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絲路之魂」大火是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陣痛?

「絲路之魂」大火是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陣痛?

課本上神秘的越王勾踐劍「真身」顯現,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四川造」漆器引人矚目,四千七百五十年前的蜀錦仍有光澤……在展覽中,你還可以發現絲路文化的川軍,段文傑、史葦湘、歐陽琳等四川人,在七十多年前選擇了前往敦煌搶救性臨摹壁畫,為保護國寶付出了青春。


「絲路之魂」大火是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陣痛?


既然是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的文物特展,那麼絲綢與織造類的文物自然是關注的焦點。一進展廳大門,一座氣派的織機迎面而立,這台名為 「蜀錦鏤花織機」是根據清代文物按照1:1的比例複製而成。高5米,長3米,織作時需要有兩名工匠同時操作,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面的工匠操作織出蜀錦的花樣,下面的工匠根據花樣的要求來織出蜀錦,工藝非常繁複。而新石器時代出土的織成品和織作材料,更是難得一見。距今約4750年的一塊絹片,就那樣靜靜地平放在展示櫃里,還有同時代的一圈絲線,根根分明,仍有光澤。

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出土的四部西漢織機模型,是文獻記載中的漢代蜀錦織機模型,也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提花織機模型,代表了當時中國也是世界最高水平的紡織、織錦技術。昨日在現場,記者有幸見證了這四部模型中的一部整體復原:100多個部件,在技術人員的手中,一塊塊如拼樂高一樣,變成一台小小的織機,30多厘米高、20多厘米長。這些木質部件,全部經過脫水處理,時隔2000多年,所有的介面仍然能嚴絲合縫。其構造的睿智,用材的精良,外形的靈巧……


「絲路之魂」大火是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陣痛?


本次「絲路之魂」大展從敦煌石窟藝術和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兩條主線出發,向觀眾展現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使觀眾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以及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的緊密聯繫,升華對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認識。來自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國寶級」文物匯聚成都,不僅彰顯了成都的文化自信,而且發出了傳承絲路文化、再創開放新局的時代強音。

大展期間,成博配套舉辦了22場「絲路之魂」系列學術講座,邀請到樊錦詩、王旭東、蘇伯民、齊東方、魏學峰、項楚等著名專家學者,為觀眾普及「敦煌」和「絲綢之路」相關知識,每場講座都受到觀眾熱烈追捧,現場座無虛席。配合「絲路之魂」大展,成都博物館在官方微信平台開放門票預約和講座預約服務,極大地為觀眾觀展提供便利,使得觀眾能夠更加輕鬆從容地看展覽、聽講座。微信公眾號上還提供了語音導覽、VR漫遊等實用性極高的服務。


「絲路之魂」大火是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陣痛?


舉辦高水平臨展不僅有利於博物館自身品質、影響力的提升,更是對觀眾文化生活正面積極的引導。更多觀眾選擇走進博物館,深入了解傳統歷史文化,獲取高品質文化產品。從參展人數突破100萬這個罕見的數字背後,足以見證成都是座底蘊深厚的城市。


「絲路之魂」大火是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陣痛?


創新機制形成示範效應

觀眾高度關注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博物館看展覽成為新風尚。「絲路之魂」即將開展的消息一經發布,就因其「絲綢之路」和「敦煌」主題受到廣泛關注。本次大展的內容涵蓋了最具代表性的敦煌藝術精品以及絲綢之路沿線上大量珍貴的精品文物,以其震撼的視覺體驗與豐富的展陳內容回饋了廣大觀眾的期待,2016年12月27日至今,成都博物館的遊客意見薄已寫滿了觀眾們的留言。


「絲路之魂」大火是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陣痛?


高水準的公共文化服務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免費的專業講解服務、靈活的入館參觀預約機制、多樣的文化創意產品、貼心的志願者服務團隊、學術嚴謹的展品圖錄出版等都為展覽的成功舉辦提供保障。

博物館宣傳推廣手段創新。博物館宣傳部門採取有針對性的宣傳策略。重視與新媒體合作,運用網路直播、VR等新技術,並與四川電信IPTV合作推出成都博物館節目專欄,提供給觀眾更良好的觀展體驗以及更廣闊的觀展渠道,通過新技術讓展覽受惠於更多觀眾,擴大此次展覽影響力。


「絲路之魂」大火是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陣痛?


觀眾們從本次大展中感受到了文化自信,對這份文化大禮予以好評。「中國文化的基因、血脈、輝煌就是振興中國、共鑄夢想的基石,我為是華夏一份子而自豪!」

「絲路之魂」的大火也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如何將文化遺產數字化惠及百姓,讓文化遺產都火起來,或將成為有關部門亟需解決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皇家御用畫師,百年來首拍估價3600萬,畫的竟是……
按1:1比例重建,「敦煌石窟」現身在浙江的博物館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