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祖天師降魔設治所 青城山會盟萬神朝

祖天師降魔設治所 青城山會盟萬神朝

成都,一座擁有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承負著古蜀文明與道家思想的浸潤,是道教天師道的發源地。

自古以來,岷山蜀地多神仙。依《山海經》所載,崑崙為上古神仙聚居的聖域。岷山為崑崙的下都,成都則為天地之中央。

故漢代左思《蜀都賦》曰:「金城石郭,兼墚中區,既麗且崇,實號成都。」從古蜀先王開始,在四川的大地上便展開了追求長生不老的理想之途。

當我們看到黃帝、蠶叢、柏濩、魚鳧、杜宇、鱉靈等先王「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隨之「化而復生」的時候,也許就能深切地感受到這裡的居民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的傳統。

青城山(資料圖)

青城道教,源遠流長,相傳軒轅黃帝曾在青城山「策大面而禮寧生,命鬼容區占星。」又得寧封子傳授「龍蹺飛升之道」,遂以成仙。

黃帝遂封寧封為「五嶽丈人」,「乃岳瀆之上司,真仙之崇秩。」為「五嶽之長」,統領天下群仙。

今建福宮、丈人峰即為寧封真人修道的聖地,天師洞的「訪寧橋」、「授道壇」、「龍蹺仙蹤」,乃是黃帝學道於寧封子的歷史遺迹。

《玄中記》說:「青城洞穴分三孔,西北通崑崙。」自上古以來,眾多仙真、高道、隱士往往隱居青城,潛修至道。於是,在古蜀仙道的基礎上,天師道在四川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開始發源。

據道書記載,那是在東漢和帝永平年間,傳為西漢開國軍師張良的八世孫的張陵,棄官學道,「自浙(江)逾淮(河),涉河洛,入蜀山」,

先後在鶴鳴山、陽平山、西城山、峨眉山、雲台山、秦中山、昌利山、隸上山、湧泉山、真多山、北平山、稠梗山、渠亭山等處煉丹修真,能「分形散影」,「通神變化」,得煉成神丹。

遂立宏願,「當功及生靈,佐國立家,興利除害」。

第六十一化 盟威籙 清代木刻版畫(資料圖)

其志感太上老君,老君遂於順帝漢安元年正月十五日,降臨鶴鳴山,授予三洞真經、金丹秘訣、雌雄二劍、符籙法印等,任命他為天師,於蜀地立二十四治,教化濟度世人。

趙元帥 明代繪畫(資料圖)

當時巴蜀地區人鬼混雜,巫妖橫行,殘害百姓,枉暴生人,青城山就是鬼魔盤踞的「六天鬼域」,有鬼城鬼市。

張天師親率弟子趙升、王長,于山中設立法壇,大戰「八部鬼師」、「六天魔王」,掃蕩鬼城龍宮,降伏鬼帥魔王,「

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會盟於青城黃帝壇下,使人處陽明,鬼行幽暗,使六天鬼王歸於北酆,八部鬼帥領眾竄於西域,五行之毒又戒而釋之。」

《三天玉堂大法》說:「五部之鬼自受祖師誓約之後,歸心正道已久,故張元伯以忠信立雷府直符,趙公明以威直充玄壇大將,余皆為酆都丑獄之酋長,皆不復為妖也。

也就是說,原先盤踞在西蜀一帶的鬼魔部落,紛紛皈依道教,成為張天師的部屬。趙公明則成為民間最為崇敬的財神。

青城山景區入口(資料圖)

今青城山中仍隨處可見天師降魔宏道的遺迹。如沿訪寧橋、祖師殿而上的絕項處,便是鬼神會盟的黃帝壇;從天師洞到朝陽洞、上清宮所經過的擲筆槽,崖懸壁深,蘚陰路滑,

這裡便是「人鬼分塗」的龍橋,傳為張天師與眾鬼立誓,「硃筆畫山,青崖中絕」,以此為界,人鬼各居一邊,相安無擾。

天師洞有降魔石,亦名「三島石」,傳為張天師降魔之際,手揮神劍,一劍立劈巨石,化為三塊,又命群魔一一穿石而下,至「洗心池」,洗心革面,改邪皈正,信依道教。

其蔭蔽洞天的千年古銀杏,隋代天師石刻造像,大面山岩摩符錄,皆為千古聖跡。

古丈人觀西北為鬼城山,有天師誓鬼壇,《碑目》曰:「昔天師自鬼城山驅鬼於絕域,有鬼界古碑」;其大面山為民間最為崇敬的財神趙公明修道的祖庭,故名趙公山。

道書宣稱此山「非常人所到,靈禽異獸,奇花異草,靡不有焉。其上瓊樓仙室,金闕玉堂」,乃天帝收藏寶物的「神仙幣庫」。

張天師(資料圖)

又傳陵州(仁壽)有毒龍、神女為害,張天師驅龍降神,令毒龍、神女化造鹽泉,以利百姓;西城白虎神好飲人血,梓潼兜鍪神以人為祭,張天師召而戒之,白虎、兜鍪神再不為害於人。

張天師到處降妖驅魔,巴蜀日益安定。這些神奇絕妙的傳說,曲折地反映了張陵吸納改造巴蜀原始巫教,創立中國道教的歷史過程。

所謂「鬼」、「魔」、「龍」、「虎」,實際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數民族。王家佑先生曰:「龍族是古蜀族,鬼族(虎族)是巴人,兩族都是現實的人民。」

正是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礎上,張陵運用道家黃老之學改造巴蜀的妖巫鬼道,於是巫鬼躍升為仙官,「鬼道」遂發展成為天師道。

二十四治圖(資料圖)

張天師便和道徒、民眾一起,在蜀中開山修路,打井造林,發展生產。再加上他精通醫道、氣功,為人治病頗有成效,深受民眾的擁護,「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

張陵把民眾組織起來,劃分為二十四個教區,即「二十四治」。在教區內,張陵設立祭酒統領道民。他用《道德經》教化民眾,要他們自重自愛,互相幫助;廢除刑罰,讓有過錯的人修橋鋪路,將功補過。

為了減輕道徒民眾的負擔,規定祭祀不準用酒肉,春秋季節不準宰牲釀酒。教區中還設立義舍義倉,救濟路人與貧苦道友。這些措施具有某些勞動者反抗官府、相互救濟的積極精神,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擁護。

南宋理宗皇帝譽曰:「道家以清靜無為為宗,篆錄丹灶、吐納醮祭乃其法之祖,而崇信者篤。得非誘人以悔過趨善,固名教治道之一助歟……真君受命璇穹,降生漢代,修真煉行,乘雲上升,二十四治,及青城擲筆,誓鬼三嵎,化地作咸泉,靈跡在蜀。

飛仙圖(資料圖)

東漢永壽二年(156),張陵在蒼溪雲台山乘雲羽化,在世123載。人們說其時空中有龍虎鸞鶴之騎,獅子辟邪之伍,青幢絳節,天樂玄韻,他乘坐黑龍紫輿,到閬苑仙境去了。

晉代畫家顧愷之所寫的《畫雲台山記》,記述了張道陵在雲台山七試弟子趙升的故事,把雲台山「神明之居」的「幽、奇、雄、險」描繪得惟妙惟肖。這種得道成仙的傳說,寓寄著人們對張陵的懷念。

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張魯先後承其事業。道教中人稱張陵為「天師」,張衡為「系師」,張魯為「嗣師」,因此張陵之道教又叫「天師道」。

經過張陵祖孫三代的傳教,特別是在張魯的努力下,道教在川北、川東、漢中有了很大的發展,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漢中政權。在張魯主持的漢中政權內,廢除官吏,皆以祭酒為治。有小過者,須修補道路,將功抵過,略示懲戒。

對被觸犯法者,寬恕三次而再犯,才處以刑罰。張魯自稱「師君」,下設祭酒,各領部眾。祭酒上又設大祭酒,層層統領。其中的都講祭酒,地位僅次於張魯,主要職責是指導學習《道德經》。

蜀漢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馬超,就曾擔任過都講祭酒。祭酒在各自領域設立義舍,義舍中備有米、肉,供行旅之人免費住、吃。據說如果貪食過多,鬼便能使其生病。這種義舍可以說是道教的基層組織。

張魯統治漢中近三十年,政局安定,受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擁護,史稱「民夷便樂之」。其勢力十分強大,甚至可以與劉備、孫權比肩,連東漢朝廷亦任命他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

至建安二十年(215),張魯降於曹操,他將存放寶物財富的倉庫打上封印,留作國家財產,兩袖清風而去,曹操對他的人品大為讚賞,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

龍虎山圖(資料圖)

張魯死後,祖壇遷到了江西貴溪龍虎山。

《龍虎山志》說,張魯晚年囑其子:「龍虎山祖師元壇在焉,其地天星照應,地氣沖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諸岩洞,汝可以印經籙往居其地,修鍊累功,廣宣吾化,永傳於世。」

張盛遵循父親的囑咐,於東漢末自漢中遷還龍虎山,並在張陵所築的玄壇舊址建傳籙壇,於三元日升壇傳籙。

此後,東晉安帝對第六代天師張椒甚為器重,隋朝皇帝對第十代天師張祥封官晉爵,唐代玄宗親賜第十五代天師張高手書,批准和嘉許龍虎山傳籙,名聲愈彰。

至宋真宗時,召見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賜號「真靜先生」。從此以後,龍虎山遂成為天師家族世代領襲的本山。

鐵拐李(資料圖)

到了大唐盛世,鐵拐都仙教主東華帝君李喆,曾在青城山之巔,會集群仙,而傳「追鶴秘法」、內丹大道於鍾離權,從而肇開鍾呂金丹一派。

又有高道仵達靈與鍾離權同入青城,遇青城丈人授以真元丹訣,以達超越三乘境界。張伯端聞道於青城之上,而創內丹南宗。元陳至虛遇青城老師親傳丹訣,發泄青城至秘之文,融南、北二宗丹法。

明張三丰訪道西蜀,祭祖青城,而創三豐一派。清末樂山高隱李西月著述《道學十三經》,風行於世,而創內丹西派,至今道脈尤存。

又有青城派秘傳《玄門太極長生功》、岷山派所傳先天胎息法,流傳海內外,影響頗大。

青城劍術更是名揚天下,呂祖之黃龍劍法,李鑒夫的浩然劍氣等,早在宋元之際即聲震乾坤。

陳摶(資料圖)

唐宋之際,雷法興於青城。有以馮佑、陳摶、劉浩然等為宗師的太乙系,主傳太乙火府五雷大法,收九天魔女鎖之於八角井,由是大教愈彰。得其雷法宗派者,孫太初、趙師古、杜昌宗、呂真人。

近有劉虛正、王法進、監軍趙必渥,其徒甚眾,獨許志高真人得法大顯,闡教於青城,門徒頗多,遍布西蜀、江南、福建地區。有李清叔、趙貫夫、學真童子、高倉、岳先生等為宗師的忠孝派,傳忠孝五雷大法於世,其雷書、符篆、法印,皆得之青城山丈人觀石匣中。

有以張元真、劉致清為宗師的混元派,主傳混元一氣八卦洞神天醫五雷大法,宣稱歷代神仙修鍊金丹,祛遣內外之魔障,至於脫質升仙,攝邪皈正,禹步超神,安危定亂,亦無出於斯文也。

有以張繼先、王宗敬、劉玉為宗師的地祗派,主傳神霄金火天丁大法、地祗法,其流傳遍及江浙閩湖廣。

有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三代隱修山中,而創清微派,將內丹術與雷法符咒結合,稱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信徒甚多,青城山再度興旺,成為道教傳播之中心。

丘處機(資料圖)

金元之際,以王重陽、丘處機代表的全真道日益昌盛,並開始在巴蜀傳播。清初,陳清覺在川開創龍門派丹台碧洞宗。

陳清覺(1606—1705)道號寒松。武昌人。拜武當山太子坡高道詹太林為師,為全真道士。

康熙八年(1669),陳清覺游訪至青城天師洞,見殿宇荒蕪,福地頹敗,因之留居,振飾洞天。經過幾年的努力,青城面貌煥然一新,即交道友張清湖主持廟務,遂到成都青羊宮養靜。

康熙三十四年(1695),成都府臬憲趙良壁來青羊宮訪勝尋真,與陳清覺交好,遂捐獻俸銀,修建二仙庵,請陳清覺主持廟務。於是他開堂接眾,廣度道徒。

後來又承康熙皇帝詔見,他攜帶青城茶數斤覲見。康熙品茗,誇其味美,令他常年進貢,青城之貢茶由此而始。

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詔封陳清覺為碧洞真人,並賜御書丹台碧洞匾、赤龍黑虎詩章、珊瑚樹、金杯等物。從此,便開龍門丹台碧洞宗於四川,法脈延續至今。

另有全真道士張清夜,亦來自武當,於雍正七年(1729)主持成都武侯祠。乾隆八年(1743),又兼主持青羊宮,數年之間,廣佈道教,接待十方道眾,一時羽流雲集,青羊宮儼然為一大叢林。

傅圓天大師(資料圖)

當代四川亦出了二位大師。其一是曾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的易心瑩大師。

易心瑩(1896-1976),法名易理輪,亦稱易理,四川遂寧人。童年出家於青城山常道觀,窮研儒家和道教學理。

在任常道觀知客和住持期間,接待四方學者,與著名學者陳櫻寧、蒙文通、陳國符等往來,切磋道家學說。

晚年專事著述與講學,著有《道學系統表》、《女子道教叢書》等,為道教界一大學者。

另一位是傅圓天大師(1925─1997),自1956年開始主持青城山廟務,奮力保護、恢復青城山道場,貢獻甚大,先後當選為成都市道協會長、四川省道協會、中國道協會、中國道教學院院長,為當代道教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世奉天師道,他卻為何認定「三張」是偽法?
伐壇破廟:《哪吒鬧海》中的中華文化與道教元素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