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甘地夫人法則:如何進行挫折教育?

甘地夫人法則:如何進行挫折教育?

想媽媽的姍姍

前幾天,鄰居姍姍媽緊急找我求助。

姍姍跟我家女兒是幼兒園時的好朋友,姍姍性格活潑開朗、能歌善舞,是個外向招人喜歡的小姑娘,今年9月剛剛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小學生。

剛開學的兩天,孩子一切正常,帶著雛鳥的新奇和探險精神適應全然陌生的環境,回到家就會嘰里咕嚕地跟媽媽描述小學裡的一切。可是,就在第三天,姍姍跟班裡的同學發生了爭執,小夥伴說再也不要跟她做朋友了,老師到場後也只是各打五十大板,讓他們互相道歉。姍姍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嚎啕大哭很久,勸都勸不停,又被老師批評了一次。

晚上回家後,姍姍就躲到媽媽懷裡說不想去上學了,媽媽當然不同意,反覆給她做思想工作,姍姍才勉強答應。第二天早上,姍姍一起床就情緒低落,坐進車裡就說頭暈噁心想吐,到了學校之後,每到課間就用兒童電話手錶給媽媽打電話,哭著說要回家。

一天下來,打了3、4次電話,每次都說想媽媽、要回家。媽媽很無奈,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於是跑來找我問計。

聽過姍姍的故事後,不由地讓我想起那天下班時在小區廣場看到的一幕:很多小朋友帶著自家的小轎車玩具在廣場上玩,較大的孩子帶領大家用小汽車排隊,結果一個調皮的小孩居然拿自己的小車撞翻了其他孩子的車。

旁觀的一位爺爺站出來說:「你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其他家長還沒覺得怎麼樣,但那個調皮的孩子卻一頭撲到媽媽懷裡放聲大哭,這讓剛才說話的老人感覺很是尷尬。

甘地夫人法則:如何進行挫折教育?

其實,類似事例在身邊有很多。很多家長堅信,「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所以對孩子很少批評,輕易不說一句重話。結果,就在一片讚美和表揚團團包圍中,養大了一批又一批的「玻璃心」小孩,從小缺少挫折教育,連一句輕微且合理的批評都接受不了,就像上文的姍姍那樣。

我的建議是,姍姍媽回去先以安撫姍姍情緒、鼓勵她面對人際衝突為主,以與老師溝通為輔,共同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同時,也要有意識地加強姍姍的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心理抗挫折能力。

但是,到底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呢?挫折教育=批評指責嗎?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有跟姍姍媽一樣的疑問,所以,就撰寫了今天的小文,跟大家一起分享心理學中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則」,希望可以有所啟發。

甘地夫人法則:如何進行挫折教育?

甘地夫人法則

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不僅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領袖,更是一位好母親、好老師。在她教育兒子拉吉夫的過程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甘地夫人法則:如何進行挫折教育?

12歲時,拉吉夫生了一場大病,醫生建議他做手術。手術前,醫生建議甘地夫人說一些類似於「手術並不痛苦,你完全不用害怕」這類安慰的話,幫助拉吉夫輕鬆面對手術。然而,甘地夫人卻認為,拉吉夫已經12歲了,應該學會獨立面對。

於是,當拉吉夫被推進手術室前,她告訴自己的兒子:「可愛的小拉吉夫,手術後你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是誰也不能代替的,哭泣、喊叫都不能減輕你的痛苦,可能還會引起更嚴重的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地承受它。」

手術後,拉吉夫沒有大哭,也沒有叫苦,他勇敢地忍受了這一切。

關於孩子的教育,甘地夫人有自己的心得,她認為,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風順,有陽光,自然就有陰霾,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快樂,也就會有痛苦。個性健全的孩子,就是要接受生活賜予的種種,這樣,才能從容不迫地應對未來生活的各種變化。

這,就是著名的「甘地夫人法則」。其實,這是一位母親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甘地夫人法則:如何進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孩子的「壯骨劑」!

人生在世,都會遇到一些溝溝坎坎,有的困難通過自身努力能夠克服,但還有很多問題,卻是即使努力了也無法克服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堅強。

只不過,這種心理抗挫折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只有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頑強意志力和忍耐力、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最終才會形成堅韌的心理品質,有助於孩子們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心理學的長年追蹤研究也證實,抗挫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所以,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孩子的挫折教育。

甘地夫人法則:如何進行挫折教育?

所謂挫折教育,指的是讓孩子體驗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從而激發自身的潛能,養成積極面對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有效地增強孩子的毅力和韌性。

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形成,除了學校教育,絕大部分與自己的原生家庭養育方式有關。比如,權威型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心理韌性會更好,而溺愛型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則相對差一些。(關於不同教養方式的解讀,請參閱2017年12月3日公號文章《您是怎麼養孩子的?可惜孩子不這麼想》)

在諮詢中,我遇到過一些父母持反對意見,他們努力避免孩子受到絲毫傷害,總盼著孩子可以永遠開心快樂、一世無憂。可是,溫室里的花朵,如何去面對真正的風雨?易碎的瓷娃娃,又該怎樣去拼湊起破碎的自己?面對這個未知的未來,助TA修鍊出一顆不畏困難、不懼苦痛的心,才是我們留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人們常說:「自古英雄多磨難。」這句充滿智慧的警句,生動地說明了,從小培養孩子學會應對挫折,會使孩子終身受益。只不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比大人的更弱,所以在進行挫折教育的時候,更要講究方式方法。

挫折教育的三點建議

第一,抓住有利時機,合理疏導情緒。

挫折教育不是刻意打壓,而是面對困難順勢而為,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

比如,考試考砸了,孩子心情低落沮喪,覺得自己花再多功夫也比不上人家。此時,父母就可以抓住時機,誠懇地告訴孩子:「孩子,我能理解你很沮喪,畢竟冠軍只有一個。但是,比起上一次,你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正確地面對失敗、總結經驗、不斷前進,也是一種成長,我們很欣慰。」

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會從父母肯定、信任的態度中獲得強大的動力,充滿信心地參加各項活動,以堅強的毅力克服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甘地夫人法則:如何進行挫折教育?

第二,培養樂觀精神,養成良好心態。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任何的挫折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家長要引導孩子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問題,逐步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母也要保有一顆陽光樂觀的心,將這種正能量傳遞給孩子,幫助TA養成積極良好的心態。

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情趣和克服困難、經受挫折的能力,應讓孩子們走向社會、走向自然,到更大的天地中發揮自己。家長可以帶孩子出去旅遊、參加夏令營等集體活動、寫觀察日記、到松林采標本、到農戶實踐……孩子在感受自然,接近社會的過程中收穫知識,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勞動、學會做人!

第三,不要以為挫折越多越好,力所能及最重要。

挫折感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很多家長誤以為挫折教育就是嚴格要求、大聲呵斥、不聽就罰,結果過多的負面情緒讓孩子失去了自信,變得敏感脆弱、甚至一蹶不振。

所以,想讓孩子走出舒適區,父母就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進行挫折教育,把握好度、循序漸進,逐步放手讓TA做力所能及的事。通過成功經驗累積自信,通過失敗經驗鍛煉抗挫折能力,只要孩子完成的是力所能及的事情,總會有所收穫。

小結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挫折教育可以增強孩子的適應能力、磨鍊意志、形成自我激勵機制,有著其它教育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和價值,正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壯骨劑」。

教會孩子敢於正確、積極地面對挫折,在逆境中成長。當孩子有了強大的內心,在以後的人生之路上必定遊刃有餘,逐漸變成生活的強者,這也是我們為人父母的期盼!

作者簡介

王明姬,國內著名心理學家,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長期受聘為多家組織的管理諮詢顧問,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特邀專家。

姚兵,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博士生/心理諮詢師/稅務師/會計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3歲前的教育影響一生,好性格,好身體就是這樣養成的!
6個女兒畢業於常青藤4個哈佛!華人船王:家風是給女兒最好的嫁妝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