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音樂不景氣,《音樂公告牌》只是「蔡徐坤」們的狂歡?
撰寫|鄭小玲
編輯|友 子
本文共2054字,所享閱讀時間4分鐘
美國有Billboard,日本有公信榜,韓國有KBS《音樂銀行》和SBS《人氣歌謠》等人氣音綜,如今,《中國音樂公告牌》能否填補了國內歌曲打榜節目的空缺?
《中國音樂公告牌》9月7號正式上線,目前已經播出了兩期節目。這檔號稱是中國首檔的打歌節目找來了Billboard China合作,就形式上而言,的確算是國內音樂綜藝節目的新嘗試。
而對於平台方而言,這檔節目還將串聯偶像產業上下游,為平台方宣傳新偶像提供重要的輸出渠道。
打歌的願景當然是美好的,實際卻困難重重。以目前的情況看,實體音樂市場不景氣,節目受嘉賓資源限制,視頻平台想做好打歌節目並不容易。
第三方數據顯示,《中國音樂公告牌》兩期節目累計播放不到6000萬。作為參照,同在愛奇藝播的《中國好聲音第五季》在普遍唱衰疲軟的情況下,首期開播的播放量就與其兩期總數幾乎持平。
音樂市場興盛的實體唱片年代,打歌排名靠前的確最能體現歌手的價值。不過根據IFPI最新的《2018全球音樂報告》,
音樂市場規模排在第十名的中國,實體唱片佔比僅3%。
對於目前非常不景氣的國內唱片市場而言,靠「粉絲經濟」挂帥的打歌節目能否打出好歌,甚至能否出圈?目前大家都存在疑慮並,但願「真香」。
平台改革產業之心可嘉,
但自產自銷並非長久之計?
何謂打歌節目?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音樂類電視節目,音樂人、偶像團體等通過在音樂節目上表演最新推出的歌曲,來宣傳自己的新作品。
粉絲通過簡訊、網路投票等方式對喜歡的音樂進行支持,從而讓新歌在該節目的排行榜上拿到較好的名次,以此提高新作品的流行度,達到快速推廣新作的目的。
以KBS《音樂銀行》為例,1998年開播至今,憑藉權威的音樂綜合考量成為韓國音樂的風向指標之一,已經形成包括試聽推薦、舞台秀、上下班圖在內的打歌流水線體系。
長期以來,國內歌手發新專輯或者新歌都只能通過類似《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這樣非音樂為主的電視節目來進行宣傳。
上半年偶像綜藝節目的爆紅,為整個產業帶來了全新的思考——新偶像湧入之後,下一步該怎麼走?這其中,關於打歌節目的呼聲最高,畢竟孕育偶像的土壤,只靠巡演、見面會,是無法開花結果的。
偶像產業體系成熟的日韓,偶像團體發布新歌后將跑遍各大電視台的打榜節目宣傳,宣傳期大約在一個月左右,每周大概需要參加四至五檔節目。即使是在Billboard榜單上如日中天的防彈少年團,仍一直堅持參加打歌節目。
(防彈少年團成員金泰亨,《音樂銀行》)
從目前播出的兩期節目來看,《中國音樂公告牌》基本上就是延續了韓國現有的模式,只是將歌手錄製的其他部分,如選歌會議、舞台排練等在幕後的內容以真人秀的形式調整至幕前。
當舞台看,打歌舞台的時長加起來不足
20
分鐘;當綜藝看,對白又過於單調。
這樣結合真人秀的形式自然會引起吐槽:為什麼打歌節目沒有多介紹一些關於歌曲創作的內容?讓歌手講述一下創作理念,幫觀眾拓展一下創作常識?
事實上,粉絲們其實很樂意看到自己愛豆「懂音樂」,這可是偶像業務能力的證明,是可以貼在微博超級話題里得瑟的事情。
總製片人姜濱在媒體採訪中給出的解釋是「這樣設計主要是建立頭部綜藝影響力的考量」。
也就是說,《中國音樂公告牌》本質上是平台方頭部綜藝的下游環節。
粗暴點來講,是平台方為了讓新偶像們有地方演唱新歌而設置的舞台。
財大氣粗的視頻網站自產自銷,當然如果其他歌手願意參與,節目方高興的鼓掌歡迎。所以,目前打榜節目是為平台頭部綜藝而生,自然也就難免受其捆綁。
節目儲備嘉賓匱乏,前兩期參與《中國音樂公告牌》藝人大多與平台方關係密切,以愛奇藝自家的偶像居多,除陳粒外,其它嘉賓幾乎查無此人。優酷、騰訊接下來也會做的打歌綜藝,是不是會有同樣的問題?
實體音樂不景氣,
打歌節目有生存空間嗎?
《2018全球音樂報告》顯示,中國的音樂市場在全球音樂市場數據對比中排名第十位,但總體規模遠小於排名第二的日本和排名第六的韓國。
其中國內實體唱片在市場規模中僅佔比3%,這個比例幾乎是日本實體唱片佔比的零頭。
事實上,國內音樂市場一直不缺少音樂榜單,新歌榜、熱歌榜、原創榜、內地榜、K歌榜甚至抖音熱歌榜等一應俱全。
也曾擁有過盛況空前的打歌節目。
1998年6月《音樂不斷》在湖南衛視開播。次年三月,姊妹篇《音樂不斷歌友會》開播,收視率在全國也首屈一指。
但很快,數字音樂崛起,實體音樂被擠壓,原有紅利很快被消耗殆盡,2007年之後節目相繼停播,同時期停播的還有耳熟能詳的《同一首歌》。
打歌節目在這個時期還面臨的問題是,音樂市場遠不如綜藝、網劇等來得火。
綜藝節目站在廣電改革的肩膀上依託互聯網實現工業化,當季頭牌均有可圈可點的作品;電視劇打劇海戰術,眼花繚亂;電影也算完成了半個工業化。
然而,音樂行業卻有些落寞。去年6月,中國唱工委發起了對標格萊美的CMA音樂盛典,全音樂行業人士保證了獎項的權威性,但由於拒絕商業化,第一屆CMA聲量極小。
華語樂壇近年的新生勢力寥寥無幾,鮮少有人能達到當年周杰倫、王力宏、SHE等人的影響程度。甚至直到今天,華語樂壇的大咖也還是這些人撐著,十幾年如一日,即便是當紅的華晨宇恐怕離前輩們也還有段距離。
這樣的情況下,想用一檔用音樂說話的節目讓偶像歌手回歸歌手本身,難度太高。
「這些年樂壇都快變成了娛樂圈,鼓勵個性和顏值,音樂本身反而被放到後面。」 樂評人盧世偉十分感慨,他甚至直接批評了《創造101》,「不會唱歌,不會跳舞的選手還能拿高排名。我們的行業是不是把標準完全丟掉了?」
做音樂和打歌對比綜藝來說是高消耗的、低利潤的事情,對於當紅或還未紅的偶像來說都需要巨大的成本。
如果沒有覆蓋面,僅僅只是依靠粉絲經濟,在小圈層內狂歡,《中國音樂公告牌》也好,《由你音樂榜》也罷,這無論是哪個平台的打歌節目,都只會再次展示出中國唱片市場的羸弱。

※從文藝界到娛樂圈,步劉曉慶後塵的范冰冰還能全身而退嗎?
※梁朝偉、吳亦凡兩大「男神」亮相《歐洲攻略》全球首映發布會
TAG:數娛夢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