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蠶兒離不開桑

蠶兒離不開桑

流年碎筆

□ 劉鵬飛

常言說,「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我要說,應該再添一句,「蠶兒更離不開桑」。我不知道商場里的蠶絲服裝為何都標上「桑蠶絲」,難道就像蜂蜜有棗花蜜、槐花蜜一樣,除了「桑蠶絲」還有其他蠶絲?蠶除了吃桑葉外,還有其他樹葉可以吃?前年孩子從學校裡帶回來的蠶種,蠶兒長到絲線粗細時,因為一時沒有桑葉了,我和孩子就給它們餵了青菜葉,沒想到一下子死了許多,讓孩子哭了三天。

我突然想起《禮記·月令》里說的話,蠶是最忌諱濕潤的,青菜的葉子哪能有桑葉乾燥,含水那麼大的菜葉,蠶吃過不腹瀉才怪哩。想想孩子為了養這些蠶,蠶卵幾乎是放在胸前貼肉的口袋孵出來的,眼看著一根根黑細的小線條就要變成白胖的蟲子了,卻一下子死了那麼多,別說孩子了,大人也心疼壞了。

可是城裡不像鄉下,到處都是桑樹。我老家的後園裡,就長著一棵大桑樹,現在有兩個孩子合抱粗細,那還是爺爺栽下的。爺爺生前常說,等他百年後,就在桑樹里掏個洞,鑽裡面埋了就好了。可桑樹長得太慢了,爺爺去世時,桑樹還沒有爺爺的大腿粗,所以爺爺的棺木也沒有用上那棵大桑樹。

從此以後,那棵大桑樹就像感到對不起爺爺似的,瘋長起來,不但枝繁葉茂,而且桑葚子結得特別大,周圍的鄰居常常拿著大竹竿打桑葚子。母親可能是怕桑葉糟蹋了,還養了幾年蠶。記得母親當年養的蠶,都放在一個秫秸箔上,養得極有功夫。

在我老家,桑樹是一種很值錢的樹,只要一說到好的傢具,都是桑木欄子柏木心。這大約就是桑樹和柏樹長得慢的原因,如果像現在的泡桐或者楊樹,幾年就成材,無論如何是賣不上好價錢的。

當然真正養蠶的桑樹不是我家這樣的大桑樹,這棵大桑樹最大的功勞,是它一度成了我的化身。在我老家,有早談對象的習俗,還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有媒婆給我提親了,用她的話說,就是說媳婦就像上街買白菜,先下手為強。早市的白菜細嫩水靈,人見人愛,一旦罷集,都是一堆老白菜幫子了,沒有挑頭了。她給我說的那家女方父母不知道我家的住址,媒婆就告訴他們,就是集頭上屋後有棵大桑樹的那家。女方父母聽了,「啊」了一聲,彷彿一下子明白過來,知道我是誰了。

我見的成片的桑林,是參加一個文學座談會時,在上海到杭州的路上,為此我還與一個老桑農拉了很長時間的家常,知道了種桑養蠶的不易。從正月種桑秧、修桑、撒蠶沙、編蠶簾開始,到七月再修桑、把桑結束,中間有澆桑秧、捆桑繩、修蠶具等很多環節,陰晴天都忙個不停。所以當我把冰涼的桑蠶絲T恤衫套在身上的時候,總會想起那位老蠶農的話,還彷彿看到了他「買糞謝桑」的身影。當然,現在與古代不同了,那些「遍身羅綺者」,不一定「不是養蠶人」了。

桑樹是南北方都有的,但養蠶大多是在南方。《詩經·衛風》「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這應該是最早說到桑樹的典籍,那時的「衛」,在河南河北的交界處,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大名、河南衛輝的兩個區域,這說明古時候這些地方也是普遍種植桑樹的。

蠶,我見過的不多,但看過不少名家的蠶畫和一些養蠶的書,如果說,明末湖州漣川的沈氏編一本種桑的《沈氏農書》是很正常的事,那作為詞人的宋代秦觀寫一本《蠶書》,就是難能可貴的了。黃永玉題《蠶》畫的警句我還能背得出來,「我被自己的問題糾纏,我為它而死」。但我還是喜歡齊白石的《桑蠶筐》,一幅畫三分之二畫一長提手,真是大膽睿智,長提手邊斜倚一根小竹棍,下部是幾片桑葉,就在這小竹棍和那幾片桑葉上趴著幾條活潑的蠶,彷彿正蜿蜒爬行,極其生動有趣。

又想起爺爺生前說過的話,他說飛蝗飛過的地方,所有的植物葉子都會被吃光,唯獨桑葉,它們一片也不敢吃。我曾經有意無意地查了不少植物書和昆蟲書,至今也沒有找到答案。不知是爺爺的觀點有問題,還是科學家至今沒有解開這個謎。不管怎樣,桑樹,又給我增加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蝗蟲,在我老家被稱為螞蚱,人們常說的「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啦」的螞蚱,就是它。但這種螞蚱無論怎麼肆虐,就是不敢吃蠶的食物,不能不讓人稱奇,從此蠶這個「天蟲」,也更讓我崇敬無比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