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紅圈鏡頭是怎樣製成的?探秘佳能宇都宮鏡頭工廠!

紅圈鏡頭是怎樣製成的?探秘佳能宇都宮鏡頭工廠!

今昨兩天,我都跟隨佳能#EOS R撼動光影極限#採訪團前往其本社和工廠進行參觀。昨天我已經發布了一篇關於佳能東京下丸子本社(總部)展廳的圖文報道,今天來聊聊與佳能高層以及EOS R機身/鏡頭研發團隊座談的內容。由於連續兩天的參觀與昨天時間非常長,內容也很多,因此我暫時只截取了一些我個人比較關注的內容放在這裡。更多的完整報道,看看佳能方面是否會把我們的完整QA問答記錄發出來吧。

機身篇:

先說說EOS R機身相關。我個人一直覺得,這台預計定價14999元(前三個月還贈送轉接環)的機身定位不高。我們之前認為它是一台「專微」化的佳能EOS 5D4,但等實際看到後覺得它的定位可能還會更低一點,或許是介於佳能6D2和5D4之間的產品吧。很明顯,對比尼康Z7的高舉高打,佳能EOS R採用的是相對「平民化」的價格路線。雖然我對於這台「中級偏上」的機身評價一般,但不可否認價格平實的它會比尼康Z7更容易贏得消費者的歡心。而且更重要的是,佳能利用這款機型展現了RF卡口和鏡頭的強大實力——「用機身來誘惑大家買新鏡頭」,佳能的這個算盤打得不錯!

1、有關於RF機身卡口為什麼是54mm?法蘭距為什麼是20mm而其他品牌似乎都要更短一點呢?

關於機身卡口的大小,一方面固然會考慮到和傳統EF卡口的歷史銜接問題,一方面會考慮開口和畫質的關係,但同樣需要考慮的還有兩個方面:1、在機身總體積必須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大卡口的鏡頭中的某些異類(比如這次的RF 28-70 F2L)身材一定會變得非常壯碩。那麼機身裝上鏡頭後,還能留給機身多少握持空間?太粗壯的鏡頭是否會導致手指都沒有空間握住手柄?2、卡口的牢固性同樣需要考慮。雖然名字是「專微」,但不妨礙未來會有大型的長焦鏡頭出現。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卡口做的比較小,整體結構牢固度顯然就不夠了。

20mm的法蘭距看起來是比其他廠商更長一點,但佳能提醒大家與其關注法蘭距,不如更多關注「後對焦距離」——也就是最後一片鏡片與CMOS焦平面之間的距離。事實上,雖然法蘭距(從卡口到焦平面)比別人長,但佳能RF鏡頭有一個特點就是「屁股」會深深探入機身內部,儘可能的讓後對焦距離縮短。這才是讓CMOS能夠感受到更多垂直光線,提升畫面邊緣質量的關鍵點。為了能夠讓機身內有更多的空間來容納這樣的「大屁股」,所以佳能選擇的法蘭距會長一點。同時,更長的法蘭距也使得卡口厚度可以做得更大一點,這同樣也對提升卡口牢固度有幫助!

2、有關機身防抖的問題。為啥這次EOS R沒有機身防抖?而且新發布的幾枚RF頭裡也有不帶防抖的型號?

佳能表示他們非常關注重視「防抖」這個問題,無論是機身還是鏡頭。目前來看,雖然其他公司都推出了通過感測器移動而防抖的產品,但佳能覺得這種方式並非完全無懈可擊。同時,佳能目前的EOS R通過CMOS畫面檢測,可以與鏡頭飯都實現雙重檢測IS防抖,效果同樣非常不錯。當然了,這並不意味著佳能將永久不採用「機身防抖」,雖然他們目前還不方便透露相關計劃,但請記住他們對於「防抖」這一項非常重視;

3、EOS R的命名方式是怎麼定的?未來和單反機身的關係如何確定?

佳能認為EOS R是一款全新的、革命性的產品。對於這款產品,他們用字母「R」來表現其與眾不同。但是,未來的專微系列產品如何命名還不好說,很可能依然會採用序號的方式。至於和單反的關係么,目前來看至少EOS/EOS R/EOS M三類產品還是會同步並行提供,暫時還沒有某一個線取代另外一個線的說法。按照佳能一貫的回答方式,標準答案是「我們會根據用戶和市場的需求來調整...」你懂的。

4、EOS R的發布時間點究竟是因為佳能終於擁有了「無反」的技術,還是早就有預謀但為了搶佔市場而特地選了一個時間點才推出?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依然很套路:一方面固然是佳能已經有了無反的相關技術,推出新品從技術角度來看並沒有太大難度。但同時也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對於全畫幅無反產品的需求,同時佳能也認為唯有EOS R系統可以解決過去EOS無法解決的一些用戶需求。所以呢,整個EOS R的推出可以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

鏡頭篇:

相比看起來相對平凡的機身,我個人對於佳能新RF鏡頭的表現只能用「驚艷」兩字來形容。目前我手頭有佳能RF 24105 F4L這支套機頭,對其畫質已經非常滿意。但若是拿那支RF 50 F1.2L和尚未正式推出的RF 2870 F2L來做比較,那我也只能說「一山更比一山高」!我手頭有RF 50 F1.2L市售版本鏡頭的樣片,也有老款EF 50 F1.2 L的樣片。簡單對比一下就能知道,新RF鏡頭的畫質甩開老款EF「十條馬路」還不止!如果說當年那支F1.2的標頭只是表明佳能「能出超大光圈EF頭」的話,那麼今天的RF 50 F1.2L才真正證明佳能在鏡頭設計與製造上的實力:不僅僅能出超大光圈,而且全開也畫質極佳!雖然沒有量化的對比,但我覺得老款F1.2即使把光圈收到F8,其中心銳度與解析力也未必能有RF 50 F1.2L那麼高!

圖為佳能宇都宮鏡頭工廠

至於RF 2870 F2L,我手頭只有幾張不能對外發布的「工程樣機頭」樣張。同樣是「光圈全開」,同樣是「銳不可當」!我們曾經夢見過這樣的「神頭」:即使全開光圈焦內也能如刀刻般銳利無比,而且焦外還要像奶油般散開(所謂『刀銳奶化』是也)。那麼,這兩隻RF新鏡頭都是讓我們夢想成真的產品了。

1、RF鏡頭擁有12個觸點,用意是什麼?它的是否會和EF一樣成為一個「開放」的協議?

RF鏡頭的12個觸點顯然不僅僅是為了眼前而是著眼於未來開發的。按照佳能的設想,未來機身和鏡頭之間必須擁有大容量高速通信性能,所以才需要這麼多的觸點。從目前來看,這種觸點再配合DIGIC 8處理器已經可以讓相機把過去必須在電腦上才能完成的各種「影像優化」功能目前在用戶幾乎無法察覺的短時間內,快速在機內完成。而未來,佳能認為鏡頭和機身的形狀、操作方式都可能會發生變化,現在RF的這12個觸點就是為將來的變化提供足夠的靈活性和擴展性,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未雨綢繆」。

另外,雖然市場上有第三方推出的EF卡口攝像機等產品,但實際佳能並沒有真正開放過EF卡口協議。只不過因為佳能的行業領導地位,導致EF卡口成了「事實行業標準」。佳能當然希望未來RF卡口也能夠獲得與EF相同的市場歡迎度,很難說未來是不是就會有採用RF卡口的第三方相機、攝像機新品出現呢!

2、目前機身對焦的覆蓋率為什麼是88%而非100%? 轉接鏡頭是否也能達到88%的對焦覆蓋率?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相關的。之所以沒有能做到100%的對焦覆蓋率,只要還是考慮到新、老鏡頭的通用性。個別新鏡頭已經可以做到支持100%的對焦覆蓋率,但有些老鏡頭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同樣的,在經過轉接後,部分老鏡頭也達不到88%的對焦覆蓋率。佳能官網上已經列出了一張相關表格,大家可以自行查閱一下。

3、為什麼這次EOS R的機身足夠小了,但RF頭卻顯得挺大?

很顯然,這次只第一批推出了四款鏡頭且裡面還有規格很驚人的產品(比如2870 F2L),由此就斷定RF鏡頭都很大顯然是不公平的。佳能希望未來能夠和EF一樣,也為RF推出幾十款鏡頭產品,可以保證裡面就會有我們想要的小鏡頭。有人說用2870 F2L這樣的鏡頭難免有「頭重腳輕」的感覺,但事實上如果沒有EOS R的大卡口以及我前面所說的「超短對焦距離」技術,在EF卡口上是絕不可能推出目前這樣「小巧」的同規格鏡頭的——體積可能要翻幾倍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佳能即將在2019年推出兩款可以插入ND/CPL的轉接環,這直接使得原先一些難以在鏡頭前加裝濾鏡的鏡頭(比如EF 11-24 F4L這樣『大燈泡』)突然擁有了安裝後組濾鏡的可能。這不但會極大的方便用戶的操作,也同樣會給大家省下大量的銀子!

我們今天是前往位於日本栃木縣宇都宮市的佳能鏡頭工廠進行參觀的。此地距離東京有100公里之遙,且到目前為止佳能所有L紅圈頭以及新RF頭都是該工廠生產的。另外,該工廠也是首次對媒體開放參觀,可見佳能對於宣傳其高端鏡頭產品誠意。不過,我也要很遺憾的告訴大家,進了工廠換上指定的工作服後就一切「攝影禁止」了。所以,儘管我參觀了佳能鏡頭的研磨車間、鍍膜車間以及組裝車間,但所有照片都必須是由佳能官方提供的。關於這次參觀,我覺得有下面幾點可以和大家分享:

1、你很難想像佳能球面鏡片的加工精度達到了怎樣的程度:他們硬是能把一塊半透明的玻璃胚子通過「粗磨」、「精磨削」、「取心」、「粗拋光」、「精拋光」和「最後加工」等幾道工序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晶瑩剔透、造型完美的鏡頭鏡片。而且這種鏡片的精密度極為高超:表面粗糙度控制在0.8納米以下、形狀差異在90納米以內!如果把這樣的一片鏡片同比放大到東京巨蛋體育場或是長安街上中國大劇院這樣的尺寸,其表面粗糙度的精度誤差竟然要比一個僅0.06mm厚的塑料袋更小!

2、儘管實現了高度的自動化(比如鏡頭研磨、組裝),但佳能宇都宮工廠依舊很崇尚「匠人」文化。他們今天向我們介紹了兩位員工代表,一位是負責鏡片拋光的高級技師 齋藤先生(匠人稱號),一位是負責鏡頭組裝的 小塙女士(S級匠人)。很明顯,即使工廠自動化程度再高但有些崗位比如鏡片拋光研磨工具的保養等,依然還需要靠人工來完成。據說有些特別精密的加工步驟目前依然無法使用機械替代,而必須依靠人手的微妙觸感和精密操作才能完成!佳能內部不僅會授予這些具有專業技能的工人以「匠人」的崇高稱號,而且會把他們提拔到管理崗位發揮管理和「傳幫帶」的作用;

3、我們一直強調鍍膜對於現代鏡頭的作用。不過我估計不是每個人都見過真正發揮「抗炫光」作用的佳能SWC鍍膜(亞波長結構鍍膜)——因為這貨通常會塗在某片大麴率鏡片的背面(比如第二片或者第四片)。這種鍍膜從顯微結構上來看,其實就是在玻璃表面上生成的如尖銳山峰一般的結晶體。一片沒有鍍膜鏡片的光線反射率高達4-8%(只要多幾片鏡片放一起,這鏡頭就沒法用了!光線全部被反射出去了~),過往的普通防反射鍍膜則能把反射率降低到0.5%,而SWC則能再進一步把反射率降到0.3%!不過,目前SWC的生產難度看起來還是比較大,成本也比較高,因此從2008年的EF 24 F1.4L II開始,到今天也僅有區區15款鏡頭採用了該鍍膜技術。而且這些鏡頭要麼是超長焦,要麼是超廣角、魚眼或者移軸鏡頭——總之沒有一個是便宜頭!

4、佳能號稱鏡頭組裝車間的檢測環節採用了人工、自動與IoT三者相結合的技術。前兩個大家很好理解,第三個不是目前最火的「物聯網」技術么?是的,我們在鏡頭組裝車間里看到一個類似「標靶」的顯示器。所以鏡頭在經過檢測後都會自動在「標靶」上留下一個印記——越靠近標靶的中心代表鏡頭品質越好。佳能的IoT能夠自動記錄每一枚鏡頭的成績,並結合多枚鏡頭檢測結果進行大數據分析,最終確定某一批鏡頭的品質以及是否需要做必要的工藝調整等等。總之,看起來很先進的樣子。

5、另外,昨天也有媒體問起佳能是如何確保類似 RF 2870 F2L這樣的高端大光圈鏡頭的加工精度?記得當時佳能方面的回答是:保證精度的一個關鍵是鏡頭生產每一個環節所需要的製造、檢測設備統統由我們佳能自行研發、自行生產!唯有這樣,才能夠把品質保證的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裡。今天我特地在參觀時留心了一下:大到組裝流水線和自動運輸機器人,小到研磨車間的一個磨具一根噴管,上面全都打著「Canon」的logo——嗯,業界龍頭果然誠不欺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卷 的精彩文章:

《視頻拍攝基礎》我的尼康D850行攝香港第七期
姍姍來遲的佳能「愛死小白傘」EF70-200mm F2.8L IS III USM終到站

TAG: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