知縣劉寶楠訪得,移置城中文清書院。隸書,十五行,行二十六字。

這是一塊在用筆上很近似《石門頌》和《楊淮表記》的漢碑。它圓筆中鋒,鋒芒內斂而奔放,極饒篆書意趣,因此突出地表現出寬博、豪放、雄肆的美感。楊守敬在《平碑記中》謂: 「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封龍山頌》也稱《封龍山碑》,東漢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為祀山頌神而立。清代此碑在搬移中斷裂為三,現在斷裂前的拓本,已是十分罕見的了。

《封龍山頌》在結體上也很有特色,大多字形偏長,重心較高,下半部時見散開,而左右兩角又時有偏移,加上橫畫的運用或上斜,或下傾,從而形成了平中出奇,穩中有險的生動筆致,其妙在有意無意之間。

《封龍山頌》用筆圓潤似《石門頌》,但外形方硬過之;筆劃瘦硬險峻似《禮器碑》,但樸厚遒潤過之。所以它兼有二者的美,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大氣磅礴封龍山

試論《封龍山頌》的藝術特色及其學習要旨

兩漢是我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時期。400多年間,經由各種書體的孕育和演變,隸書、草書以及行楷書在筆法、結構上打破了篆書相對單一勻稱的格局,為中國書法史平添了一串鏗鏘有力的音符。

東漢時期的書法刻石蔚為大觀,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我國現存的漢代書法刻石原石絕大多數集中在東漢,而且主要是在東漢晚期,其中以河北元氏縣的《封龍山頌》為傑出代表,可謂我國漢代書法藝術精神的代表作。

封龍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據《禹貢》記載,封龍山一帶古屬冀州,春秋時為鮮虞國,後歸屬晉國,戰國初屬中山國。公元前400年左右,中山國在封龍山下設封龍邑,故封龍山之名稱由來也許更早。在漫漫的歷史進程中,漸漸形成了以封龍山為中心的一個多元文化圈。

東漢初年,光武中興之際,政治清明,經濟文化也有所發展。然而由於歷史原因,生產力低下,其時的勞動人民在各種自然災害的困擾下,因抗爭無效,只有乞求神靈的庇佑。這是漢碑得以建立的主要根源之一。

《封龍山頌》東漢延熹七年(164)十月立,碑原在河北元氏縣西北45里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移址於城中文清書院內。此碑字跡筆畫流暢,體勢寬博,遒勁豪放,集陽剛與典雅於一身,為元氏漢碑中最為優秀者。就其書法藝術價值而言,可謂元氏漢碑之典範。更有專家稱之為中國漢代藝術精神的傑出代表,為書法界所重。

此碑碑陽第一行豎刊「元氏封龍山之頌」,後世著述因而多稱其為《漢元氏封龍山之頌碑》,一般簡稱之為《封龍山頌》或《封龍山碑》,亦有簡稱《封龍山》者。

《封龍山頌》道光年間才得以面世,流傳較晚。但其不俗的風格、大氣磅礴的藝術氣息直逼此前面世的諸多名碑,備受書壇敬重。

清代方朔跋曰:「(《封龍山頌》)字體方正古健,有孔廟《乙瑛碑》之氣魄,文尤雅飭,確是東京人手筆。」東京即今天的洛陽,其時為東漢之都城,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諸多名碑皆出於此地。楊守敬在《評碑記》中,盛讚此碑「雄偉勁健,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漢碑書法由於風格繁多,將其分類研究,各家均有不同。王澍(1668—1709)在《虛舟題跋》中,將漢碑書風分為雄古、渾勁、方整三類,無疑,《封龍山頌》兼而有之。關於漢碑的分類比較研究,侯鏡昶先生在《書學論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中《東漢分書流派評述》一文列出了14種流派及代表碑刻,較為詳細,其說有一定影響。他將《封龍山頌》歸入第十類,勁直派,應該是從該碑的用筆上加以歸類的。對中國漢代碑刻研究卓有成績的日本學者浦野俊則,從建立漢碑的目的出發,研究其分類及風格,他把歌頌神冥靈驗者稱為「神碑」。他說:

「《祀三公山碑》《封龍山頌》《白石神君碑》都在河北元氏縣,與崇拜北嶽有著密切的關係。元氏附近有《三公山神碑》《無極山碑》等,神碑類留存最多。」

他還說,此類名碑,字體方正,間架開張,波勢強勁,嚴肅的字形似乎在顯示著神的威嚴。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漢代書簡的大量出土,當代學者對漢碑的研究更加深入、細緻、全面,而且對《封龍山頌》的評價越來越高。

《封龍山頌》的形制簡潔無華,長方形,縱166厘米,橫100厘米。無額無穿。全碑共16行,滿行26字。第1行刊「元氏封龍山之頌」7字。第6行空13字,第10行空21字,第11行為頌辭,第13行空14字,第14至16行因碑之右上角殘損,缺字最多。碑文及頌辭為270字。

1

整體氣息

大氣、質樸、古雅是《封龍山頌》的獨特魅力。

《封龍山頌》的整體氣息應該是雄渾大氣的,書寫者的浩蕩磅礴之氣灌注於筆端,使通篇的氣勢古健雄偉,大氣磅礴,不可搖撼,震懾人心。雖為碑刻,但其寬博的結體、雄強的點畫內蘊、線條的強烈動感以及點畫的內在張力似乎已經超越了碑刻的界限,把動與靜、收與放、含蓄與雄強、俊美與粗獷、大方潑辣與規矩法度等諸多對立的矛盾統一起來,形成了獨特的陽剛之美。

《封龍山頌》刻立之時是漢代隸書發展的黃金時期,京城繁華地帶,書風已經稍顯輕靡。而常山國封龍山一帶,較之繁華的洛陽、長安京城地區相對偏僻,其書風質樸無華,毫無藻飾之感。意態率真自然,每個字似信手拈來,而又渾然天成;儀態拙樸無華而又洒脫不羈,是謂「無意於佳乃佳」。

是碑書者如果沒有堅實的篆籀工夫,是難以表現出高古深邃的神韻的。不入俗,不淺薄,格調古雅,韻味醇厚,讀之如同品嘗陳年佳釀,入口綿甜,回味悠長,這就是該碑能夠在書壇享有盛名並備受重視的主要根源。

2

用筆特色

《封龍山頌》的筆力遒勁豪放,主要得益於篆籀筆法的運用。在漢隸諸碑中,是碑以圓勁用筆為主,極富篆意,用筆風格極近《石門頌》,但於轉折處翻筆直下,而《石門頌》則於轉折處多用圓轉。該碑點畫剛勁有力,「努如直槊,勒若橫釘」,沉著但不遲滯,奔放卻不靡弱。此碑的超然之處在於蒼勁而不圓熟,雄強而不粗疏,「以峭激蘊紓余,以倔強寓款婉」,熔沉鬱與溫醇於一爐。雖然用筆勢奇力強,古樸深邃,但能給人以簡靜沖和之感,絲毫不涉「野氣」。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初學者對於起筆與收筆往往比較認真,而對於筆畫的中間部分容易忽略,草草過場,甚至怎樣運筆不甚了了。暴露出來的毛病是線條中間一段綿軟無力,這就要求學習者在運筆過程中始終要萬毫齊力,增大筆與紙之間的摩擦力。

此碑的線條瘦硬,初學者往往因筆力不夠,僅注意到瘦的一面,卻達不到硬的效果,這樣,在感覺上就顯得線條薄弱。對漢碑有獨到見解的書法篆刻家馬士達先生在談到《封龍山頌》的用筆時強調:「理解《封龍山頌》的秘訣無他,僅以筆代刀、以紙代石,以篆刻方法書之,方為正途。」他對篆刻的深刻感悟、對漢碑的獨特理解,將臨習《封龍山頌》的初學者引入了正道。此外,運筆的速度也不宜太快勻,應該有起、伏、徐、疾的節奏。當然,初學者不宜太快,先要慢中求穩,然後,穩中求快。最後才是當快則快,當慢則慢,再加上提按、輕重疾徐的節奏變化,線條才會生動,才有質感,才會有字形的神采。

3

結構概述

《封龍山頌》的字形特點呈扁方形居多,結體寬博疏朗,落落大方,氣勢恢宏。比如「龍」「熹」「靈」「疆」「麗」「熏」等字,它們的間架結構疏密勻稱、繁簡得當、從容不迫,沒有絲毫的局促與緊張。筆畫少的字,則注重點畫間的呼應,顧盼生情,搖曳多姿。這類字如「公」「於」「化」「石」「以」「戊」等,結體寬鬆、博大而不臃腫。特別是「燭」「耀」「流」等字,其左邊的偏旁寫得出乎意料地小,並且向上抬高,仍然顯得勻稱自然,富於變化。如碑中第二個「耀」字,左邊的「火」旁,盡量縮小向上,幾乎與右旁的「羽」字頭相平,但是整個字勢又無左輕右重之感;又如「能」字,左狹右闊,一縮一伸,一反左右相等之態;碑中「舊」「熹」「舉」「馨」等字,根據字形盡勢而長,與碑中其他字比較,竟長了一倍左右,但從整體看又不失和諧。再如「聖」「朝」「明」「寅」「詔」等字,似《乙瑛碑》,但用筆較含蓄。此碑不僅兼有《禮器碑》的瘦硬,《楊淮表記》之奔放,還兼有《衡方碑》《陠閣頌》之厚重,《張遷碑》之古拙。應該說它在東漢諸碑中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4

臨習旨要

對於漢碑的臨習,首先應該把握用筆的要訣。此碑用筆圓轉遒勁,以篆書筆法作書,方為正道。其次用筆要「澀進」,才能寫出遒勁的線條。劉熙載《藝概》中說:「唯筆方欲行,彷彿此前有物以拒之,而竭力與之爭,是不求澀而自澀也。」此言道出篆隸用筆的基本方法。

「澀進」,即指筆與紙面之間有較強的摩擦力,運筆時彷彿筆鋒前面有一股強勁的反力阻擋筆鋒的前進,筆鋒的行進猶如「逆水行舟」。這樣寫出來的線條才會遒勁有力。但是,如果用力過大,則會使線條顯得臃腫、無彈性;用力太輕則又會使線條顯得單薄,關鍵要把握好用筆的力度,要使筆鋒能夠「動」起來,「筆軟則奇怪生焉」。

《封龍山頌》的線條變化很豐富,除了線條形態上表現出來的粗細、方圓變化之外,還有節奏的快慢等,因而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認真體會。「瘦硬兼顧」也是該碑的一大特色,「書貴瘦硬方通神」。唯一應該避免的是看似瘦的線條,寫不出硬朗的感覺。這是功夫未到,多臨摹,多體悟,功到自然成。用筆的節奏要有起伏、徐疾,這樣線條才會生動。

隸書作為今文字之祖,上承篆意,下開楷法,藝術、實用兩者兼賅。關於《封龍山頌》的學習,在參照漢隸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如能認真研究其特色,體會其區別,在提高自身對漢碑的整體素質上下功夫,定會「事半功倍」。以上乃結合自己平時學書之體會,參悟有關著述,儘可能有針對性和淺近明白地講述該碑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法,常恨不能窮原竟委,推陳出新,就算是一種拋磚引玉吧。

附:漢隸十大名碑

乙瑛碑

大氣磅礴封龍山

《乙瑛碑》,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與《禮器》、《史晨》並稱「孔廟三碑」,歷為書家所重。

清楊守敬評:「是碑隸法實佳,翁覃溪(翁方綱)云:『骨肉勻適,情文流暢。』誠非溢美,但其波磔已開唐人庸俗一路。」這正講出了該碑的微妙處。臨寫此碑要特別注意波畫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筆處的逆勢不能形跡外露。如「蠶頭」的逆勢形跡向上作側鋒外露,就流於了唐隸「蠶頭」起筆側露的庸俗風氣。

禮器碑

大氣磅礴封龍山

《禮器碑》漢永壽二年(156年)刻,藏山東曲阜孔廟。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收於《金石萃編》卷9。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

曹全碑

大氣磅礴封龍山

曹全碑(國寶級文物)漢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寬95厘米。明萬曆初合陽縣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郃縣舊城萃里村出土,現在西安碑林。內容為王敞記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漢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結體,筆法都已達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萬經評此碑:「秀美生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石門頌

大氣磅礴封龍山

石門頌,著名摩崖石刻。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寫的一篇頌詞。

全面、詳細地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摩崖漢隸,是「石門十三品」之第五品,屬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頌》的藝術成就,歷來評價很高。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洒脫自如,意趣橫生。《石門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文中「命」、「升」、『誦」等字垂筆特長,亦為漢隸刻石中所罕見。《石門頌》對後世影響很大。

華山碑

大氣磅礴封龍山

漢代隸書。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與《禮器碑》一樣被譽為漢隸中典範,結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齊整,波磔秀美。

碑原在陝西華陰縣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毀於地震。隸書,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額篆書「西嶽華山廟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書」字樣。《華山碑》是漢碑隸屬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書風朴茂古拙又圓轉流動;用筆豐滿中和又波磔明顯,為書家所推重。

史晨碑

大氣磅礴封龍山

《漢史晨碑奏銘》,又稱《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漢史晨謁孔嚴後碑》、又稱《史晨後碑》,兩碑同刻一石兩面。《史晨碑》是孔廟珍品,與《禮器碑》《乙瑛碑》一起,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

現代書家費聲騫評《史晨碑》:「此碑筆姿古厚樸實,端莊遒美,歷來評定為漢碑之逸品。磨滅處較少,是漢碑中比較清晰的一種。《前碑》結字似略拘謹,《後碑》的運筆及結字比較放縱拓展。總體而言,《史晨前後碑》的字體規正,屬漢隸中普通平正的書法,是當時官文書體的典型,宜於初學入門。」

張遷碑

大氣磅礴封龍山

《張遷碑》,碑石原在山東東平州(今山東東平縣),今置泰安岱廟炳靈門內。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

碑主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迂盪陰(今河南湯陰縣)令。碑文系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書法多別體,未署書者姓名,刻石人為孫興,所以有人懷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點而言,非漢人不能,所以決為當時之物。碑陰所刻人名,書亦雄厚多姿。

鮮於璜碑

大氣磅礴封龍山

《鮮 於璜碑》書風古樸雄健,渾厚凝重。其用筆以方為主,方整內斂,遒勁端莊,渾厚有力,斬截爽利,如佩刀貫甲的大漢將軍,頗具陽剛之壯美(尤其是碑陰)。《鮮於璜碑》的書法藝術地位,可謂是上乘秦漢,下啟魏晉,在漢隸中獨樹一幟,古樸、雄壯、稚拙於一爐,堪稱書蒹眾美。《鮮於璜碑》是建國以來所發現的最具價值,最具影響的名碑。對於書法的創作有著不可替代的啟示作用與廣闊的再創造空間。

衡方碑

大氣磅礴封龍山

《衡方碑》也是漢代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用筆極為有力,筆畫豐潤,在轉折和撇、捺處尤見功力,形成外方內圓的效果。其結體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張揚外露,字體方整嚴峻,有下緊上松之感。

整篇章法緊湊,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留白很少,但又毫無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說:「足碑書體寬綽,而闊密處不甚留隙地,似開後來顏魯公正書之漸矣。」清姚華《弗堂類稿》跋此碑說:「《景君》高古,惟勢甚嚴整,不若《衡方》之變化於平正,從嚴整中出險峻。」何紹基稱其「方古中有倔強氣」。此碑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楊守敬說它「古健豐腴,北齊人書多從此出,當不在《華山碑》之下」。

西狹頌

大氣磅礴封龍山

《西狹頌》摩崖石刻位於甘肅省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魚竅峽中,碑文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又稱《惠安西表》,民間俗稱《李翕頌》《黃龍碑》。

頌文主要記載了東漢武都郡太守李翕率眾開天井道的歷史政跡。摩崖頌碑呈長方形,縱3.06米,橫3.75米,由額、圖、頌、題名四部分組成。上為篆額「惠安西表」四字,額右下方為《五瑞圖》,即黃龍、白鹿、嘉禾、木連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圖》是對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對西狹碑文的生動補充,是了解和研究漢代繪畫雕刻藝術的寶貴遺迹。其左是正文,後面是題名。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邱振中:別被唐楷帶偏了!
摺扇收藏,夏日裡的優雅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