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馬拉松熱潮背後藏著哪些經濟學

馬拉松熱潮背後藏著哪些經濟學

轟動一時的「北馬」剛剛落幕,眾多跑者仍然沉浸在興奮之中。這屆比賽創下了新的紀錄,報名總數超過11萬,中籤之難直追汽車搖號。

「馬拉松熱」仰賴於當地經濟發展

縱觀全國,被戲稱為「中產階級狂歡」的馬拉松熱並不鮮見。據統計,去年全國共舉辦各種馬拉松賽1102場,參加人數高達498萬人次,而在2011年,全國註冊賽事只有區區22場。

不僅馬拉松運動的井噴式發展遠遠超越了經濟增長速度,近年來,在其他旅遊、娛樂以及更為廣泛的文化消費中都出現了異乎尋常的高速增長。

究其原因,文化消費與收入增長之間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費需求強勁增長,造就了一系列引發全民關注的現象級文化事件。

仍以馬拉松為例,六項公認的世界大滿貫賽事中,有三項在經濟最發達的美國:波士頓、紐約和芝加哥,另外三項也都設在發達國家:德國柏林、英國倫敦和日本東京。北京一直力爭成為第七個大滿貫賽事城市,拋開體育因素不說,單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恐怕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與其他體育項目相比,馬拉松運動對民眾參與程度的要求最高,動輒數以萬計的參賽人數,以及賽道之外的各種服務、保障和消費,是賽事水平和影響力的重要保證,而這些都有賴於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

從去年我國馬拉松賽事的地域分布中也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這種關聯,賽事最多的省份都位於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其中浙江最多,舉辦了152場,江蘇149場,廣東103場,北京雖然只是一個城市,也舉辦了69場。

以上這些地區的人均GDP都已超過1萬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與發達國家在人均GDP達到5000-8000美元時,包括運動消費在內的文化消費開始爆髮式增長的普遍規律一致。

相比物質消費,文化消費更讓人「上癮」

概括來說,文化消費中存在一些基本的經濟學規律。

首先,文化消費具有門檻效應,只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人們才開始進行文化消費。

我們利用貴州部分地區的調查數據做了一個估計,發現這個門檻大約是7000元/年。低於這個水平,收入主要被用於物質消費,如基本的衣食住行,任何補貼或價格優惠都難以刺激低收入群體進行文化消費,這是我們在制定政策時應該考慮的一點。

一旦收入超過臨界水平,文化消費的增長速度將超過物質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這也解釋了我們在馬拉松運動中看到的井噴現象。

2011年我國人均GDP首次超過5000美元,開始進入文化消費集中快速增長時期,但與美國文化消費佔總消費11%相比,我國的文化消費佔比不足4%,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只有5%。這說明,我國文化消費還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這也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機遇。

其次,文化消費與一般物質消費的另一區別在於它的差異性和對消費能力的要求。

文化消費需求不僅取決於收入水平,還與受教育程度、家庭環境、文化習慣等個人特徵以及消費能力密切相關,有別於一般物質消費需求隨著收入增長逐漸趨同的屬性。

最後一點,也是我們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文化消費與一般物質消費在給消費者提供滿足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一般物質消費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們就會開始產生厭倦,繼續消費所提供的新增滿足將迅速減少。但文化消費帶給人們的享受往往是沒有止境的,主要受制於有限的可支配時間和消費能力。

與物質消費相比,增加等價值的文化消費通常會產生更多的新鮮滿足,即經濟學中所說的邊際效用更大,因為它指向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文化消費的這種特徵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上癮」,就像奧運精神那樣,永遠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因此,可以說,文化產業是永恆的朝陽產業,既可以不斷創造,也永遠存在未被滿足的需求。

跑步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我們每個人獲得的一個新的人生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研究人員實現安全開關血腦屏障
港大研發超薄感應器 檢測炎症較抽血快30倍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