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




作者:佚名


來源:瀋陽晚報





北宋曾經有兩個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改革派。


司馬光打小就很聰明,幼年時同伴不慎掉進水缸,眼看要淹死,司馬光人小體弱,無力把他救出來,情急之下,搬塊石頭將缸砸破,水流了出來,同伴於是得救。「司馬光砸缸」,成了流傳千古的美談。


他性情溫和,待人寬厚,及至做了宰相,也理循舊法,秉承祖制,主張「無為而治」,言辭有度,服飾得體,乃謙謙君子。



王安石從小書讀得很好,「名傳里巷」,他老成持重,年紀輕輕就不苟言笑。少年得志,官運亨通。執掌朝廷大權,「嚴己律屬」。


除了不愛洗澡,穿衣服相當不講究外,經常頭髮蓬亂就上朝覲見天子,號令文武。


按當時的標準,他基本上算是神經病。然而皇帝很欣賞他,

儘管王安石是典型的「髒亂差」,依然「皇恩殊厚」,成為當朝宰相,銳意改革,推行「一條鞭」法,想方設法為大宋收稅,充盈國庫。



司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異,又是政敵,兩個人你方唱罷我登場,輪流做宰相,相當的不對付。他們兩人的政治主張,相差十萬八千里。在廟堂之上,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死對頭,彼此都認為對方的執政方針荒謬至極。


彼此都覺得自己比對方高明,比對方正確,比對方更了解國情。所以在爭奪權力的過程中,

兩人絲毫都不客氣,用各種手段,向對方痛下殺手。鬥爭的結果是王安石獲勝,司馬光從宰相寶座上被趕了下來。




王安石大權在握,皇帝詢問他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讚賞,稱司馬光為「國之棟樑」,對他的人品,能力,文學造詣都給了很高的評價。


正因為如此,雖然司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並沒有因為大權旁落而陷入悲慘的境地,得以從容地「退江湖之遠」,吟詩作賦,錦衣玉食。


風水輪流轉。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憤世嫉俗的王安石強力推行改革,不僅觸動了皇親貴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強烈不滿,朝野一片罵聲,逢朝必有彈劾。「曾參豈是殺人者,一日三報慈母驚」。


皇帝本來十分信任王安石,怎奈三人成虎,天天聽到有人說王安石的不是,終於失去了耐心,將他就地免職,重新任命司馬光為宰相。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

王安石既然已經被罷官,很多言官就跳將出來,向皇帝告他的黑狀。一時間訴狀如雪,充盈丹樨。皇帝聽信讒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徵求司馬光的意見。


很多人都以為,王安石害司馬光丟了官,現在皇帝要治他的罪,正是落井下石的好時機。然而司馬光並不打算做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懇切地告訴皇帝,王安石嫉惡如仇,胸懷坦蕩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風。陛下萬萬不可聽信讒言。


皇帝聽完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說了一句話:卿等皆君子也!


君子和而不同。我和你的關係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的政治主張。我反對你執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並不意味著對你個人道德品質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則有分寸有底線,這才是君子。



這是君子的做人原則。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不代表我不尊重你的人品,更不意味著我可以剝奪你的權利。彼此尊重不僅僅體現在相互之間關係密切,更重要的是尊重並允許對方發出不同的聲音。唯其如此,思想才會自由,社會才能進步。


希望這世界君子多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每日文摘 的精彩文章:

諷刺故事:《老王辦廠》
縣 長 的 愛 好

TAG:南方每日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