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看古人的賺錢門路,總有一款適合你

看看古人的賺錢門路,總有一款適合你

作者.手揮五弦,本文系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時人苦被無錢累。現在不管是現實生活還是網路世界,炫富的固然不少,更多的還是叫苦哭窮。其實古今生財之道大同小異,萬變不離其宗,看看古人是怎麼賺錢的,有沒有一款適合自己。

范蠡

提到賺錢,就不能不提范蠡、白圭。這兩位一在春秋,一在戰國;一號商聖,一號商祖,至今仍是商界頂禮膜拜的祖師爺。范蠡選擇定陶這個當時是天下中心位置的地方,把握時機,囤積居奇,成為巨富。白圭的策略則是「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選擇農產品、農業手工業原料產品為主要經營對象,市場貨物過剩就收購,貨物不足時售出。兩人的生意經其實差不多,說白了就是賤買貴賣。不同的是白圭講究薄利多銷,願意適度讓利,收購的時候高於市場價,出售的時候低於市場價,並不貪心,因此越做越大。只是賤買貴賣說來容易做來難,白圭自己也說,他的經商之道還得具備足夠的智慧、勇氣,能果敢決斷、能正確取捨,否則干不來。就像現在的股市,大家都知道得低買高賣,事實卻是賺錢的不到一成,大多也是因為買賣時機把握不好,高位的時候捨不得賣,低位的時候不敢下手買。

先秦時期諸侯國各自為政,商業環境卻還不錯,經商雖然是末業,卻不像後世經常受到打壓。除了范蠡、白圭式的商品貿易,還有不少從事手工業、農業、畜牧業乃至運輸、金融業的,靠著專業經營,逐步形成壟斷或寡頭壟斷,成為巨富。

猗頓在西河一帶畜養牛羊,後來又開發鹽池,十年之間由一無所有發展成與范蠡齊名的巨富。巴郡寡婦清幾代人壟斷經營硃砂礦,積累了巨額家產。卓氏在趙國時就靠冶鐵致富,趙滅國後被遷徙,寧願移到更遠的臨邛,繼續經營本行,富可敵國。魯地的曹邴氏主營貸款,業務遍及各地。周地的師史利用洛陽處於各國交通要道的有利條件經營運輸業,有幾百輛車,幫人運貨賺錢,身家達到七千萬錢。特殊時期如果敢於冒高風險,收益更加倍增。漢景帝時七國叛亂,長安城中的列侯要從軍平叛,需要貸款,封地收入自然是很好的抵押或擔保。然而這些封地大多在關東,由於叛亂初期叛軍勢頭很盛,當時從事高利貸的都認為風險太大,一旦叛軍獲勝,封地被占,貸款就收不回了。只有無鹽氏願意放貸,結果三個月後叛亂平定,不到一年獲得十倍暴利。如果不是戰略眼光極好,那就只能看成一場豪賭了,不過按照這1賠10的賠率,似乎也值得賭上一把。

這些富豪,有的靠專業技術立足,有的靠辛勤勞動起家,有的善用地理條件,有的善於把握機會,錢來得也不算輕鬆。與之相比,後來依仗權勢、地位致富的,那可真是賺錢不費力。漢朝的有錢人鄧通,錢是自己鑄的。漢文帝寵信,賜了幾座銅山,讓他自己煉銅鑄錢。因此鄧通這個名字成了後世有錢人的代表,《水滸傳》王婆與西門慶說起勾搭婦人必要的五件事「潘驢鄧小閑」,「鄧」就是說的像鄧通一般有錢。晉朝富豪石崇與人鬥富的故事中學課本就有了,他那巨額財產的最初來源竟然是搶劫。在荊州刺史任上時組織搶劫遠行商客,為官而作賊,著實讓人驚訝。晉朝的州刺史一般都掌握軍政大權,干這種沒本錢買賣既無風險也無障礙,自然快速致富。奇怪的是,當時似乎並不認為干這種勾當有何不妥,晉書對石崇的搶劫行為評價只是「任俠無行檢」,輕描淡寫,「任俠」甚至還有讚賞意味。同時期的祖逖也常派人打劫富戶,同樣沒人追究,《世說新語》將這事歸入《任誕》篇,居然也是褒揚他有性格,夠豪爽。不過這二人後來結局都不好。鄧通在漢文帝死後被革職並追奪家產,身無分文餓死街頭,應了早年算命的預言。石崇錢財招禍,在八王之亂中捲入權力鬥爭被殺,死前後悔沒有早散家財,似乎有點報應的味道。

前面說的都是賺錢大略,具體如何操作不詳,一些不大有名的雜集倒是記載了一點實際案例,真假難考證,姑妄信之吧。《御史台記》記載,唐朝時有個叫裴明禮的人很會賺錢,主要是善於收集別人不要的東西,變廢為寶獲利,有很多別人想不到的妙招。有一塊儘是瓦礫沒人要的荒地,他用低價買下來,在地里豎一根桿,懸掛一筐,讓人揀地里的瓦礫往筐里投擲,入筐者獎錢,吸引了很多人來參與。估計是距離設置比較遠,投中的很少,但地里的瓦礫很快被揀拾乾淨了。然後裴明禮讓人進來放羊,等地里積滿了糞後,撒入事先收集的各種果核。一年以後,地里盛長出各種果樹苗,賣出後賺錢巨萬。後來又在這塊土地種植蜀葵等有花的果樹,同時養蜂,收益頗豐。

《乾饌子》中記載的唐朝扶風人竇乂,也是個賺錢點子層出不窮的人物。13歲時,有家族長輩帶了十幾車外地特產的絲鞋送給孩子們,大家都爭著要,竇乂則要了眾人挑剩下的尺碼偏大的一車鞋,到集市上賣了500錢。竇乂用這筆啟動資金打了兩把鋒利的小鏟,在榆莢盛飛的時候收集了十來斗榆錢。然後向族長請求借住宗祠學習功課,其實每天用二把小鏟在院里的空地挖溝,播下榆錢。到第二年榆樹苗長到三尺多高,竇乂留下枝條茁壯直挺的,多餘的樹苗砍下有100多捆,在秋天天氣陰冷的雨天當成柴火賣掉,收穫千錢。第三年榆樹苗長到雞蛋粗,繼續砍伐長得不夠挺直的樹苗賣榆柴,獲利達到數倍之多。到第五年,榆樹苗長大成材,可製成蓋房屋用的椽材,一千多根就賣得了三四萬錢,製成造車的木料也不止一千多根。這時竇乂才18歲,就已經很富有了。想想我們18歲時還在幹什麼?真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後來他又雇小孩在冬天揀拾槐樹籽,同時大量收購破舊麻鞋,買來幾石油靛,幾堆碎瓦片。東西配齊後僱人將破麻鞋洗凈、晒乾、拆破,搗碎瓦片,篩過後和上槐子、油靛一起搗成乳狀,趁熱做成長三尺,直徑三寸的長棒,叫做「法燭」。這東西在可燃物中摻入不可燃物為骨料,有點類似我們今天用的蜂窩煤,看來是竇乂獨家研發的新產品,火力是一般木柴的兩倍。在雨季薪柴價格飛漲時每條賣一百錢,獲利無數。竇乂的賺錢路子大抵如此,既有商業頭腦,又有研發能力,發財也是理所當然。

只可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些辦法一樣也學不來,當下還是老老實實搬磚吧。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商務合作:Tel:15117934836 QQ:762993961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洞庭湖上的神秘機構——岳州救生局
眼睛沒瞎,但接下來看到的一幕把他嚇死了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