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早熟鮮食棗新品種皖棗 3 號引種表現及栽培技術

早熟鮮食棗新品種皖棗 3 號引種表現及栽培技術

早熟鮮食棗新品種皖棗 3 號引種表現及栽培技術

皖棗 3 號是由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從安徽省地方棗種質資源中選育出的南方鮮食棗新品種, 2013 年8 月通過安徽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近幾年來,安徽省加大了對棗產業經濟的開發力度,搶抓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契機,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棗栽培面積迅速擴大,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

官埠橋鎮位於樅陽縣西部,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5 ℃ ,年均降水量 1 326.5 mm ,冬季降水量少,夏季梅雨季雨量集中,年平均日照時數 2 065.9 h ,無霜期 251 d 。 2013 年從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引進皖棗 3 號在樅陽縣官埠橋鎮進行試種,經過連續 4 年的觀察發現,該品種在樅陽縣生長勢良好,表現出早熟、早果、豐產、優質、適應性強等優點,可作為鮮食棗新品種推廣。現將皖棗 3 號在樅陽縣的引種表現和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 特徵特性

1.1 植物學性狀

1.1.1 枝幹。樹姿較開展,乾性中等,樹形圓柱形,骨幹枝開張,角度 >45° ,樹勢中庸。主幹表皮的裂紋呈條狀,且多為無橫向裂紋切斷,縱向裂紋開裂長度遠大於寬度,易剝落。二次枝彎曲度小。針刺發達。

1.1.2 葉。成熟葉片卵狀披針形,綠色,平展,色澤較光亮。葉尖鈍尖,葉基圓形,葉緣鈍齒。

1.1.3 花。花朵為晝開型。每花序著生花朵 6~8 朵,花量中等,花蕾淺黃綠色,具雄蕊 5 枚,萼片黃綠色,五棱形。

1.2 果實主要性狀

果實大小均勻整齊,形狀為圓錐形,平均單果重 13.48 g ,最大單果重 18.6 g 。果肩平,果頂平。果實完全成熟(脆熟期)呈赭紅色,果面光滑,果皮薄,果點小、密度中等,果實外觀極好。梗窪淺而廣,萼片脫落,柱狀脫落。核橢圓形,有核,核內含有飽滿種仁。果肉淺綠白色,肉質細而酥脆,果肉汁液中等,味甜略帶酸,果實無異味,口感好,品質上等,適宜鮮食。脆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 27.4% ,可食率為 95% 。

1.3 生物學特性

宜栽植在肥沃地塊,生長勢強健,棗頭色澤為紅褐色、蠟層少。二次枝平均長度 28.33cm ,平均節數為 7 節。二次枝彎曲度小,針刺不發達。棗吊平均長度 20.29 cm ,平均葉片數 14 片,節間距離 1.45 cm 。平均棗股棗吊數 2.75 個。股吊率為 2.75 。該品種花量中多等,自花結實率高,結果習性穩定,大小年現象不明顯。三年生樹開始結果,當年單株產量約5 kg ,樹高 2.5~3.0 m ,冠徑 2.5~3.0 m 。采前落果較輕,大小年現象不明顯。

2 引種表現

2.1 物候期

在安徽省樅陽地區,皖棗 3 號於 3 月底開始萌動, 4 月初開始萌芽, 4 月中旬開始展葉, 5 月上旬現蕾, 5 月中旬始花, 5 月下旬為盛花期, 7 月中旬果實開始進入白熟期, 8 月上旬可採收(脆熟期), 8 月下旬進入完熟期。皖棗 3 號為早熟鮮食品種,果實發育期約 80 d , 10 月下旬開始落葉。

2.2 適應性和抗逆性

皖棗 3 號適應性極強,在一般性砂壤、黏壤、粉沙加黏土等不同類型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長,以中性砂壤土最佳。在樅陽縣表現為結果早、果實品質優良、豐產、穩產、耐旱,較抗棗鏽病,一般抗棗炭疽病、棗縮果病,在脆熟期遇雨易裂果。

2.3 豐產性

用高密植栽培方式定植,株行距 1.5 m×3.0 m ,密度為2 220 株 /hm 2 。定植第 2 年,植株開始結果;第 3 年全面結果,平均產量 2.1 kg/ 株,最高達 5.3 kg/ 株,平均產量為 4 662 kg/hm 2 ;四年生樹平均產量 5.4 kg/ 株,最高達 8.5 kg/ 株,平均產量為11 988 kg/hm 2 。

2.4 主要缺陷

一是皖棗 3 號容易成花,豐產性極好,易坐果,在產量偏高的情況下,果實較小,果實品質大大降低,生產上應注意疏花疏果,控制產量,一般產量以 15 t/hm 2 左右為宜。二是脆熟期遇雨易裂果。該品種脆熟期在 8 月上中旬,此期雨水較多的地區應注意控肥控水,防止出現裂果現象。

3 栽培技術

3.1 苗木繁殖

採用嫁接和根櫱繁殖。嫁接繁殖適宜用野生酸棗作砧木,也可以用銅錢樹或野生酸棗作砧木。宜選擇有機質含量高、土層厚的地塊栽培 。

3.2 定植

生產中採用嫁接苗定植,高密植園株行距 1~2 m×3~5 m ,常規栽培株行距 3~4 m×4~6 m 。

3.3 整形修剪

樹形採用開心形,早期開張角度,極早擴冠,均衡樹勢。夏季修剪時,注意疏花疏果,控制產量,開花前疏除棗頭,一般產量以 15 t/hm 2 左右為宜。若產量偏高,會導致果實較小,品質降低。果實進入脆熟期注意控肥控水,防止裂果。

3.4 病蟲害防治

生產上常見病害有棗瘋病、棗縮果病、棗鏽病、棗炭疽病和棗裂果病等,常見害蟲有棗癭蚊、紅蜘蛛、桃小食心蟲、棗粘蟲、金龜子和綠盲蝽等,應科學防治,以提高棗樹豐產性。一是合理修剪,剪除病蟲枝,清除枯枝落葉,刮除樹榦老皮和病斑,並集中燒毀或深埋;二是加強栽培管理,改善樹體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樹體自身抗病能力;三是採用黃板、藍板、頻振式殺蟲燈、糖醋液、樹榦纏草及人工捕捉等方法誘殺害蟲;四是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天敵殺傷力輕的化學農藥,提倡使用生物源農藥和礦物源農藥,並注意不同種類的農藥交替使用 。

早熟鮮食棗新品種皖棗 3 號引種表現及栽培技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錢柳 的精彩文章:

威海地區太子參高產栽培管理要點
怎樣提高冬棗坐果率?

TAG:青錢柳 |